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分析

黄凤飞

广西南宁市横县横州镇龙池小学 530300

摘要:分层异步教学法实施时需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础、思维理解能力等进行划分层次,以此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推动班级内学生数学成绩的提升。本文围绕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的实施展开了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具体如下: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意义;策略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时,首先应当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其各项能力进行打分记录,并以分数的高低对其进行分层,再为其制定针对性教学方案。但是在此需注意的是,因小学生自尊心及好胜较强,教师还需要保证该分层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影响,同时还需要告知学生该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个月都会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全面实行动态式分层方式,该方式不仅能够切实提升数学教学效果,更可以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符合小学生好强心理,学生会为了能够提升自身的层次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

因每个层级学生的数学基础、消化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的差异性,若采取相同的目标的话,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而且还会让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逐渐跟不上学习脚步,从而出现懈怠心理,这并不符合原定计划,在此教师应当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参考每个层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学习目标。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课时,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C层级学生教师可与让学生简单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分辨轴对称图形即可;而理解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B层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其用剪刀剪出来轴对称图形,并找出日常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而各项能力较强的A层级学生教师可以让其找出轴对称图形的中轴线,并了解下一课所学习的哪些图形在平移后或者旋转后能够互相重合,以此来激发其思维。通过教学目标分层的方式可以让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轻松的完成学习目标,并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在此需注意的是,在每个层级的学生目标完成后,教师可以将每个层级的目标提高等级,如C层级就可以完成B层级学生的目标,B层级学生去完成A层级目标,以此类推,直至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充分了解与掌握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推动各层级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根本目的[1]

三、课堂教学内容及方式的分层设计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保证教学质量,还需要注重课堂的高效性,因此教师就需要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使得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并全面掌握,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掌握计算技巧,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带有趣味性题目的方式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其都能够沉浸于课堂氛围中并利用自己所会的知识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问题的难易性,并提前讲解下基本算法,以便于理解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能够掌握;对于B层级的学生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图画数学题,让该层级的学生通过图片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答案;最后教师就可以创设混合运算的题目,让班级内的学生对此进行计算[2]。如动物园里有一堆橘子,但是橘子的数量是未知的,但知道这对橘子是给小猴子一家吃的,小猴子每天能吃10个橘子,小猴子的爸妈每天分别能吃25个橘子,这一堆橘子够小猴子一家吃六天的情况下多40个,吃七天的话就少200个,你们谁可以算出来这一堆橘子总共有多少个吗?在问题提出后,班级内学生就开始列出算式,(10+25+25)×6+40=400以及(10+25×2)×7-20=400个,最终算出来橘子的总数量是400个,通过该方式,各层级的学生都会利用所得的已知数进行计算,这对其计算、知识运用与实践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推动作用。最后,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支持完成闯关游戏活动,提前设计好相应的数学题目,如基础题为第1关,提高题为第2关,拓展题为第3关。设计分组抢答,模拟比赛现场,答对加分有掌声,答错不得分有鼓励声,只要答对可自动记分。最终哪个学生或小组分数最高,教师就可以对其进行奖励。此类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在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带动下,学生都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而且教师通过此方式还可以认识到学生数学知识掌握的薄弱之处,然后为其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进而推动每个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3]

四、在提问及课内练习时进行分层

基于各层级学生能力的不同,教师在进行讲解时,也应当采取分层提问方式,并鼓励每个层级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而且问题不应当太简单,以免学生感觉缺少挑战性,无法激发其学习兴趣,同时问题还应当与教学目标相结合,确保其能够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原定教学计划。例如在学习“条形统计图”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同学的出生月份吗?”这时候有的学生就会说:“知道,小红是8月,小明是6月”,但是回答的都比较片面,班级内其他学生的出生月份并不清楚,这时候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你们想不想知道班级内所有同学的生日呢?”在问题提出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被调动起来了,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将条形统计图的统计方法讲解给学生,然后将班级划分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成员能力都较为均等,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来进行收集统计,在此过程中,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就起到了有效的带动作用,在制作完统计图后,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同学们,你们谁能够讲解下你们统计图内具体的数据呢?”小组内就可以委派一人进行讲述,在讲解完成后,然后教师就可以加深难度:“同学们,你们能不能通过条形统计图总结出哪个月份出人的人最多,并做好顺序排列工作呢?”通过该方式可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思考与计算欲望,对其学习能力的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4]

结语: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本就有着逻辑性、系统性特点,对学生的计算及思维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但是因每个学生的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采取分层异步法,并制定不同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推动班级内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杨元超. “情境——模型”双向建构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原则探究[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08):225-227.

[2]刘继贤. “知行合一”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以“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为例[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37(03):154-158.

[3]蒋雪梅. 游戏化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为例[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9(02):227-229.

[4]张晓贵,郭世平,方明华,栾庆芳. 论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与模式[J].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30(0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