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的教学范式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3
/ 2

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的教学范式探索

卢银生

茂名职业技术学院 525000

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将思政教育逐步的向高等院校实践课程予以延伸和融合,从而更好的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和根本原则。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以建构实践课程教学为基本路径,不断明晰实践课程教学的范式,并结合教师悉心的指导,使得思政教育与实践课程更好的融合,增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培养的人才素质水平不断提升。

关键词:思政教育;实践课程;教学范式

一、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步伐不断加速,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门要求,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原则予以充分落实到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从要求所形成的实践来看,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就是将思政教育贯彻到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学习与成长中提升自我思想道德意识水平、增强政治觉悟性、提高道德品质以及文化素养,构成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人才。

、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艳与融合的必要性

(一)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对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来说,通过应试性选拔考试进入高校深造,对于自我人生的成长、知识的构建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的引导都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因此,该学生群体的特点也较为明显。其一,对于进入高校后的环境适应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与提升;其二,心理承受的能力需要在自我面对社会发展与竞争中不断成熟化;其三,自我对于生命不可成其轻的认知度不强,部分学生在独立面对压力和逆境时,往往自己会选择更为极端的方式去寻求解决问题。

(二)融合思政教育需要师生在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接触

从高等院校开设思政课程教育的具体情况来看,课程设置相对中规中矩。作为思政课程教育,需要以学生的成长培养为目标,融合政治思想、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精神意志品质力以及意识形态的引导为内容,强调对于学生在政治思想、心理素质、社会道德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构建性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在接受道德过程中,师生之间未能就思政教育的培养目标而做到心理各方面的充分融合与接触,教师存在有敷衍的状况、学生表现为无所谓的态度,致使师生情感无法形成共鸣、思想无法趋于认同,很难将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难以企及思政教育融合与教学的全部进程之中。

(三)实现高等教育的目标的必要措施

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发展形式来看,融合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教育优势,将专业实践课当中循序渐进的贯穿思政教育思想和内容,是国家对于“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原则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现阶段按,在专业实践课程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教学评价体制过于单一化,对学生只是单纯强调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结果,对于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思想品德素质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较低。而思政教育可以作为唤醒学生对于道德品质、个人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的认知意识,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创造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将思政教育逐步向专业实践课程予以延伸和融合,是高等院校实现教书育人的必要路径。[1]

、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教学范式探索的思路与路径

(一)构建“育人、素养、能力”的综合培育模式

从构建综合培育模式的内容来看,对于“育人”形成的认知,要以思想育人为主阵地,使得受教育的对象能够获得阳光、健康与快乐的人格;对于“素养”来讲,要注重对人的修为所进行的培养,使得受教育对象在自身职业素质水平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对于“能力”来看,注重对受教育对象在专业知识学习以及综合实践能力方面的不断拔高,使得受教育者更具有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积极响应国家对于创新创造能力提升的号召,将要求转化为实践的具体表现。“育人、素养、能力”的综合培育模式,更加强调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育,将“立德树人”的教育工作原则和根本任务,通过综合性的育人机制贯穿于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学校的课程实践的建设予以充分继承和发扬。[2]

(二)“育人、素养、能力”的培育特点

对于“育人、素养、能力”的培育特点,主要表现为多样性、特殊性与完整性三个方面。其一,对于多样性的特点来讲,主要表现为育人的教学重点隶属不同,需要紧随社会需求、教育对象为依据进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改变;其二,对于特殊性的特点来讲,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要具有特殊性、与教育教学对象形成特殊化关系、增强教学过程因人而异的特殊性、制定教学目标实现的特殊性以及细化考核评价标准特殊性;其三,对于完整性来讲,要注重教学培育的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思路,力求将学生综合素养与实践技术能力齐抓共管,实现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三)“育人、素养、能力”培育特点的优势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下,对于“育人、素养、能力”培养方式是积极适应教育发展所要求的、对于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文化、素养以及技能等多方面综合素质能力提高的响应,并有效融合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化教育教学。从其发展的实际过来看,这样的培育方式最大优点在于更加注重学生整体哦综合素质的发展,并能够更好的将思政教育的内容、理念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之中,从而构成学生健康成长的补给、教师获取能力提升的助推剂、实现高校跨越式与内涵式发展的手段以及有效促进你社会健康持续续发展重要途径。

、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的教学范式的实现路径

基于德才兼备、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需要将教育教学任务按照体系性提出、任务性分析、目标要求性设定、任务落实实施以及任务完成评价的五个步骤予以统筹,在此期间将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性思维能够有效的深入与贯穿到教学活动之中。

(一)任务的体系性提出

实践课程教学需要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寻找学生学习方法”为任务体系提出,从而构建和确定教学项目的具体内容。从整个体系的过程来讲,分为四个方面予以进行。其一,注重专业化知识与技能充分融合到教学项目的讲授与实践中,从而更好的落实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其二,要为学生建立起积极有效的未来个人成长价值的判断取向;其三,体系的提出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其四,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要以授课教师不断强化的专业知识储备与历练为核心。

(二)任务性分析

实践课程的眼神与融合教学,需要每一位授课教师与学生能够全程积极参与,尤其注重以学生的主体身份为重要角色,授课教师厘清教育教学思路,能够对学生培育设想进行科学化的评价与指导,从而确保教育教学方案的有效落地。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我授课技能,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教学过程的主抓重点,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学习任务的探析过程。

(三)目标要求性设定

对于教育教学过程,要予以严格规范化操作,更要注重对于整个教学过程细节的把控。融合思政教育当中对于学生价值观培养的引导性,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落实到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在此期间,授课教师更要将学生对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容作为思政教育主抓的重点,形成教育培养、自我锤炼以及成长成才的共进。[3]

(四)任务落实实施

教育需要以脚踏实地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态度,稳扎稳打的一步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抛开传统教育教学“单一灌输化”的形式,注重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的角色定位。教师通过每一名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具体的培养任务计划,在培养过程中亲历亲为,并能够按照计划任务开展培训实践,做好对学生职业道德操守、职业素养提升、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提升的全方面工作,并由教师做好任务落实实施的有效监督。

(五)任务完成评价

积极开展有效的任务完成评价行为,是为了能够及时有效总结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优缺点,使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的教学范式充分落实最为有效的办法。师生对于教学任务完成的总结与评价,可以更为有效的指导育人的思路和办法,能够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水平的提升、成长成才的培养增加更多稳定性、效用性的保证。

结语思政教育向实践课程延伸与融合的教学范式,不仅能够实现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落实根本任务、遵循根本原则,也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高校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进一步提升、增强培养的效用性。积极改革传统教育教学观点和理念、积极拓展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合格接班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效应意义。



参考文献:

[1]何晶.高职院校“90后”学生的特点与管理对策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6(09)

[2]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

[3]时伟.论大学实践教学体系[J].高等教育研究,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