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3

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浅析

张莎莎 陈绍山 孙磊 周雨 戴书亚

(滁州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并且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就业难成为了高校毕业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拿2020年来说,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就达到了800多万,可想而知,地方工科院校的毕业生在这个情况下就业的难度也随之大幅度提升。因此本文在此背景下就目前地方工科院校的毕业生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限制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产生的因素,并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此来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关键词: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随着素质化教育工作的推进,对学生、教师、学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至2020年)的中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院培养出更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复合型人才,让学生能够快速的适应社会的发展,提升其就业及创业的能力,并且为社会输入一批有素质、有质量的人才。规划中还特别强调了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并根据目前高校的现状对如何培养学生给出了针对性的意见。

1 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

工科院校主要是为科技、工业等关键领域输送一批又一批的人才,为我国科技核心竞争力打下基础,正是如此,在我国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高校都开设了与工科相对于的专业,其中地方院校所占比例较多。但就目前地方工科院校来说,本科生占比大,但学院的资源较弱,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实际操作的机会较少,并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对岗位没有清楚的认知,盲目的跟风,甚至还有的学生在大环境严峻的情况下不愿就业,害怕就业,对就业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使得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目前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毕业主要有以下几种选择情况:就业、升学、应征义务兵、暂不就业准备升学等。在社会快速发展下,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的增高,就业难度增大,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继续升学,但近几年数据显示,考研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暂不就业准备升学的人数也逐年增加;除此之外,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就业选择上,大多是以国企、事业单位等固定工作为首选,有能力的学生还会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业,这部分占比人数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大趋势等在不断的提升,外企、民营及其他企业虽是需要大量的人才的地方,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毕业生就业情况,但随着老龄化的出现,目前市场的需求量远小于毕业人数,造成了很多毕业生出现了毕业即失业的状况。

正是如此,根据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情况的数据分析,目前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读工科专业找工作相对容易,近六成学生认为有必要提升学历,高学历就业机会、选择面更广;当然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来说,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在生源地更加好就业,会选择求学后回到自己熟悉的环境生活就业;疫情影响下,就业薪资相对来说相对较稳定,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也较为看重这一点,据统计目前工科院校学生对于薪资期望值在5000元上下。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学生对于个人发展规划问题还有待提升,从数据上看学生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规划仅停留在近3年内。

2 影响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因素

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主要是指学生在找工作期间的能力及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的价值,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否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等。综合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情况而言,地方工科院校的学生在对就业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也正是如此,导致学生在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就业竞争力低下的因素主要是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的,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

学生在大学期间对自我的认识不够深刻,也没有去思考过自己学习这个专业的目的,之后就业的方向,没有给自己制定阶段性目标,对自己的人生规划不够明确。还有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比较敷衍,认为自己只要能够毕业就可以了,对自己的人生不负责任;除此之外,还有的学生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还有待提高,在工作中表现的不尽人意,远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并且对于薪资要求过高,导致自身能力与理想生活不匹配,竞争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就业比较困难。当然还有学生对于自己所处的院校及专业认同感较低,没有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导致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出现自信心不足,面对用人单位时没有勇气去争取,甚至在内心给予暗示,认为自己的能力不如他人。

2.2 从地方高校的角度出发,主要是以下几种情况

2.2.1 学校在开设专业的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大环境的调查,导致开设的专业与实际社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

现在社会上出现了这么一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难,特别是对口的工作更难,更别是高薪岗位了,另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渴望,常常出现找不到对口的员工,或者是招聘到的员工能力较差等情况。对此现象,主要是由于学院在开设课程的时候大多是在以往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根据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更改,并且在互联网时代下,很多的工科工作逐渐被智能化,部分专业被取缔,而对于一些高精端的技术人员培养专业、课程还未开设等,对此需要高校及时的进行专业课程的调整和开设,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2.2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实操的重要性。

对于工科专业来说,理论知识是为实际操作打下基础,实操才是重点,并且难度上实操远大于理论知识,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如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实践基地的软硬件设备不足或者资金短缺等,导致学生在校园学习中实操能力得不到提升,使得地方工科学生进入社会后在工作岗位上的竞争力较差。

2.2.3 在校期间对于学生就业指导还有待提高。

目前很多的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中,存在着就业指导任务大多是辅导员的工作,任课教师在这一块处于边缘化,给与学生的建议和指导较少。并且在对学生就业指导方面主要是片面化的、不具有特殊性,指导的形式较为单一,教师主要是通过课堂上进行指导,课程时间短,学生对于就业的概念和具体做法还不明确,因此这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激励所有的教师都参与到这一部分工作中去,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去择业、去规划,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教师的帮助。

2.2.4 高校在课程安排上较为单一,不够合理

工科专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知识学习和累计,通过实践将理论转变为技术,但是在实际过程中,高校安排的课程较为单一,并且偏理论知识的教育,导致学生在去企业岗位中寸步难行,动手能力达不到企业的要求。

2.3 从社会、用人单位的角度出发

社会对于地方高校毕业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歧视,对于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说要求不在仅限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还包括很多的方面,用人单位是一样,根据企业的要求,市场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地提升,岗位的职责要求也在改变,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考虑人才的学历,处理事情的能力,还要考虑是否能够留得住人才,对于外貌、工作经验等也有了要求,这无形中也给刚毕业的学生增加了压力和阻碍。

3 提升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途径

3.1 将地方工科院校培育工作与市场接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培养侧重点在科研方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上与实际工作中、市场需求不匹配,因此在这方面地方高校应该结合实际需求,调研市场的需求,根据需要进行课程的安排,将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内容和行业要求相对应,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主要可以从学生就业的方向入手,先了解需求,在制定相应的专业,最后根据专业的属性、类型设置相应的大类。这样既能够准确的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又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当然地方工科高校还可以借助自身的优势,联合当地的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并且保障学生与企业两者相互之间的需求问题。

当然,根据每个地区发展经济的侧重点不同,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发展地方特色性的专业,这样学生能够具有更大的竞争力。例如山西这些矿资源发达的城市,可以设立自然资源合理开采及保护的专业,在主要以汽车制造的城市可以建立汽车学院、机修学院等,在航空发射的城市可以开设航空学院等,这样既能够让学生学习和实际结合,还能够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3.2 地方工科院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尽快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在素质化教育理论下,高校的发展逐渐从理论向应用性转变,让学生能够掌握一技之长,特别是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鲁昕指出目前教育部的工作主要是推进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为社会培养一批又一批既有头脑又能够动手的人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及教师团队能够认可这个观点,并克服其中的困难,为之付出行动,并且为思考如何转型,向什么方向转型提出宝贵的意见,其次是要求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培育的方案,通过以产业带动专业的发展,并通过学习再反馈与社会、行业等,行业在根据实际需求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此形成好的循环,带动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

3.3 对学生的培养应当时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升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企业在招聘、任用员工时更加看重的是员工对于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鲁布姆曾提出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最佳的教学加上充足的时间能够让学生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同样地方工科高校想要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收获到更多的知识,解决就业问题,就需要让学生能够在好的教学、实践下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通过不断的尝试、获得社会、企业的反馈,在不断的纠正,从而打造更科学有效的就业竞争力。

想要提升地方工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改变。第一是从专业能力培养出发,根据工科专业的特点、性质,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将理论与实操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熟练的进行操作,让实践能力逐渐形成一个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够学生在之后的工作中更快的融入,能够独立的完成项目;第二是需要根据专业的特殊性配置相应的资源,这个资源主要是两部分,一个是师资上的配置,学院在自身允许的条件下可以聘请或邀请一些专家、兼职老师来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可以更好的弥补校内的教师的不足,其次也可以让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内最新的动态,另一个是实践的软硬设施,工科实践通常需要专门的实验室或者户外的一些设备,地方高校可以视当地教育资源分配情况进行调整,也可以联合企业进行开展,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提升综合能力;第三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推行“多证书”制度,让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大学时光掌握更多的技能,夺取学习、报考一些含金量高的、与自己专业相符或者感兴趣的证书,从而让自己能够在就业中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并且增加自己的竞争力,促进就业;第四是完善地方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大学第四年才开始进行,一年的时间让学生去理清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规划自己的目标,对此学生很多时候还处在迷茫的状态就毕业了,未来避免这类情况的出现,就业规划工作应当从学生才进入大学就开始慢慢的进行,给学生一个思考的时间和过度,让学生慢慢的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老师定期的进行指导,并带领学生进行分析、调整,大学的第二年或者第三年为同学开展一些面试技巧的课程,选择就业的方式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从而更好的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3.4 实现校内教师就业指导全员化、系统化,让学生能够在大学能够制定出自己的职业规划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地方院校中占比相对较少,这项工作大多是由教务老师、辅导员等负责,且集中在大学最后一年才开始,学生在收集就业消息时也受到了局限性,更多的是在互联网的APP上,校园对于就业招聘信息的发布还有待提高,宣传也不到位,对此地方高校可以加强与当地优质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拓展信息发布渠道,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学生的职业规划不仅是某一个教师或岗位的职责,而且地方高校所有人的职责,任课教师、管理人员等都应当参与到其中,实现就业指导的全员化、系统化,当然有能力的还可以实行点对点指导,让教师针对性给学生进行指导,学生在遇到就业困难时也能够及时的找到教师进行咨询,避免出现“走弯路”的情况。当然为了激发学生、教师的活力,还可以采取一定的鼓励措施,丰富相应的形势,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内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增加就业的竞争优势,树立自信心,让就业不再成为一件难事。

4 总结

地方工科高校毕业生在就业选择上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不仅是自身能力问题,而且还有社会对于人才筛选的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毕业在校学习期间不断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及实操能力,弥补自己对于院校、专业的不自信,同时需要及时的关注这个行业的发展走向,了解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为之后就业打下基础。同时高校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的时候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的进行改变,并且转变原有的教学观点,提升他们自主学习、不断探索、实际操作的能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工科技术人才,发挥出学生应有的潜能,为每位学生就业保驾护航,为学生未来负责。除此之外社会对于地方高校的毕业生来说应当予以一定包容,给以一些实习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快速的成长,为我国的科技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李刚.浅析地方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15):36-37.

[2]杜蔚,冯辉,侯鑫,付明杰.地方工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初探——以陕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例[J].现代企业,2020(07):133-134.

[3]胡杰.基于校企合作的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01):79-82.

[4]陈建平,杨春耘. 地方院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研究[A]. 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七卷)[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18:4.

[5]周桂楼.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4(A1):154-155.


作者简介:张莎莎(1992-),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专职辅导员,大学生就业;陈绍山(1970-),男,汉族,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土木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孙磊(1983-),男,回族,安徽滁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周雨(1994-),女,汉族,安徽全椒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戴书亚(1990-),男,汉族,安徽天长人,硕士研究生,助教,土木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