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追问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4
/ 2

让追问激活高中语文课堂

赵丹

江苏省宜兴市徐舍中学 214241



摘要:当学生对问题进行基本的探讨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原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进一步提问,即是追问。追问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更深,理解的更全,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平常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会追问”,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追问得过慢,错过了追问的最佳时机。二是追问得过度,学生尚未理解原问题,教师就抛出追问,过犹不及。三是找不到追问的时机,不能落实有效的追问。笔者在此提出了三个解决策略,一是指向教学目标,让追问有的放矢。二是指向意外问题,让追问自然生成。三是指向问题时机,让追问顺势切入。

关键词:追问,高中语文,课堂,时机


当学生对问题进行基本的探讨后,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原问题进行拓展和深化,进一步提问,即是追问。追问可以使学生对问题思考的更深,理解的更全,提高学生语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但是在平常的高中语文课堂中,我们发现很多老师“不会追问”,主要表现有三。一是追问得过慢,错过了追问的最佳时机。二是追问得过度,学生尚未理解原问题,教师就抛出追问,过犹不及。三是找不到追问的时机,不能落实有效的追问。

  1. 指向教学目标,让追问有的放矢

语文教学的四个大目标分别是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分而析之,细而化之,就是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堂课目标。追问,近则指向一课目标,远则指向核心素养。唯有如此,才是有效的追问,才能通过追问,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究。

在一次教学能手讲课活动中,有一位教师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一个学生提出疑问:“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一滴露水怎么能摔开万道金光呢?”这位老师居然把问题“这样”抛给了全体学生:“同学们,露水为什么能折射出金光呢,大家讨论一下。”于是,在接下来的五分钟里,学生们纷纷从光的折射原理出发,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在这种不着边际的追问下,课堂被引导了 “沟壑”里,语文教学的目标荡然无存,各种物理甚至化学元素倒是层出不穷。这位老师自然获得了极低的分数。

课后研讨中,教研员针对这一追问做出了点评,并给出了恰当的改进意见。他建议,在遇到学生如此提问时,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思考问题与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何关联,并通过及时的策略,将问题牵引到教学目标中去。以“露水怎么能摔开万道金光”这个问题为例,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追问:“露水真的能摔出万道金光吗?作者在闲坐之余,每天就在看这些东西?”学生讨论后,进一步追问:“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人生状态?”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作者的生命,与多元对话。

  1. 指向意外问题,让追问自然生成

教学过程虽然是预设的过程,但也是自然生成的过程。如果所有的程序和关节都是安排好的,那课堂就缺乏生命力。在自然生成的课堂中,追问是重要的生命来源,而课堂中产生的意外问题是点燃追问的关键“火炬”。在高中语文课堂上,市场出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这些声音打破了教师固定的教学设计,让老师“猝不及防”,难以招架。如果老师不能够顺利处理这些“剑走偏锋”的提问,课堂就会被打乱,学生就会偏离主要学习任务。如果教师能够发挥教学机智,适当追问,则有可能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更具艺术魅力。

比如,笔者在一次读书分享会上与学生分享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大多数同学在吟诵和倾听中感受到了海子对世人的无私的爱,对生活的赞美和虔诚。这时,一个学生却说出了不同的感受:“老师,我听了以后,怎么感到诗中有一种淡淡的悲伤呢?”遇到这种问题,如果不回答,则打消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切断了学生思考的路线。如果直接否定学生的感受,则“毁灭”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而那正是最宝贵的一种“财富”。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是海子的绝命诗,则容易让学生对诗歌的主旨产生迷惘,从而距离教学目标的达成越来越远。

此时,笔者临机追问:“说得好,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悲伤的?”学生回答说,诗人祝福了每一个人,就是没有祝福自己,所以感受到了一种悲伤。笔者再次追问:“请大家再读诗歌,印证一下这位同学的观点。”学生再读后,发现果然如此,质疑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从而展开热烈的讨论。笔者的两次追问,没有将学生引向悲观厌世的思想,而是将学生引向了对文本的质疑、探究和体会中,使得学生对诗歌有了更深的感悟,对诗人有了更多的了解,并产生了学习诗歌需要了解诗歌创作背景这一意识。

  1. 指向问题时机,让追问顺势切入

追问的关键是把握时机。这个时机,可能在某项活动中发生,也可能在两项活动衔接处发生,还可能在课堂将要结束时发生。如果追问得早了,学生对原问题还没理解透彻,又遇到追问的问题,只有烦上加烦,更加懵懂。如果追问得迟了,学生的思维已经错过最佳激发点,那就缺少了问题情境的支撑,使得学生在“无源之水”中寻求枯燥的答案,丧失语文学习的意义。追问只有把握住时机,才能在课堂中顺势切入,发挥良好的教学效果。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文《我有一个梦想》时,学生朗读到第二段,遗漏了开头的词语“然而”。学生们纷纷指出这位同学的朗读漏词行为,笔者发现这是一个绝佳的问题时机,于是及时发出追问:“这里确实有一个‘然而’。不过,马丁路德金为什么在演讲至此时用了一个‘然而’呢?”学生就此展开深入的阅读和比较型的讨论,发现一个“然而”,既反映了昔日《解放黑奴宣言》的来之不易与今朝黑人备受压榨的惨烈现状之间鲜明对比,又以转折的语气凸显了马丁路德金当时的愤慨、失望与对现状的悲痛和深深的希冀。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课堂是朝着未知方向挺近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当我们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时,唯有巧妙地进行追问,才能把学生带进这条通道,走进这幅图景。如此一来,高中语文课堂也就充满了生机与机智。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充满智慧,指向教学目标,让追问有的放矢。与此同时语文教师的追问要指向意外问题,让追问自然生成。最后语文教师的追问要指向问题时机,让追问顺势切入。这样的语文课堂灵性生动,这样的语文课堂符合学生的学情,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朴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