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立德而滋养,因树人而前行——基于历史解释的教学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因立德而滋养,因树人而前行——基于历史解释的教学启示

吴琳

温州市第二外国语学校,浙江 温州 325000

内容摘要: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立德树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历史解释,历史解释越多,视角越多元,养育学生必备品格和能力培养的营养就越丰富,滋养的学生发展就越全面。

关键词:立德树人 历史解释 素养

2020年1月,学选考分离下的首张试卷终于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每一位高中一线历史教师都在关注,试题如何从能力立意到素养立意再到品质考核立意的转变。非选择题第29题的命题者说:“第29题通过拿破仑改革事业及其在反对封建势力方面的贡献……引导学生从宏大的历史变革和精微的历史细节中去感悟历史的传承于创造,培养学生投身民族复兴、国家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味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立德树人,人文化育的目标。”事实上第29题也恰恰体现了立足于历史学科必备知识(主干知识),以历史解释这一抔抔“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为基础,把习近平总书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变成一道道可量化、可检测的体现核心素养的试题。建立在立德树人主旨上的历史解释不但在精神上滋养了考生,还让核心素养这一高高在上的理念落地。这份试卷也在鲜明的告诉我们:未来的试题依然会追求本着历史解释的立德树人也将继续前进。

一、因历史解释而聚合,护航立德树人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 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也就是说,历史解释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历史事物的一种能力。历史学科各个核心素养中对于运用的要求,都可以看做是历史解释。唯物史观中要求能够将唯物史观运用于历史的学习与探究中,并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素养中要求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对史事作出合理解释,这是一种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素养中关于实证过程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历史解释的过程。众多的“历史解释”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力,并以这种聚合力里养育核心素养与立德育人。

二、因立德而滋养,提升历史解释

历史知识浩瀚如烟,教师在备课过程总只能截取其中一小部分,进行再次解释并赋予其养育的意义而成为了课堂的一部分。这样一来,历史学意义上的教育价值在能在课堂上起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建立在立德主旨基础上的历史解释不但富养了考生,还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1、清晰概念,奠基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有的时候历史往往凝结在特定的概念中,历史概念因源于史实,因而具有特定的时空和事实特征。“近代民族工业”这一概念具有确定的时空和事实特征。但这一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人认为是“采用机器生产的民族资本家创办的私人企业”,有人认为是“采用机器生产的中国人创办的企业”。这两种概念区别的关键点就在于是否包含洋务运动创办的官办企业。这一概念其实在教材中也是模棱两可的。作为必修二专题二的专题标题“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本专题第一课题目“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两者之间的概念是否一致?教材这种专题标题和课题课称含义不清晰,作为老师尚且难以分清,更不用说学生去理清概念了。

(案例)材料一:除了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外,近代民族工业产生还有两条途径:一种是一部分中小抵住,官僚,买办,商人和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另一种原来一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人民版必修二教材

材料二: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1875年便已开始发动。从20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分析:材料一其实是将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作为近代民族工业的一部分。材料二也充分肯定了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近代民族的一部分。通过教材和课题都充分说明,本课“近代民族工业”是指采用机器大生产的中国人创办的企业,包括私人创办和洋务派创办的企业。

通过概念解读的方式来进行“近代民族工业”的历史概念,避免讲话的死记硬背,让学生觉得更有亲和力,从认知的角度讲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从材料二的选材上来讲,从浩如烟海的史实中选出那些对学生成长,成人有较大教育价值的史料,有效的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和高度,滋养了学生的必备品质。

2、精化史料,促进历史解释素养的提升

历史学科是一门求真求实的学科,教科书上的内容是学生精神世界生长的种子,现行版高中历史教材有些知识过简,是大家的共识。因此新史料的解读和应用,提供更加精准化和细致化的史料,把课堂变成养育学生的肥沃土壤。

重农抑商是学生最为感兴趣的知识点之一,但课文只有必修二专题一第四课中短短的一目予以阐述,对于重农抑商起源于何时?又于什么时候退出历史舞台?是否历代王朝一以贯之?这些问题教材找中都没有明确的说法。既然“立德”要求培养有思想、有理智的学生素质,补充和精细化史料来说明一些问题就显得很有必要。以下案例对同一时期抑商政策是否一致予以说明。

(案例)材料一:汉初,为恢复经济,厉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政策。——《史记 货殖列传》

材料二:“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之子孙不得仕宦为吏”——《史记》,

问题:同样是汉代初年,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商”的态度有何不同?

分析:汉初为恢复经济,对私商采取宽松,自由放任的政策,同时另一方面又加强对商人的控制,抑制商人的地位。综合而言抑商是小农经济基础下的王朝的统治术,统治者既抑制又利用,它贯穿整个古代历史长期存在。

教材的内容是宏观的,本质的,甚至也许还有些割裂。通过丰富教材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多角度的、尽量可信的史料,史料越丰富就越容易接近事实真相,也培养学生的基于史实出发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理性视野。

三、因树人而前行,助力学生发展

历史解释是诸素养中对历史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要求,是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看法的主要体现。因此,萃取必备知识的价值性已经成为试题五大素养滋润教育学生的“根本归宿”和“最高层次”。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解释来助力学生成长,让他们从历史学科中吸收更多更丰富的成长养分。然而历史解释永远没有终点,历史解释也永远行进在前进的路上,历史解释越多,视角越多元,养育学生必备品格和能力培养的营养就越丰富,滋养的学生发展就越全面。引导学生从多视角历史解释领域中进一步分析和理解历史,培养创新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让精神滋养更加丰裕,也让立德树人和富养学生落到实处,也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献参考:

1、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

2、徐蓝《管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课程 教材 教法》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