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古绣正新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高平古绣正新生

赵晋玲

高平市凤林刺绣厂

西、南两面黄河水,东面太行山,这两道天堑围合而成的平行四边形,便是山西省。

山西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各具风格的文化遗产。山西古建筑遍布全省、闻名全国,仅元代及以前的古建筑就多达500多座;山西壁画从东汉开始,经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对美术、宗教等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凝聚三晋文化的晋绣也诞生在这块黄土地上。作为山西的地方绣种,依托独特的黄河流域民间地域文化资源,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伴随着五千年文明史相承不衰,它是山西历代劳动人民创造的既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又体现着地域民族性格、精神风貌和时代特征的珍贵文化遗产,有其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晋绣”这个提法,比起如雷贯耳的“湘绣”、“蜀绣”、“粤绣”、“苏绣”,其内涵与外延似乎并不明晰。事实上,晋绣拥有悠久的历史,在山西晋南夏县尉郭乡西阴村的嫘祖庙,据说供奉的就是教民开始养蚕的嫘祖。山西是较为封闭的内陆地区,悠久的古文化和浓厚的宗教气息,给大众文化以丰富滋养的同时,又紧紧地封闭了它,使山西的民间文化能够在长期的封闭状态中从容地完善自己和保留自己的原始风貌。

晋绣种类繁多,涉及面非常宽泛。无论是身上穿的、还是家里用的,逢年过节、婚丧嫁娶都极尽绣工。古人云:“一女不织,天下或受其寒。”处于农耕社会时期的山西,刺绣是妇女立身之本。女孩子在七八岁时就开始学针线活,学用针线扎花;到十三四岁为准备出嫁做嫁妆,绣花衣、花裙、花鞋,绣花手帕,绣花蓝,绣衣柜装饰品,绣床帷,绣门帘、窗帘,绣披挂,绣钱袋,绣荷包,等出嫁那天要在婆家展示她的全部嫁妆让众人品评;结婚后要为生孩子和过满月绣狮子鞋帽、虎头鞋帽、猪头鞋帽、麒麟鞋帽、云冠顶圈、肚兜等;当了媳妇要为长辈绣过寿用品;当了外婆,端午节要为外孙送五毒肚兜、五毒鞋等;老了又要绣 “冥绣”的老衣。在这样热烈而美好的刺绣氛围中,山西的绣娘们成为“女红文化”的传承纽带,在刺绣中观察世界,记录生活,融入自我的情思,根据不同的装饰对象,施之于不同的装饰内容,使每一个享用者在不自觉中成为传统文化、民俗风情、地域特征的人文载体。

高平作为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发生地、上党梆子之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古建遗迹众多,在高平范围内至今保存有众多文脉厚重、反映高平古时经济和社会繁荣的古庙宇、碑文石刻、壁画石窟等文物古迹,别具特色,各有风采。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多达1600多处,全市仅宋金时期的古建筑就超过长江以南的总和,其中崇明寺中佛殿的“断梁”结构,是全国现存最早的北宋古建筑。开化寺壁画精美绝伦,是全国现存最大最精美的一处宋代寺观壁画。二郎庙金代古戏台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戏剧舞台建筑。元代姬氏民居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民居建筑,其手法和风格沿袭宋金,属全国孤例。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凝聚了高平人民智慧的结晶,是高平悠久文化的积淀,也是高平历史发展的见证。

晋绣中的一抹亮色——高平绣活,便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诞生并传承下来。目前高平绣活已被列为晋城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它作为高平市民间传统工艺之一,与高平文明的发展一脉相承,与高平人民的服饰文化和生活习俗息息相关。

高平刺绣分丝线绣和布贴拉绣两大类。丝线绣,是用丝线将图形绣在真丝缎面上。布贴拉绣是以裁剪衣服剩下的各式各样的布头以及零星碎片为材料,先将人物、动物、花卉草叶剪成浓淡不同的色彩块面,然后把图形堆贴在底面上锁边而成。刺绣针法有:平针绣,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长短针交错运用,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打籽绣,每绣一针用彩线绕成颗状小圈成结,将小结均匀细密地排列成形;盘金绣,用金线盘曲成形,再爬绣……平针绣表现力丰富,打籽绣结实耐磨,盘金绣、披金绣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布贴绣成品朴素大方,色彩艳丽。

高平绣活的艺术特点是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粗犷中又不失细腻。其在色彩的搭配上尤其具有地方特色,一般采用黑、蓝、红、紫、或淡蓝、金、银为主要色彩,并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很直觉的对比统一的配色规律,在表现手法上为了增强装饰效果,常常将表现内容大胆地加以夸张变形,不求形似,注重神采,构图饱满,流露出天真洒脱、超然物外的审美情趣,折射出深邃的文化信息与远古遗风,极其符合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内涵,高平刺绣的悠久历史、丰富内容对中国民间美术史的补充和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

高平绣活没有像“苏绣”“蜀绣”等闻名全国,但也应该庆幸它因为发展环境相对闭塞,仍然保持着独立自身的特色,沿着原生态的刺绣传统,融入朴素的民风和乡土气息自然地向前发展,它保留了原始刺绣的朴素之美。如今的高平绣活,有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授技艺,传承已不是最大的问题。

如何提升高平绣活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提升生产力,是目前高平绣活亟待解决的问题。

开化寺壁画的保护与推广,是一个不错的例子,值得借鉴:引入高校资源,成为高校学子写生基地;邀请中国美术学院进行合作,对开化寺壁画进行高清扫描,并用传统绘画技法,1:1复制出壁画进行展览,并在开化寺设立国家级造型艺术实验示范中心高平实验教学研究所;2017年,北京大学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作团队亲临开化寺现场测绘,然后将得到的图像数据转化为了VR效果并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2017年6月,开化寺壁画在德国凯泽劳滕市博物馆进行为期一周的展览;2020年,举办开化寺艺术节,邀请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艺术家出席。开化寺,正在一点一点地被中国乃至世界知道。

高平绣活,需要老一辈手艺人的传承,更需要年轻人的关注,这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发动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学习高平绣活手工艺,甚至老弱妇孺也能加入,可因材施教,只做力所能及的步骤;联动中小学,增加高平绣活通识课教育,不仅能普及传统刺绣文化,也能提升孩子们的美学素养;和各大高校的艺术院校合作,推动高平绣活的研究以及和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创新;和优质企业合作,在保持高平绣活最核心精髓的基础上,开发更多年轻人喜欢的刺绣作品;和各大美术馆、博物馆合作,让更多的人通过展览了解高平绣活……

艺术无界,高平绣活作为高平本土的一种艺术形式,大可更开放、更包容,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汲取中国绘画、书法、篆刻、雕塑、其他绣法等艺术的精华,让高平绣活以更耀眼的方式破圈,被年轻人喜爱,让中国乃至世界知道!

作者简介:赵晋玲(1967年8月) 性别:女 民族:汉 籍贯:山西省高平市
单位:山西省高平市凤林刺绣厂 职称:助理工艺美术师 研究方向:高平绣活
单位邮编:048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