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试题”复习策略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5
/ 2

文言文“ 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试题”复习策略探究

王华

西安市临潼区华清中学 陕西西安 710600


内容提要】高考文言文“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选择题在复习备考中要讲求策略,针对题型特点运用合适的解题技巧,避开考点设计陷阱,从而在考场上迅速而准确地找到答案。

关键词】文言文选择题 技巧点拨 复习策略 

《考试大纲》对高考文言文考察总共提出了四个层级的要求。“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作为选择题,旨在考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即(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题型类别

“对原文内容理解分析与概括”所包含的考点信息在题目中往往是综合性的,以选择题的形式考察,即全国卷第12题选择题。有两种题型:1.选出“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或对原文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选项;2.从多个句子中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所有语句的对应选项。前者选择唯一有错误的一项,因而试题难度适中,但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要求更高;后者要在多个句子中找出符合题干特点的所有选项,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能够辨析所给句子的意思。

二、试题特点

(1)分析概括题

即“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或对原文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题型,选项内容大多从以下两方面设置:1.对传记人物性格特点、生平事迹、行为举止、政绩功过的评价2.对主要事件、情节的概述。

(2)信息筛选题

即“从多个句子中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所有语句”的题型,涉及内容有:1.表现人物行为举止特点、道德品行和政绩功过的信息2.表现人物志向和思想主张的信息3.表现人物性格和情感态度的信息。

三、方法运用

(1)整体把握文意,重点阅读关键点

做文言文试题,考生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与结构,宏观把握作者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特别关注文中重要性信息,如时间节点、事件过程、观点立场等。

对于高考热门文本——人物传记类文本,考生首先要关注“人”,关注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事件的来龙去脉。把握人物品质,给人物定位,对人物做出分析评价。其次要关注“事”,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清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导致的结果,分清事件本身能说明的问题以及传记主人在事件行为中所表露的性格品质、观点态度。

(2)圈画概括性词语,逐一比对分析

所谓的概括性词语即概括人物性格特点、品行修为、人生经历、他人或后人评价、功绩作为等的词语。题干中的概括性词语有些是从原文中截取的,因而考生可以直接锁定比对区域,有些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深加工,因而考生需要调动自己平时的知识储备,能找到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对题干的真伪进行辨别。

重点比对点:题干中出现年号,地点等词语,考生要认真阅读其后面所对应的事件是否属实,事件是否发生在限定词所规定的时间地点内;看到关于对某件事进行评价的词语,就要思考被评价的对象是谁,评价的语言是否属实,评价与事件是否匹对;看到职务就要思考是否是在题干中出现的时间、事件下被迁升或贬斥的。另外还要关注:用词是否妥当、时间或事件是否颠倒、对某人某事的评价有无强加措辞妄加评判等。

注意:如果圈画出的概括性词语考生很费力也没有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就要考虑题干是否是“无中生有”,此选项就有可能是错误的。

(3)熟知命题特点,排除畏难情绪

熟悉命题者通常所用到的干扰类型,了解干扰句会从哪个角度来干扰。即张冠李戴、混淆概念、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做到心中有谱,排除畏难情绪。

(4)按照顺序寻找,不要跳跃式阅读

本题的四个选项设置,基本是按照原文从开始到结尾的顺序进行编排的,这样的编排顺序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方式。所以考生在阅读时,不要跳跃式阅读,不要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式寻找。按照文段顺序,认真阅读,仔细与题干进行筛选比对。

四、失分易错

考生在做这道选择题时容易因为读不懂原文或不理解个别字词句意思而产生畏难情绪,或直接放弃选择或静不下心来与原文一一比对去寻找答案。常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毫无头绪

比如2018年全国2卷的文言文,一开篇的句子“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没有标点,增加了阅读难度,让考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考生作答。

难点突破:先看12题的四个选项,初步了解文本主人公,整体把握人物、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再阅读原文,此时再阅读原文时就可以凭印象圈划相关选项的相关关键词。

(2)不懂变通

题干中关于主人公生平事迹的概括性词语一般不会出错,但在概括性词语后面的分析性语句,往往容易设置考点。比如2017年全国二卷12题A选项中说到“不愿乘人之困”,原文的表述是“因疾报杀,非仁者心”,意思是:趁着别人身体有恙去报仇杀人,这不是仁人志士。既然不是仁人志士干的事那就是不愿趁人之危而为之。即为同义表述的转换。

难点突破: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和发散性思维辩证的去比对,切忌死板硬套。

(3)张冠李戴

选项中把不同人物做的事件故意混淆,选出属于甲的行为事件或品格,但出题人故意把属于乙的信息放进题干,来混淆内容。或者选项中把不同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先后顺序故意弄错。2018年全国一卷12题B.选项“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原文“郡邻于蜀”,题干说蜀地,但实际是天水而非蜀地。

难点突破:找准叙事主体对象,联系全文判别事件的相关内容和性质。

(4)无中生有

选项中添加原文中没有依据的内容。如2017年全国二卷12题C选项“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其中“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在原文中作者未表述,属于无中生有,强加措辞。

难点突破: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

五、注意事项

(1)考生需认真研读该《考试说明》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明确考试方向;

(2)考生需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必备知识(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能够较为流畅的看懂文句,理解文意;

(3)考生需培养提升自我的分析概括能力,能够对文句进行辨析,提炼主要观点,排除干扰项,找到与题干要求相符的答案;

(4)考生切忌盲目自信,不读原文直接做题,断章取义,片面理解,造成误选;

(5)考生在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切忌走马观花,不认真比对题干与原文的表述用语,遗漏关键信息,忽略细节,造成误选。

60efee87982fa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