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金融素养视角的校园贷治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3

基于金融素养视角的校园贷治理探讨

彭丹旎 綦婷

湖南警察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8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网贷机构开发的校园贷业务快速发展,引发了一系列乱象。校园贷的泛滥不仅危害大学生身心健康,还易将难以掌控的金融风险转移至家庭,破坏社会经济秩序。文章针对大学生金融风险意识淡薄、金融素养薄弱的现状,基于实地调研分析,从大学生金融素养培养的视角探讨校园贷的治理问题,并给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校园贷;大学生;金融素养


1 校园贷治理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发展,互联网金融迅速兴起,从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网贷机构出现,到高峰期曾达到3595家机构。借助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和金融创新的幌子,2014年网贷机构推出面向在校大学生的校园贷业务,用“低名义利率”诱导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大学生以“高实际利率”借贷超前消费。当缺乏金融知识的大学生发现利息远比想象中高,无力偿还贷款时,债务已经如雪球般越滚越大,整个家庭也被迫卷入债务无底洞。2016年,郑州某高校大学生郑某在十几家网络小额贷款平台贷款近60万元,最终因无力偿还网贷跳楼自杀。同年11月,女大学生裸贷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造成恶劣影响。

校园贷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埋下金融风险的隐患,引起了政府监管部门的重视,2016年至今政府出台了多个规范性文件并采取了治理整顿措施,从建立校园贷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到全面叫停网贷平台的校园贷业务。经过几年的全面清理和整顿规范,校园贷乱象得到了有效治理,但金融风险的化解不能仅靠政府事后监管,必须多管齐下。校园贷的发展历程侧面反映了大学生金融素养不足,风险意识淡薄的问题,这些根本性问题不解决,未来依然会引发新的金融风险。引导大学生树立理性消费观,提升其金融素养,实现对金融风险的事前防范,也是治理校园贷问题的有效途径。基于这一目的,本文调查了校园贷与大学生金融素养的现状,探讨如何从金融素养培养的角度治理校园贷问题。

2 校园贷与大学生金融素养现状调研分析

为全面了解校园贷和大学生金融素养现状,本文以湖南高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超星软件发布调查问卷进行调研,共回收有效答卷204份,以下统计数据均来自此次所发布的问卷。

2.1 大学生对校园贷风险的认知显著提升

依据2016年教育部、中国银监会联合发文《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各高校建立了校园贷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密切关注网贷业务在校园内的拓展情况和学生异常消费行为,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和校园贷风险的普及宣传,通过多渠道开展校园贷风险宣传,召开主题班会、开展社团活动,向学生宣讲校园贷危害等等,一旦发现校园不良网贷的苗头,马上向学生发布预警信息。在各大高校不遗余力的宣传教育下,大学生们对校园贷的风险防范意识显著提升,在针对校园贷风险认识的问题调查中,有97.06%的大学生选择了“有风险”,仅有6名大学生选择了无风险或不清楚,可见当前大学生已经清楚意识到了校园贷的危害,高校开展的校园贷风险防范教育是卓有成效的。

2.2 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普遍性

在校大学生的学费、生活费等日常开支,通过父母给的生活费、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以及勤工俭学等途径基本可以得到有效解决。但受消费主义影响,部分大学生产生了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念和行为。校园贷主要用于满足这些额外超前消费需求,在校园贷被整顿后,花呗、借呗和京东白条等网贷产品逐渐成为大学生的主要消费方式。在针对是否使用过花呗、借呗、白条或校园贷的问题调查中,67.16%的大学生回答了“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使用花呗、借呗等网贷产品。在“你身边的朋友是否有借贷消费的情况”这一问题中,仅有23.53%的大学生选择了“没有”,另外76.47%的大学生表示身边朋友存在借贷消费情况,只是频率高低有差异,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网贷行为的普遍性。

2.3 大学生金融知识水平有待提升

大学生与网贷机构之间在金融知识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他们对贷款渠道的正规性、贷款的实际利率、贷款担保的合法性等问题一无所知,才会轻易掉入金融陷阱。绝大部分大学生主观认为自己金融知识有限,在对自身金融知识水平描述这一问题中,51.47%的大学生选择了“基本没有金融方面的知识”;仅有4.41%的大学生认为自身“金融知识水平丰富”。这从主观层面反映了大学生金融知识的不足。客观层面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是否知道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的区别”这一问题中,72.55%的大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在“对个人征信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中,只有9.68%的大学生选择了“完全了解”。由此可见,虽然大学生普遍意识到了校园贷的风险,但金融知识水平并没有显著提升,还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未来在面对改头换面的新金融陷阱时,依然容易受到欺骗。不论是主观还是客观层面的调查,都证明大学生的金融素养有待提升。

2.4 金融素养类课程的开设有待普及

学校是向大学生传授金融知识、提高金融素养水平的最佳场所。但目前国内高校除了财经类院校和部分综合类院校有开设金融经济基础学科课程,其他大部分高校由于课时限制、缺乏师资和相关教学资源等原因,很少开设此类必修或选修课程,只有经济金融类专业的学生才会系统地学习金融知识。以本文所调研的某高校为例,全校十二个专业只有一个专业开设了经济类必修课程,而选修课中经济金融类课程完全没有开设。因此大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机会接触学习金融方面的知识,从而导致金融知识匮乏。在针对经济金融类课程学习必要性这一问题的调查中,97.06%的大学生选择了“有必要”。可见在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学生也认识到了金融知识的重要性,并希望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提高自身金融素养。

3 金融素养视角下校园贷治理途径

3.1 政府对不规范金融产品的监管整顿

校园贷在2014至2016年快速扩张、乱象频发的原因之一是存在监管空白,各类放贷主体进入校园金融市场,缺乏相应制度和监管约束。直到2016年银监会出台《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明确提出以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针整治校园贷问题。2017年,三部门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指出未经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批准设立的机构不得进入校园为大学生提供信贷服务。2021年,银保监会官网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款。相关文件的出台填补了监管空白,整顿了校园贷这一不规范的金融产品。经过几年的清理,2021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发文宣布在营P2P网贷机构全部停业,互联网资产管理等领域整治工作基本完成,已转入常态化监管。P2P网贷机构从高峰期的3595家到完全清零,曾经野蛮成长的网贷行业正式告一段落。今后,对于类似不规范的金融产品,政府监管部门应继续加强监督管理,防止死灰复燃。与此同时,为满足大学生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应允许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设置合理的信贷额度和利率,畅通正规、阳光的校园信贷服务渠道。疏堵结合,防范和化解校园贷风险。

3.2 社会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引导

大学生处于人生中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消费观极易受外界影响。近年来随着微博、公众号、短视频等大众传媒技术的不断革新,消费主义思潮借助传媒以广告、软文等方式广泛传播,中国传统的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核心的消费观被颠覆,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发生了巨大转变。大学生群体也出现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等不理性的消费观。为满足这些额外的消费需求,很容易被网贷机构诱导借贷消费。因此,需要全社会合力引导他们树立理性的消费观。一是大众传媒要提高责任和担当意识,不做消费主义传播的帮凶,进行理性消费观的传播,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大学生消费观的塑造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二是高校应利用思政课堂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营造崇尚节约自立的校园文化氛围。三是家庭要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以身作则,践行理性的消费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增强孩子抵御消费主义侵染的能力。

3.3 高校对大学生金融素养的培养

高校在提升大学生金融素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主体责任,一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充足的时间精力进行学习,另一方面,与其他途径碎片化学习相比,高校的课程教育是系统性、规范性的,能帮助学生建立全面严谨的知识框架体系。具体培养途径有:一是健全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机制,通过开设金融学相关的公共课或选修课,让学生接受系统规范的课程教育,缺少金融学师资的高校可采用慕课等线上公开课的方式代替。二是运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金融知识科普。邀请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的专业人士开展金融知识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前沿动态,掌握逾期滞纳金、个人征信、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等基本金融常识。利用学校官网、公众号、校园广播等渠道向学生宣讲网贷风险,强化金融风险意识。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现以赛促学。三是注重教学与实践的结合。鼓励和支持金融类学生社团的建设,由社团组织线下金融知识宣传活动。与银监会等政府部门和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开展调查研究、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4 大学生自身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现代社会金融服务已经深入大众生活,掌握基本的金融知识是经济个体的必备技能。拥有较高的金融素养可以帮助个体更合理有效地进行资产管理,做出理性的金融决策,避免金融损失,有利于降低社会金融风险,促进经济良性发展。因此,首先大学生应该强化主动学习意识,积极选修金融类课程,参加金融知识讲座,切实提升自身金融素养。其次,大学生应加强自身金融安全意识,知晓并维护自身的财产安全权、知情权、信息安全权等合法权益。不轻信金融理财借贷产品的宣传,进行风险—收益分析后再理性选择。再次,大学生应该树立理性的消费观,根据自身的承受能力合理消费,不依赖借贷消费,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建立在物质享受上。最后,大学生需要提高对个人征信重要性的认知,珍惜个人征信记录,做好个人信用保护。

参考文献:

[1]韩心依.我国校园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0.

[2]教育部办公厅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加强校园不良网络借贷风险防范和教育引导工作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6(06):13-14.

[3]彭丹旎,杨慧.校园贷风险防范背景下大学生金融素养的培养探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12):91-93.

[4]毕红梅,赵本燕.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精神生活的异化及其消弭路径[J].理论导刊,2019(07):108-112.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资助科研项目“校园贷风险防范背景下大学生金融素养的培养”(编号:18C1203)

作者简介:彭丹旎(1984-),女,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公共经济学研究。綦婷,女,湖南警察学院行政管理专业2017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