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图像识读的高中美术课教学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2

基于图像识读的高中美术课教学探究

吴高坦

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摘 要:新课程明确规定了美术课程在立德树人中承载的美育功能和作用,强调了美术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其中图像识读是最基本和最关键的能力和素养之一。本课基于图像识读能力素养的培养,探讨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图像识读 经典解读 联系对比 小组活动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美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审美,陶冶情操,认识文明成果。”美育教育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美术是用图像诠释美的内涵和价值。而图像识读是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之一。

图像识读是美术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指对美术作品、图形、影像及其他视觉符号的观看、识别和解读。美术课程是重要的人文课程之一,图像识美术作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在美术鉴赏教学中落实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能力和素养至关重要。下面以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的一些实践为例,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怎么样在美术鉴赏课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通过解读经典认识“图像识读”

经典的美术作品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的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完美的美术作品,比如中国古代王羲之的《兰亭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通过解读经典,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最大限度的把握审美的要领。

在《审美自律》《兰亭序》赏析教学中,幻灯片演示唐阎立本作《萧翼赚兰亭图》,以萧翼赚兰亭的历史故事开场,分析该画的技法和特点,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演示幻灯片王羲之的《兰亭序》,进入本课的学习重点。引导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兰亭序》及其版本问题产生兴趣,进而了解不同版本的来源及特点。通过教师讲解临摹技法的不同,让学生体验和感受,感受中国书法的独特形式,由刻帖成碑、再由碑拓回帖的发展历程,感受书法书写材料的不同对于书法艺术的生命延伸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体会王羲之书法的图像艺术和魅力,教师适时播放一段有关王羲之及其《兰亭序》的视频以及展示历史以来很多人对其书法艺术的评论文献,通过多种素材的综合运用和展示,加之教师的相应讲解,学生体会到“之”字的20多种写法的书法图像的独特的线条艺术之美和审美自律的内涵,从而更好地进行“图像识读”。

在《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蒙娜丽莎》赏析教学中,播放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一段视频,以直观的方式进行本课开场,设置问题情境的悬念,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本课的积极性。首先引导学生看书,了解该名画的展签;其次让学生观察《蒙娜丽莎》,让学生尝试诠释蒙娜丽莎的微笑有什么神秘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问题;再次教师结合本课介绍的集中鉴赏方式,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鉴赏方式,选择观察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让学生就画面的明暗、色彩、构图、姿态、画家的生平、该画的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阐述,训练学生多维度的识图能力,从而建构属于自己的“图像识读”体系。结合学生的自主畅谈和交流学习之后,教师简要介绍该名画在不同时期的“被解读”的相关信息,如从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眼中、现代科学视角、大众审美视角、产生的影响视角等多维度视角下对该名画的解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该名画的印象,引导学会从不同角度去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能力。

二、通过联系对比加强“图像识图”

“有联系比较,才有鉴别。”比较产生距离,距离产生美。通过比较才能更好的认识事物。在美术鉴赏中,经常用比较的方法进行鉴赏学习,能有效提高“图像识读”的水平和能力。

在《图像与眼睛》一课中,教师演示三幅美术作品进行开场:伦勃朗的自画像、毕加索的《多拉与小猫》和波洛克的行为艺术油画。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猜想它们的拍卖价,引起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在学生的惊讶与赞叹中,教师适时总结美术作品的时代代性、独特性和创造性对其价值所产生的重要作用,从而让学生学会在对比中欣赏美术作品。同时,抓住本课重点是认识具象、意象和抽象三种美术形式,引导学生看书并归纳得出具象、意象和抽象美术作品的特点,接着及时展示一些作品让学生判断这些作品分别属于哪一种表现形式,让学生在对比学习中学会识别图像。总之,通过本节课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在当今时代,不能简单用“像不像”来作为评判美术作品价值的标准。同时又生成了一个问题,即摄影与美术的关系问题。

在《线——来自心灵的感悟》一课中国,如何引导学生认识线对于图像识读的重要作用,,艺术家们都怎么表现线条。通过图片展示,认识蒙德里安的线条、米罗的线条、梵高的线条、吴冠中的线条、克利的线条、肯特的线条。然后对比分析作品中的线条的不同表现,线条表达的情感。A组克利《死与火》&吴冠中《春如线》;B组米罗《在深夜与晨雨中的夜莺歌声》&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C组梵高《星夜》&肯特《晨曦在望》。最后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作品交流并发表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三、通过小组活动拓展“图像识读”

小组活动是新课程背景下着力倡导的一种教与学的方式,它倡导合作学习、小组交流、师生互动,通过系统中各要素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整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形——不需要翻译的世界语》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体验形对于美术作品鉴赏的重要性、体验形在图像识读中的重要意义和魅力,也为了增加本节课的学习趣味性,在基本教学环节完成后,教师可以特别尝试设计一个游戏活动环节,可以设置如下活动环节和评价环节:1、通过观察图片猜成语,教师事先准备好一二十张的成语卡片做活动素材之用;2、制定规则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和活动计分,活动要求每一小组派两个同学到黑板进行作图创作,依据成语每人进行画图,下面的同学根据做的图画进行抢答;先抢答对的同学所在的组别加两分,答错不扣分;作画的同学因为被猜出成语,说明所做的画形象逼真其所在的组别也加一分,所做的画如没有被猜对成语,那么该作画者所在的组别则扣一分。3、设计活动时间进行计时和限时抢答。通过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学生尝试画画,进行了图像再现和再造,学生尝试表达,把对图像的识读进行语言的加工,这样的教学设计和实践,加深了学生对形的理解,对图像识读的内化,对图像的表现形式及其重要作用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从而加强了对一些日常美术作品的图像识读的能力。

总之,图像是美术作品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图像识读是美术鉴赏最基本的能力和技能。美术课程是承载学生美育教育最基础的学科,肩负提升国民审美能力和素养提升的重任。通过图像识读的美育教育,教会学生认识和欣赏美的作品和事物,认识和尊重人类文明的优秀作品和美好事物,感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认识生活的美好和永恒。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论图像识读中视觉经验的重要性——对西方现代艺术教学的分析与思考》,《美术教育研究》,刘健,2020年01期,第114—115页。

3.《由表及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图像识读能力的策略研究——以《秦俑“写实风”》为例》,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2020.01,李伟,沈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