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究——“建设美丽中国”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1
/ 2

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探究——“建设美丽中国”教学案例

王蕾

广西中医药大学赛恩斯新医药学院 广西南宁 530222




【摘要】本教学案例选题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三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建设美丽中国”,重点学习内容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本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分享模范事迹等多种形式促进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一、背景与问题

(一)教学案例选题背景

本教学案例选题来源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十一章第一节第三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建设美丽中国”,选题与课本标题相同。

(二)教学内容的背景分析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表明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矛盾的决心和信心。建设美丽中国是时代提出的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题中应有之义。大国走向强国的历史趋势是美丽中国建设的时代坐标,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三)教学问题分析

1.重难点分析

本课程的教学重难点是概括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使大学生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培育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2.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纲要课第十一章内容,易理解。本课程面向全校本科二年级学生开设,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是:在概论课第十章学习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对“建设美丽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本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立德树人为灵魂,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历史的维度,梳理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运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具体方法,按照“课前预习—问题导入—新课学习—课堂总结—课后拓展”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分组讨论、分享模范事迹等课堂互动方式使学生实现更为全面地发展,有效促进了教师与学生融合、理论与现实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

三、教学实录

课前:手机课堂布置课前任务

请同学们分为五个小组,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分析法,通过查阅资料和讨论研究,回顾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

第一环节:导入

教师:漓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山水的灵魂。漓江流淌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爱。1973年10月,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同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访问桂林,看到几处污水正排入漓江,语重心长地对说,“你们为了发展生产,如果把漓江污染了,把环境破坏了,是功大于过呢,还是过大于功?请你们好好考虑考虑,不然的话,功不抵过啊!”邓小平的这番话,使桂林市关、停、并、转、迁了60多家污染严重的工厂企业,从源头堵住了工业污染,漓江恢复了清澈。1986年1月,邓小平重访桂林,在游船上,看到治理后的漓江清澈见底,他欣喜地说:“漓江水变清了!”2010年3月10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在广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漓江的生态建设与科学保护,兹事体大。”2015年,习近平在全国两会期间再次来到广西代表团,他一再叮嘱广西的同志,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2021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漓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敬畏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教师:这则案例让我们对党的生态思想有了真切的感悟,它让我们明白了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基于时代变迁与实践变化做到探索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与时俱进,始终坚持、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有哪些启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建设美丽中国”。

第二环节:新课学习

知识点一: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主要历程

学生:(概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环境整治的生态思想)

教师: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自然灾害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一恶劣的环境问题,以“治山理水”为重点开展大规模群众运动来整治环境,提升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为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学生:(概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展环境保护的生态思想)

教师: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重发展轻保护”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认为环境保护迫在眉睫,不能仅仅停留在植树造林、兴修水利与增产节约的环境治理阶段,要将环境保护上升为基本国策,强调通过法制与科技推动环境保护,形成环境保护“一体两翼”基本架构。

学生:(概述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

教师:20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与挑战,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针对生态环境难以承载经济高速增长的持续性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学生:(概述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统筹发展的生态思想)

教师: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对发展瓶颈制约十分突出,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将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人类文明的高度,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良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学生:(概述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推动绿色 发展的生态思想)

教师: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站在谋求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实现人民福祉的战略高度,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思想。

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演进历程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

教师: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历史演进昭示我们:首先,坚持美丽中国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党生态思想的主基调与主旋律。其次,生态环境的依法治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方略,必须用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再次,只有节约资源才能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有效保护。最后,坚持群众路线这一党的重要法宝,通过有效践行群众路线,不断深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认识。

第三环节:传递模范精神,分享模范事迹

师生分享新时代生态环保模范事迹,讲述他们为建设美丽中国所做的贡献,弘扬榜样力量。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态思想,在新时代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谱写出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生态华章。

第五环节: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模仿“两会”提案文本,围绕“建设美丽中国”这一主题,以一名政协委员的身份提交一份提案。提案要理由充分,分析有理有据,实事求是。

四、教学反思

本教学案例运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组织大学生讨论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思想的发展历程及其对建设美丽中国的启示,促进学生了解了建国以来的国史党史,分组讨论、分享模范事迹等课堂互动方式促使学生更为全面的发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融合、理论与现实融合。本节课培育了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价值观,提高了他们的生态素养,强化了他们的责任意识,较好完成了教学目标。

项目:2021年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强化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与路径》(编号2018JGB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