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3

浅析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杜鹃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运用循环训练法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健康指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要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运用循环训练法,从而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提升教学的整体水平。本研究对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策略进行分析。

【关键词】循环训练法;综合素养;高校;游泳教学


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运动训练模式,循环训练法有着十分灵活的训练内容与方式,其有着很强的综合性,能够有效地激发人们对运动的参与兴趣。将其应用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对游泳训练的积极性,使其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训练中。所以,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为了提升教学质量,教师要合理地运用循环训练法,以此来培养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以及协调性,更好地提高其身体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一、循环训练法概述

所谓的循环训练法,即为教练员结合训练任务,将其科学地分成多个训练站,然后引导练习者能够根据提前设定的训练路线与顺序等依次完成多个训练站的训练内容,达到训练目标[1]。该方法有着很强的综合性以及灵活性,其可以有效地增强训练习者的参与热情,调动其身体的各器官,有效地培养机体的肌力以及耐力。

该训练法的内容包括多方面,其中包括负荷总量、站点个数与位置等。教练员要结合训练任务给予科学地设置,在此基础上才可有效地防范发生超负荷的情况。不仅如此,在实际训练中要合理地安排休息时间,使得练习者的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得到有机地调节,从而为下个环节的训练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循环训练法能够增强训练者的身体器官与系统能力,有效地改善人们的身体素质,使其肌肉力量更强大,使其身体有着更强的承受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人们认为运动比较枯燥的心理,使其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训练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该训练模式比较灵活,能够结合实际的内容与形式对训练模式进行优化与完善,在此基础上增强人们的运动能力。在实际操作中,要充分遵循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使得人体慢慢地适应运动,坚决不要太早地进行高强度的运动,否则就会影响到运动效果,而且还会损害人体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后果。
二、高校游泳教学现状分析

  1. 游泳教学模式较为陈旧

新形势下,高校开始更加关注游泳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在实践教学中还存在着采用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比较陈旧落后的情况,不能够充分地顺应时代的发展,无法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

  1. 对于游泳教学的重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的领导与教师还没有充分重视游泳教学,在教学中更多的是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然而却忽视了游泳实战训练,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学生缺乏实战经验[2]。所以,在其学习完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后,不能够将这些知识以及技能进行实际应用,影响到学生游泳水平的提升,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在游泳教学中,因为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游泳训练课程的安排相对很少,教师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游泳技能。在教学中会为其讲解更多的游泳文化与发展过程,然而却没有充分地做好游泳的实战训练,于是也就会影响到学生对于游泳的参与兴趣,影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1. 师生间的互动不强

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许多教师更多的是重视个人的主体地位,然而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缺乏与学生的良好、及时互动,更多的是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进行示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然而,却尚未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与实际需求,组织开展针对性的游泳训练[3]。如此一来,学生的练习更多的是被动的,创新性不足,自主性不足,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影响到游泳教学的整体水平。
三、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游泳教学中合理地运用循环教学法,可以使得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增强其身体素质,使得使其身体机能得到正常运行,有效地增强其抵抗能力。不仅如此,游泳教学水平的提升也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其各个技能的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增强其身体素质,

(二)激发参与训练的兴趣

循环训练法有着很强的独特性与灵活性。因此,会使得学生对游泳产生较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训练时更加积极、更加认真,全面地提升其游泳技能,提升其综合素养[4]。而且该训练方法比传统教学模式有着更多的优势,其更加灵活、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可以显著地改善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效率,使得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三)增强学生的游泳实力

在游泳运动中,通过对于循环训练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游泳知识以及技能,使其可以了解游泳内容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模式,而且基于此全面地提升学生的游泳技能。该方法设置了许多不同的站点任务,实现对游泳内容各环节的分解,通过逐次的训练,最后实现各部分的有机融合,帮助学生全面地了解游泳的内涵

[5]。借助于分解训练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更加准确地把握基础的游泳技能,并且在不同的站点也会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会具有不同的侧重点。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全面地增强其游泳实力,使其更加科学地掌握游泳的技巧,增强其游泳的能力。

  1. 缓解游泳过程中的疲劳感

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通过对于循环训练法的科学应用可以显著地改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水平。因为在游泳学习时学生会消耗大量的体力,所以,往往会产生体力不支的现象,进而会影响到学生的训练水平与训练效果,影响到其运动效率,影响到其综合素养的提升。所以,在游泳教学中,教师要科学地发挥循环训练法的作用,更好地解决问题。针对常规游泳运动而言,尽管该方法的强度很小,然而其却可以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因此,在训练中学生能够在比较轻松愉悦的状态下完成由教师布置的训练任务,帮助其积累游泳的经验,增强其游泳的技能,减少其疲劳感,并且可以防范运动损伤的发生[6]
四、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制定科学的训练目标

循环训练法主要指的是教练员把训练任务分成多个具有密切关联的子训练任务,另外,再科学地确定训练的顺序以及循环次数,组织练习者可以逐一地完成各个子训练任务,最终达到训练目的,该方法有着良好的应用价值。所以,在高校的游泳教学中,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了解教学的目标与要求等,在此基础上科学地确定训练的目标,合理地运用循环训练法,以此来更好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肌肉的力量以及耐力,这样一来可以显著地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地缓解其在运动过程中产生的疲劳感,提高训练的针对性以及有效性。

(二)制定健全的训练方案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运用循环训练法时,首先教师要对训练内容进行科学地确定,要合理地把握内容训练的难度,实现难易的合理搭配,在循环训练中要使得具有不同难度的训练内容进行交替。在此基础上,减少在训练过程中学生肌肉所承受的负荷减,减少疲劳感的产生。除此以外,要对循环周期进行确定。一般状况下,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科学地运用循环训练法时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慢慢地增大运动量,要提前开展一个循环训练,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身体能够承受的运动量。接下来,再渐渐地增加循环的过程。最后,要对任务站点进行科学设置,要结合游泳课程的设置情况、结合教学的目标与要求,科学地确定与设计任务站点。例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四个任务站点:第一站点是打腿;第二站点是划手;第三站点是变速游;第四站点是配合游[7]。要引导学生能够严格地遵循循环训练法的要求与标准,依次地完成任务站点,在此基础上全面地提升训练效率,改善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水平。

(三)把握训练的注意事项

在高校游泳教学中运用循环训练法时,教师要注重一些注意事项:首先,要对训练时长进行科学设计,在教学中,教师要进行研究与分析,了解学生完成一次游泳循环训练耗用的时间。确保在训练中,学生的身体可以慢慢地接受相对十分复杂的游泳技能,有效地防止由于训练时间太长,从而导致学生的肌肉与关节发生损伤。其次,要科学地设计站点的顺序,在设计时站点顺序的时候要对不同用技能的动作强度与难度进行充分考量,要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基本原则,科学地设置训练站点的顺序[8]。第三,要对训练组数进行科学设计,教师要结合教学中每组学生的人数对训练组数进行合理确定,并且也要全面地考量各站点在训练中的衔接要求,从而使得学生在训练时的机体可以处于最为理想的状态,全面地优化训练的效果。

总之,将循环训练法科学地应用在高校游泳教学中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其训练兴趣,有效地降低其训练的疲劳感,全面地提升其游泳技术水平。所以,在实践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结合训练内容与训练目标,科学地调整训练的负荷,充分发挥循环训练法的作用,要合理地安排训练时间,因人而异,科学地调整训练的强度,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完成训练任务,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

[1]谢昕.高校游泳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其模式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09(04):78-79.

[2]王语哲.应用PDCA循环法提升高校游泳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研究[J].运动精品,2020(04).

[3]陈文婧.循环训练法在高校游泳教学中的实践应用探讨[J].当代体育科技,2018(01):130,132.

[4]宁鹏.游泳教学中学生水感培养的重要性及训练方法初探[J].当代体育科技,2019,09(26):62,64.

[5]孙通,高松龄.普通高校大学生课余游泳训练的实践与探索[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3).

[6]牟玥,林晓菊,樊玲,等.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的现状分析与革新[J].拳击与格斗,2020,(04):51.

[7]李哲.浅述对全面提升游泳体能训练水平的基本认识[J].体育风尚,2020(03):226.

[8]周雅菲,苏军,王鲁.谈游泳训练疲劳的特点与恢复方法[J].当代体育科技,2019,09(32):6-7.

作者简介:杜鹃(出生年月:1984.5. ),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湖北宜昌,当前职务:教师,当前职称:讲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