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山区应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践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3

船山区应对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实践与思考

赵梳羽

中共遂宁市委党校 629000


【摘要】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比较突出的就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一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能公平地享有基础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本课题以遂宁市船山区农村基础教育为调研对象,考察其在教育资源、师资配备、生源流动和质量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分配不均的因素,探寻促进教学公平、改善基础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教育资源;城乡一体;均衡发展

正文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总书记强调,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导致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比较突出的就是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办学环境、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不一致。特别是农村的孩子不能公平地享有基础教育资源,义务教育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一、船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

船山区市区同城,是遂宁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除遂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遂宁市高新区和遂宁市河东新区三园区外,辖1乡6镇5街道。

从全市范围看,农村基础教育主要集中在义务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截止2018年,基础教育学校占全市的31.3%,其中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分别为全市的21.4%和48.6%;从生源规模而言,农村在校中小学生占全市在校学生的总额的12.9%,且数据呈下滑趋势;从师资配备上看,农村教职工仅占全市教职工的16.5%。可见,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还存在着资源分配、师资配备、生源流动上的不均衡问题,农村孩子难以真正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船山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02所(民办53所),其中学前教育学校63所(民办50所),义务教育35所(民办2所),特殊教育1所,高中2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现在校总人数47000余人、教职工3900人左右。就农村而言,撤点并校后有初级中学及以下的基础教育学校36所,占全市的35.3%,其中学前教育13所,义务教育22所(含小学教学点8个),分别为全市的22%和62.8%。现在校人数近7000人,占全市的14.8%;教职工1200余人,占全市教职工的30.7%。

二、当前船山区农村基础教育的困顿分析

(一)教学资源不均衡

一是阵地建设不完整当前农村学校中,仅有10余所学校达到了合格学校建设标准,达标率不足50%,部分学校占地面积不足,教育教学配备不能满足日常教学需求。比如,能满足音体美劳教学需求的功能室严重缺乏;即便配有计算机室、理科类实验室,配套设施设备、实验器材等,或陈旧老化,或配置较低,使用率低、闲置率高;图书馆、卫生室几近于无,尤其图书馆,有些学校无图书阅览室,有些即便有图书室,但藏书量严重不足、图书品类有限、图书上新漫长;当前教育信息化正逐步推进,力求各学校均能实现信息化、多功能、多媒体教学,但是在实际中,农村教育信息化仍受技术支撑和硬件配置的限制。船山区计划打造农村教研基地,拟以老池乡小学为阵地之一,但在实地考察中发现,老池小学虽已搭建网络宽带,但带宽极低,无法满足基本办公需求,无法满足信息化教育教研阵地需求。

二是教育经费不充足。近年来,在各方关注,尤其是政策护航之下,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有所增加,但整体缺口依然很大。教育投入经费按照“按生测算和打包拨付”的基本原则计算:教育投入经费=生均测算经费×该校学生数。如,保升初中100余名学生,生均测算经费860元/人计算,全年教育经费不到10万,其中仅水电气等基本设施运行费为4万,余下费用还要保障基本设施维修维护、基本教学设备更新、教师进修培训和教学教研工作开展等需求开支,缺口较大;老池小学全年办公经费19万余元,但因为师资队伍短缺,另聘代课教师11名,全年仅代课费支出就达15万左右,余下费用十分紧张。

三是集团教育有利弊2014年,船山区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基础教育优质化、公平化,解决择校热和上好学的问题,船山区创新推行集团化办学机制,组建了教育集团和教育联盟,采用好带弱、优加弱的方式,建立了高升、顺南、裕丰三大教育集团;采用1+X的模式,建立了包含学前、小学、初中和高中教育的教育联盟10个。集团化办学的推进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强弱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包括师资队伍、教研力量、课程体系、管理模式等,有效扩大了优质教育,推动了校际交流,促进了师资流动,创新了管理模式,有力缓解了择校难、上好学难的社会困境。但这种缓解更多作用在城区,就城乡之间而言,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不均衡:在资源集聚、环境打造、福利待遇、质量水平等方面,教育集团产生了极大的虹吸效应,吸引了大量骨干人才、优质师资,但对农村薄弱学校教育资源可谓雪上加霜,如何避免马太效应,也是集团化办学当前亟需思考的问题。

(二)师资队伍不稳定

一是编制配备缺当前船山区教育系统编制情况属于“整体不缺,结构性缺”。全区师资队伍结构极不合理,整体编制超员,但结构性缺编严重,农村学校尤甚,除语数外主科外,史地政、理化生、音体美、思政科学计算机等学科教师都很紧缺,尤其是艺术教育类教师编制十分薄弱。

二是素质水平低农村教师队伍整体存在年龄大、学历低、能力弱、情绪怠的状况。从年龄结构上看,整体年龄偏大,以40岁以上年龄居多,如复桥初中在编在岗教师24人,其中40岁以下教师只有音乐、美术教师2人,余下22位教师平均年龄47岁。从学历层面调查,整体学历偏低,中小学师资队伍中,专科毕业生居多,本科毕业生今年略有增加,但仍有部分属于中师阶段毕业。从专业能力分析,存在知识老化、思维狭窄的困境,教师难以接触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有限的教育经费不能负担大规模的师资队伍培训,无法跟上新课改的要求,教学技能、科研水平,乃至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都不能得到大的提高,船山区各级各类名教师近百名,农村教师仅占10%。从职业倦怠而言,课堂没有吸引力、学生没有兴趣度、教学没有成就感,教师自身的瓶颈、生源的大量流失、社会的低认可度,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消极心理和情绪,这不利于教师团队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是人才流动大一方面招不来,新教师的招录并不顺利,年轻教师普遍不愿前往条件艰苦、设施落后、平台狭小、待遇不高,甚至无住房保障的农村学校任教,复桥初中已有4年无新生力量加入,龙凤学校2年未有新教师加入。另一方面留不住,年轻教师或优秀教师成熟一个走一个,如龙凤学校戏称自己为人才源头,优秀年轻教师或走考调路线,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和不具有考调资格的老师;或走交流调派路线,龙凤学校67名在编教师,交流了6名,最长的已有四五年,但没有一名老师交流进来。老池小学46名在编教师,交流上派或政府借调达11名。复桥初中24名在编教师,交流、上派8名,在岗在校的仅有16名。

(三)生源数量流失大

全区农村现有生源:在校学生初中925人,小学5500余人,幼儿园1800余人。如河沙小学六年级毕业生106人,七年级招生摸排仅有40余人愿意继续留在本校读书;黄桷村小学人数最多的班级仅有28人,一年级最少只有15人。全区农村学校平均每班20余人,学前教育及小学阶段生源尚可,及至初中则大规模流失。

一是教育理念不同一方面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家庭依旧盛行,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眼界认知不开阔、不愿投入教育资本,让学生较早放弃学业外出打工;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民众对教育质量的期许度更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已成为家长的普遍共识,对优质教育资源的追逐排在家庭消费的首位,城区学校或是农村民办学校成为优先考虑项,公立学校生源逐年流失,年级越高,流失越多。

二是留守儿童居多老池小学学生多为留守儿童,且大部分为单亲家庭,偶有孤儿;大部分初中80%的学生为留守孩子、单亲家庭和孤儿,学生普遍学习激情不高、态度不端、思想倦怠,厌学情绪严重。家校沟通不畅通,也为留住学生、带动学生、培养学生加大了难度。

三、船山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思考探索

着力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已成为船山区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近年来,船山区有的放矢,推进系列措施,通过政策保障支持、创新办学机制、注重队伍建设、联动社会力量,多管齐下,力求逐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基于船山经验,结合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探索发展路径。

(一)加大政策支撑,推动乡村振兴

统筹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关键因素。总书记指出,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在实施扶贫的过程中,将扶贫与扶智相结合,着力提高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才能达到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让脱贫人口“站起来”“走得远”的扶贫目的。实施教育扶贫就要着重发挥义务教育在扶贫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生活富裕是根本,要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更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要高度重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

在此前提下,由党委政府牵头引领,从政策支持上对农村基础教育施以倾斜是第一步。一是建立联席制度、制定协作分工机制,教育部门协同财政、编办、人设、公安、民政、规划、国土、住建等部门,在财政保障、机构编制、岗位设置、人口流动统计、留守儿童关爱、城乡统筹规划、学校用地保障、校园设施建设等方面,形成合力,提供支撑,确保政策方针落地落实,开花结果。二是依法依规整合资源,在合法合规的基础上,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倾斜和投入,完善相应的监督体系和问责制度,确保是农村的就一定落在农村,是教育的就一定专项专用;三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农村基础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大力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强信息化校园建设。

(二)创新办学机制,改进运行模式

如前文所言,船山区创新实施的集团化办学机制,在教育公平的推进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紧密型教育集团,采取名校+弱校的模式,实行“一套班子、多个校区,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条决结合、以块为主”的运作方式,实行人事管理、经费管理、管理制度、业务管理、资源配置、考核奖罚高度统一的管理模式。有力实现了集团内部强弱学校间在教育资源、师资队伍、管理体系、课程建设等方面的均衡发展。

协作型教育联盟,采取优质校+潜力校的模式,实行管理互通、领导流动、师资共享、课程互补、活动同步、研训联运、质量同步、文化共建、项目合作、捆绑考核“十大行动”。构建起共进共赢的协作团队,有力促进了联盟间在经验、教研、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交流共享。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集团化办学对未覆盖区域学校的虹吸效应的确加剧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困难。

综合利弊分析,若将集团化办学推而广之,加大覆盖面,加强对外联系,拓展合作模式,构建起城区+农村的大组合,实行城乡之间资源、管理、教研、活动、培训、建设等等方面的大统筹、大协作,如实行师资交流可上可下,骨干教师转校,校长领导流动,教研、活动、培训同进同退等措施,亦可切实带动农村基础教育提质升档。

(三)加强队伍建设,合理配置师资

一是注重师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保障师资培训专项经费,多渠道、多层次地开展师资队伍提能培训,实行优质教师专业提升培训和薄弱学校综合培训的方式,整体提升教师队伍业务能力;鼓励教师自我提升,在考核机制之外,可另设激励机制,变被动培训,为主动学习,形成良性竞争和互动,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要注重师风师德,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

二是统筹城乡师资,合理配置资源。建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编制县区统筹管理和跨区域调整机制。船山区于2019年正式实施“区管校聘”机制,即县区统一招考教师,各学校根据需求从中聘用,在此过程中,适度向乡村倾斜,促进名优教师到农村工作,以统筹调配编内教师资源,解决城乡教师布局失衡和结构性缺员问题,同时建立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机制,确保城镇学校和优质学校教师每学年到乡村或薄弱学校交流轮岗的达到一定比例。

三是畅通交流渠道,搭建展示平台给农村教师以更多关注和更多交流展示的机会。赛课活动、教研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研讨等,可适度倾斜农村教师,更多的给予机会以锻炼自己,在更多的交流中提升自己,在更多的展示中增强信心,在更多的平台上,为自己赢得成就感和荣誉感。

(四)转变方式方法,联动社会力量

留住教师、留住学生,除了教学条件的配套更新外,根本立足点在于教学水平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于家长、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对学校的肯定、认可和信任度。

一是转变管理方式变学校管理,为家校共管,注重5+2(在校日+在家日)的衔接与利用。强化家校联系,由于农村学生多数家庭情况特殊,有些父母不在身边,有些由家中亲属代为照顾,学生与监护人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都存在交心沟通的障碍。加强学校与学生当前监护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可通过不定期召开家长会,向监护人传达正确的教育理念,建立家校良好沟通机制;邀请监护人参与学校活动,加强监护人与学生、学校与家庭之间的互动联系;尤其是非直系关系之间的理解交流,学校和家庭携手,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调适,帮助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是联动社会力量保升初中会同遂宁职中等四所学校,与所在辖区社区或街道办事处携手,联合社区文化站、学校、敬老院等机构,成立了“社区教育学校”。以社区为平台、以活动为载体,面向社区居民,组织师生利用闲暇时间,开展社区教学活动,旨在提升辖区内居民文化、道德、法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提高居民综合素质,树立学校形象,打造学校品牌,增进了民众对学校的认同感和信任度。生源流失率得到有效控制,近年来,流失率仅为2%,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或进入普高、或进入职中,基本实现了100%继续读书,辍学现象几无发生。

三是转变教学理念打造品牌效应,学校最大的品牌是学生本身。要从提高教学质量,到提高育人质量。学校的本质是育人,落脚点是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德育为本,树立做人基本底线;以才智为主,授学生以渔,掌握学习知识、探索知识的能力,而非背诵知识本身;以健体为基,注重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既要有健康的体魄,更要有坚定的心志,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尤其是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引导,从心态上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以美育为魂,培养学生审美观、人生观、生命观,引导学生感知美、创造美,从思维灵性上保护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和思想的活性,在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中,自觉弘扬中华民族的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