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3
/ 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路径研究

谢胜蓝 1,乔杉 2

( 1.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 510515; 2.广东工业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510515)


摘要:本文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丰富性、多元化、动态性特点,提出强化网络“三观”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政治教育,以期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网络;优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研究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和期待,才能进一步结合网络信息的特征,按照生活化、人文化、时代感的原则进行内容优化,既要有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继承和延伸,又要结合互联网特性进行内容的拓展和创新。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特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延伸,是以互联网为场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故此其教育内容拥有互联网丰富性、多元化、动态性特点。

(一)丰富性

网络具有开放、交互性的特质,各类思潮汇聚、辩证、整合、分类,其储量远超传统媒介,丰富性特质强,也为信息多元交汇提供平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基于此特点多方位满足多元需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需结合丰富性特质紧扣时代潮流,将教育内容从平面向立体转化,利用择优提取网络中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效整合正向价值导向资源,教育大学生如何从网络中明辨真伪,树立正确的网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多元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是基于社会体系所决定的,是社会体系在网络中的投影,也推动了网络多元化发展。其次,新媒体多样化的传播渠道推动了社会体系的多元发展,并使得其传播的内容呈现出多样性。同时,互联网中的互动、辩证也带来了多元的碰撞,而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主体,对多元问题的认识,也在讨论中得到升华。

(三)动态性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教育内容交流己趋向平民化,传播效率大大提高。也造成网络信息真假难辨,鱼龙混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动态性增大,随着信息的不断更新,需要从中择优提取精华,从何适配该动态性特征。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优化路径研究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动态化概念,其创新优化要在坚持方向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前提下,强化网络“三观”教育,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强化网络政治教育,以期优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一)强化网络“三观”教育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指导侧重思想意识层面,网络“三观”是其思想意识的核心和关键。网络“三观”是指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应具备的正确的网络世界观、网络人生观、网络价值观。

1.网络世界观

网络世界观是指人们对网络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主要是指人们对网络本质、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等的认识。但是部分青年缺少对网络冷静科学的思考分析,凭直觉、热情去理解网络世界,从而形成扭曲甚至错误的认识。所以,必须加强对青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科学、理性的网络世界观。正确的网络世界观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确,网络是现实生活的模拟和延伸,虽然网络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不能脱离现实世界而存在。

2.网络人生观

网络的自由性和开放性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在现实世界难以体会到的成就感、满足感。大部分青年学生能够正确应对互联网带给学习、生活的影响冲击,但一部分青年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网络人生观导致过分迷恋网络,心甘情愿地被网络绑架,沉迷其中、无法自拔。网络人生观教育旨在让青年明确,虚拟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网络人生观是人在现实世界中人生追求的折射。网络人生观教育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解决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的矛盾冲突,网络世界虽然能够满足人的欲望和需求,但人的价值及人生意义的最终实现仍要立足于现实空间。

3.网络价值观

大学生网络价值观决定着他们在运用网络时选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大学生网络价值观教育就是要教育青年正确认识网络对人生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科学评判网络的利弊,并懂得如何真正实现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价值。较之传统价值观教育,网络价值观教育强调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促使将价值观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价值观。

(二)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是人们在互联网社会中应当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网络道德与现实中的道德密切相关,现实中的道德注重依靠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来调节公民行为,而网络道德则主要通过网民的自律来实现。文本主要探讨的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优化路径,与现实相比,网络环境宽松自由,更多元化,而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受不良思想的影响,同时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因而更容易造成其个体道德行为出现某种程度的失控。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就是要通过完善其网络道德认知,强化网络道德意志、纠正网络行为偏差,促使其在网络中做出理性、自觉的道德行为选择,进而培育其强烈的网络主体意识和崇高的网络道德人格。

1.健全网络道德认知能力对抗多元化思想对主流道德观的弱化

当代互联网社会,每个人都是自媒体,都有发表言论、传递信息的权利。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具有去中心化、平民化特点,使得网络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同时,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对主流传统的道德观念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在这样一个去权威、去中心、道德模糊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体验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同时也陷入一种混沌的不确定状态,缺失了可以信赖或可以永久信赖的权威。大学生虽然受到过传统的道德教育,但对错误的道德观念仍然缺乏免疫力,扭曲的网络道德观自然而然地会对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产生负面的效应。

故此,网络道德教育要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认知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在网络中,需要有网络道德和自律精神来约束自身。因此,要加强网络道德的认知教育,指导青年学生识别网络暴力等安全风险,防止网络行为偏差。再次,要增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鉴别力。网络鉴别力就是从表象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分辨出真假对错、好坏优劣。网络思想观点错综复杂,大学生在感受到多样性的同时也感到了迷茫。这就要求在遵循大学生认知规律的前提下,预设网络道德教育情景,有效设置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渐认清事物本质,做出合乎网络道德的价值选择,以提高自身的道德鉴别能力。

2.加强网络责任意识的培养对抗网络虚拟性对社会责任感的淡化

责任意识是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为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又体现自身价值和尊严。现阶段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总体是积极的,但部分大学生缺少社会担当、责任意识淡薄。在现实生活中相关言行尚能受到监督,但在网络空间里却缺少有效监督的手段。网络言论自由且不用以真实身份承担责任,这将导致盲目从众、道德迷失的心态滋生,道德情感冷漠、正义感流失的消极思想迅速蔓延。这些都是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行对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网络道德教育应注重培养大学生道德情感,以此激发其正义感及社会责任感,使之自发遵守网络道德规范。首先,网络道德教育应引导大学生自觉服从集体利益。网络社会和现实生活虽有差别,但二者并不对立。大学生应当以高度的责任意识致力于改善公共秩序,维护网络社会及现实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其次,要进行网络民主教育。网络社会看似民主,但网络民意表达有极强的不确定性,网络公共讨论亦缺乏理性,教育者应引导大学生认清网络民主的特点和内涵,以责任感为自己的网络行为负责,既要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又不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依法依规参与网络生活。

3.强化自省教育对抗网络主体隐匿性对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削弱

网络延伸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以数字化方式存在,参与主体存在隐匿性,将网络身份和真实身份割裂开来。一直以来都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有必要实名制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但该观点因不利于言论自由而饱受争议。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会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压抑自己的情绪而不敢轻易表达想法,这是“道德他律”在发挥主要作用。而在网络社会中匿名性会使“道德他律”难以奏效。使学生在网络中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担心现实生活中的批评和制裁,降低了被识别的代价和风险,减少社会规范对网络参与者的限制,并使之产生了反规范与摆脱控制的行为。现阶段的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正在逐步完善及构建,如在缺少监管的情况下,人性中侵略性都会被网络放大。语言粗俗、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现象在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中屡见不鲜。他律是对个体的外在约束,只有自律才能体现人的自尊、自由及独立自主,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加强网络“三观”教育,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问题,使大学生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腐蚀,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青年学生的头脑,建立牢固的思想屏障。其次,要加强大学生的自省教育。通过反思、省察自身,找出自己思想和行为中的不良倾向,通过“三省吾身”反思来达到自律的目的。同时可以在教育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让大学生有追求的目标,做到见贤思齐,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道德规范和原则。

(三)强化网络政治教育

在在西方文化思潮无孔不入的背景下,网络政治生态复杂多变,各观点众说纷纭、真假难辨。文化思潮、思想观念在多元化、碎片化的网络空间里多以学术的幌子下“贩卖私货”,在各大新媒介平台持续刷屏,力图扭转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将中国纳入西方价值体系。网络上的政治论调和政治舆论是现实社会政治交锋、制度博弈的放大呈现。这些现象给网络政治生态及意识形态领域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也深刻影响着广大青年的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加强对青年学生的网络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提高政治素养、提升政治鉴别能力。运用互联网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的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崇高的政治理想信念、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明的政治纪律。

1.加强青年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有些青年为不良网络舆论动摇立场的重要原因是理论素养不够,没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武器。因此,抓好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是网络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青年的头脑,使他们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充分汲取人类智慧的丰硕成果,尤其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体悟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穿越时空的思想伟力。引导大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察世界,运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互联网中纷繁复杂的政治学说,透过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透过本质抓事物的变化规律。

2.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中的话语权

互联网中各种思潮的交流交锋越来越频繁,西方国家通过互联网加紧了对我国思想文化的渗透,非主流意识形态对主流意识形态空间的冲击和侵占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通过新媒体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大学生的网络世界,嵌入他们的日常生活,使之无处不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渗透学生的内心世界,同时面对网络热点事件和社会焦点问题时敢于亮剑,让学生切实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力量。而主流意识形态要想更好地为学生接受,还须实现话语方式的转变,借鉴青年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将原政治性、权威性的话语转变为生活化、亲和力的话语模式,呈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积极现实意义及其实用性,弘扬了正能量,唱响了主旋律。

参考文献:

[1]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路径探索[J].程妙玲.教育教学论坛.2020(14)

[2]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区协同”新模式浅论[J].陈秀春.黑河学院学报.2018(10)

[3]“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 苏小丹. 理论观察. 2020(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20GXSZ018)、南方医科大学2020-2021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XCBKT2020-06)

作者简介:谢胜蓝(1991-),男,广东陆丰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学建模、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作者:乔杉(1992-),女,安徽蚌埠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数学建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