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心里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的临床效果及患者心里影响分析

段菲菲 赵永琴 【通讯作者】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00

摘要: 目的 研究心肺复苏患者经急诊护理干预后的康复效果和心理状态所受影响。方法 2020年1月 -2021年1月,将12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60例)则在其基础上接受急诊护理,分析对比不同护理模式下两组康复效果及心态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临床中收治的因各种原因导致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患者,在对其开展急救的同时,配合适当的急诊护理,可在促进病症改善、控制不良反应、调节患者心态等方面获得积极效果。

关键词:急诊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

引言

心肺复苏术为临床针对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主要抢救措施之一。心脏停搏患者由于病情危重,机体内血、氧循环障碍,若未及时干预可能导致全身性缺血、缺氧,最终造成死亡。此类病患在实施心肺复苏后,由于机体缺血缺氧易发生神经功能损伤,造成肢体功能障碍、语言功能障碍等,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虽然医学技术在不断提高,临床抢救中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但实施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护理工作对其康复有一定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帮助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年12月 -2020年12月,将120例心肺复苏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两组,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密切观察和监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血压和心率等生命体征的改变状况,确保患者的呼吸道处于畅通的状态,合理安排患者的作息,维持患者适宜的体温,进行给氧护理。

观察组:①强化心电监护以及脑部复苏,在完成心肺复苏完成后,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应用降温毯,调整室内的温度为18~20℃,减轻患者脑部受到再灌注损伤的严重程度;增加每天巡视的次数和频率,加强进行心电监护。②进行心理护理,耐心地与心肺复苏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内心的压力来源,进行心理方面的鼓励和支持,减轻心肺复苏后的不良心理情绪,详细地讲解医疗相关的技术,可以播放音乐等减轻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负性心理。③进行气道护理,按照无菌化流程执行气管插管操作,用胶带固定插管的近端,定期更换胶带,充分利用低压气囊,而且保证患者的气管处于湿化状态,在进行吸痰前需要先吸氧。

1.3 观察指标

①评估护理效果:若病症好转明显且体征趋于稳定代表显效;若病症有所好转且体征呈现逐渐稳定趋势则代表有效;若病症与体征均无变化或更异常则为无效;②记录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情况;③使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变化,前者与后者的评分分别以50分、53分作为分界值,分数越高代表相应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60

25(41.67)

32(53.33)

3(5.00)

57(95.00)

对照组

60

23(38.33)

27(45.00)

10(16.67)

50(83.33)

x2


0.139

0.834

4.227

4.227

P


0.709

0.361

0.040

0.040

2.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率[

n(%)]

组别

例数

抽搐

烦躁

反应迟钝

记忆力下降

发生率

观察组

60

0(0.00)

1(1.67)

2(3.33)

1(1.67)

4(6.67)

对照组

60

2(3.33)

3(5.00)

4(6.67)

3(5.00)

12(20.00)

x2


2.034

1.035

0.702

1.035

4.615

P


0.154

0.309

0.402

0.309

0.032

2.3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评分。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心理状态评分(x±s

组别

例数

SAS

SDS

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

观察组

60

61.47±4.76

44.58±3.11

63.58±5.21

45.87±4.71

对照组

60

61.58±4.28

52.64±3.98

63.71±5.33

53.11±4.96

t


0.133

12.360

0.135

8.199

P


0.894

0.000

0.893

0.000

3 讨论

一般情况下,急诊科会采取心肺复苏法抢救治疗心搏骤停患者,其临床目的在于对患者的脑细胞进行挽救,防止患者的脑细胞发生缺氧性坏死[4]。临床上通过对危重症患者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降低致残率以及致死率,确保患者的安全。急诊科心肺复苏患者的心理往往比较复杂,在面对疾病疼痛的刺激时,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异常,因此护理人员要重视心肺复苏患者的心理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心肺复苏后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紧张、焦虑、抗拒治疗以及情绪低落等不良心理。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人们对护理以及医疗的需求不断增加,护理理念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由之前的功能性护理,逐步转变成为以患者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护理人员的工作也由单一的发药以及打针,渐渐发展到以患者为心的保健、医疗、康复和宣传为一体的全面护理。为改善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负面情绪,必须为患者实施心理干预。由于急诊科的接诊量极大,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很难详细了解及护理每一位患者的心理情况,这也是造成治疗效果不佳以及目前医护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加强进行急诊护理,能明显提高急诊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不必要的医护纠纷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杨伟霞.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4):2261-2263.

[2]朱小燕.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观察[J].人人健康,2020(14):566.

[3]于倩.分析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康复情况[J].中国农村卫生,2020,12(13):71+73.

[4]王雨秋.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肺复苏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3):131-132.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