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27
/ 2

关注文本语言表达,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卢志兰

福建省大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摘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关注文本中的语言表达规律,通过品悟文本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妙,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规律,通过积累运用,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关注 文本 表达 提升 能力


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强,主要是教师在教学中关注较多的是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语文知识分析,教学应当怎样从“理解课文内容”向“学习文本语言,充分关注表达”美丽转身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立足文本教语文,关注表达学语文,积累语言用语文,生长学生的言语表达智慧?。

一、立足文本,品悟文本表达秘妙

语文教什么?是语言文字还是表达方法?其实两者并不矛盾,矛盾的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体会文本的表达方法,即在“得言”“得意”的基础上“得法”。当学生通过文本的语言“领悟其意,明确其言”,“得法”自然就水到渠成。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通过文本解读,我们发现《开国大典》一文中值得去深究的句子:“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不难发现,这四句话反复出现了五次“一齐”,教师反问学生:“这五个‘一齐’可否改为‘一起’?这两个词有什么区别?”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一齐”是表示动作一致,整齐划一,而“一起”则没有这种感觉。“为什么人们的动作是如此的整齐划一?”教师继续追问学生。进行比较,品悟到原来是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才会有这样的统一动作;宣告表明中国从此站起来了,人们对此无比激动、兴奋、欢喜的心情是一致的;人们面对中国升起的第一面国旗怀着无比敬仰的心情,连脱帽、肃立的动作都一致。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学生就能加深对“一齐”的体验,通过对比,既让学生品悟到“一起”与“一齐”的情感差异,又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感受的敏感程度。

二、依据特点,掌握语言运用规律

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灵魂,一切的语文教学活动离不开语言文字,更离不开表达方法的领悟。所谓强化“文本表达”,是基于教材中一篇篇优秀的范文,抓住文本特点,感知语言的魅力,学习语言的表达,进而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掌握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对于议论文,在小学阶段不常见。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材内容与呈现方式,向初中教材过渡。如:统编版六年级下册《为人民服务》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围绕主要观点分层论述的表达方法。在教学中要挖掘文本语言表达特点,在“得意”的基础上进行写法迁移──“得法”,必将事半功倍。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如下:

师:毛主席在论述中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生:课文第二段毛主席引用司马迁的话,采用了引用名言的方法。

师:引用名人的话,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论述方法。请在第二段批注“引用”。

生:课文第三段举了李鼎铭“精兵简政”的例子,这里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师:举例论证,事实胜于雄辩,更有说服力了。

生:课文第二段“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一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两种人的“死”的意义和价值不同。

师:你很会发现!而且你说的这一点很重要!通过对比,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生:在第四段中,毛泽东为了能把为人民服务的道理一层一层地讲清楚,用了“因为、所以,如果、就,不管、都,只要、就”等关联词语,使论述既严密又全面,这种论述方法叫做“讲道理”。

从师生的对话不难看出,教师充分关注文本的“表达”,紧扣文本的表达方法;另辟蹊径的视角,走出文体的传统教法;强化语言文字的深度与广度,引领学生深入地触摸与感悟。教师强化语言文字的表达,旨在为真正学语文,用语言文字运用铺好路,搭好桥。

三、语言积累,生长言语表达能力

崔峦教授指出:“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既然语言的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我们就要紧紧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表达”因子,为学生搭建扎实的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课堂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积累语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能力”。如:统编版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通过文本解读,关注文本的遣词造句,一个“只有”体会到地球很美丽,但是很渺小;一个“不加节制”体会到地球很无私,但是人类很贪婪;一个“本来”体会到资源可以再生,但是人类却非常愚昧;一个“至少”体会到设想移居,但是一切只是妄想。四个具有强烈的对比,不仅仅是用词的严谨与科学,更概括了文本的内容,还向我们强烈暗示文本的表达方法其实是强烈对比!我们可以以此作为写的“点”。推而使之,我们的读写迁移就可以这样设计了:“地球_________,但是_________。”这种设计,一方面是模仿文本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是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一举两得,这是抓住表达方法上的特点促进读写统一的妙处,更是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促进读写结合的方式。

文本是我们学习作者表达方式的载体。立足文本教语文,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不会“南辕北辙”,更不会“事倍功半”。立足文本学语言、会表达,这就是语文教学需要教的。


参考文献:

[1]许金苗.读写结合训练类型例谈[J].小学语文教学,2008(5).

[2]王林波.指向语用 识体而教[M].山东:济南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