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析微观世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探析微观世界

唐清琳

福建省漳州市第五中学 363000

摘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的入门课,走进化学微观世界,建立微粒观是初中化学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本文从创设情景、采用比喻、多媒体模拟以及学生动手画“化学”等角度探析如何突破该重难点,更好地带领学生建立化学的基本观念,探究化学的微观世界。

关键词:初中化学;微观世界;方法探析

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这门自然科学,在它宏观现象的背后蕴藏着很多微观奥秘。宏观现象是它的特点,微观抽象性则是它的难点。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建立微粒观,并从微粒的角度去解决和解释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微粒不像宏观物质一样看得见摸得着,学生仅凭想象很难形成科学的认识。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引导学生探析微观世界做了如下探究:

一、通过创设性情景,引入微观世界

在学习化学之前,学生认识的物质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很少接触,由于微粒的抽象性以及概念的概括性,学生往往对此难以理解。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熟悉的现象和已有的经验,引导他们通过想象、讨论、猜想、探究等手段,在脑海中描绘出一幅幅微观世界的生动图像,然后再把它与宏观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学习和理解,这样可以把深奥的问题简单化,把模糊的知识清晰化。例如,在学习《物质是由微粒构成》时,我先请三位学生,每人给一支粉笔,要求他们尽力把粉笔压碎,从中取出自己认为是最小的粉末颗粒,谈谈自己的想法,并与同学们交流。再向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怎样把食盐颗粒分得最小呢?让学生们在家里探究。食盐是学生们在生活中极其熟悉的一种物质,大家纷纷设计方案并动手实验:把食盐颗粒研碎,仔细研成非常细的粉末,并把它加入开水中,形成食盐水,品尝一下它的咸味,再加适量水,再品尝……直到味道变得很淡,几乎尝不出咸味了。适时提出问题:最后得到的无色溶液中还有食盐存在吗?在实验室,学生们还用高锰酸钾做了类似的实验,从一杯紫红色的高锰酸钾溶液逐渐加水,颜色变浅,最后变成一大杯无色的液体。通过多次探究,学生感受到了物质是由肉眼看不到的、极其微小的粒子构成,同时也激起了他们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究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为学生搭建了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的桥梁。随后引导学生观察苯分子、硅原子的图片,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微观粒子的存在,同时也体会到了微观世界的丰富性。

二、利用形象化比喻,描绘微观世界

6103952917fe0_html_c6ee3a90d94e9db4.gif 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涉及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这些概念的建立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缺乏直观性,教师只能通过多媒体的演示配合语言的描述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而学生有限的化学知识又很难使他们具备这样的想象力,所以这里成为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为了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教材把三个概念融合在一起讲解,增强了知识的连贯性,减弱了对概念的要求。为了防止这些概念成为学生脑海中“空中楼阁”,我们要巧用善用比喻,来强化重点突破难点。例如讲解《原子的结构》,“如果把原子比喻成一个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只是体育场中心的一只蚂蚁。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电子就在这个空间里绕着原子核作高速运动。”生动的比喻加上肢体语言的描绘,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原子的结构,降低理解微观知识的难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学习《分子的结构》时,我向同学们展示了几种常见的分子的模型,其中水作为学生熟悉的物质,其分子的V型结构模型最引起学生关注,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了水分子的结构模型示意图 ,孩子们一看纷纷说像个米老鼠,此后,我和学生们就把水分子叫做“小米奇”。一说到水分子,大家就开始画“米奇”,边画还能边描述出水分子的结构,真的是“乐在学中,学在乐中”。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模拟微观世界

物质的结构看不见、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分子破坏、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学习这些内容单纯靠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模拟微观世界,编制适合教材内容的课件,将抽象的微观世界全方位、立体地、动态地模拟出来,则可以增强直观性,大大加深对化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突破重难点。例如,在学习“原子核外电子运动规律,以及离子化合物的形成”时,事先编好动画软件程序。讲课时,让学生操作按钮,模拟电子运动状态的画面一幅幅地展示,由少到多,由稀到密,最后得出电子区域运动的结论。现代化手段使画面动起来,精妙展现微观世界,动态形象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就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观察到微观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清酸碱盐在水溶液中发生变化的本质,进而建立起科学的概念。多媒体技术赋予了教学方式更多的实用手段,不仅可以拓展学习的多维空间,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

四、回归课堂学微观,学生动手画中学

新课程提出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师引领下的自主学习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本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独立思考、自主建构的心智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我会尝试着把课堂交给学生,由“牵着走”到“引着走”再到“自己走”。 在学习微观知识的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动手画起来。比如他们会画出在氧气的三种状态中氧分子间隔的改变,从而联系起氧气的状态改变时出现的宏观现象,知道物理变化分子本身不变;会画出水中的“小米奇”,当水变成水蒸气时,“小米奇”之间的间隔随之变大,体验水的蒸发过程;会画出“小米奇”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感受“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生成新的分子”,也理解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再到后面学习复分解反应时,他们能用小圆球表示各种离子,画出反应中离子的交换过程,由中和反应的实质提高到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对复分解反应有了更清晰准确的认识。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理性思维,“画中学”的过程中丝丝入扣,层层渗透,学生兴趣盎然,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
化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对于物质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中学化学学科素养中最基础的素养。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在化学课堂上能够做到“见宏思微,以微窥宏”,逐步建立起微粒观,更好地认识微观世界。刘知新教授曾说过,教学中的“求真”是指遵照教学规律去精心研究并实施课程标准,实施有效教学。如果我们的教学能多研究新课标,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坚持以人为本,多一些从自己的学生学情出发,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也许会获益多多。

参考文献:

[1]王才明.九年级化学教学中微粒观的建立探究[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9(3)

[2]张俊芹,薛春梅.浅谈化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微观世界[J]新校园:理论版;2011(1):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