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及策略研究

/ 2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原因及策略研究

朱春菊、张子君、朱升娇、伍玙璠

云南工商学院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每个孩子出生之后的第一堂课,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性格,行为都有一定的影响。健康完善的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起着积极作用,家庭教育伴随着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它的地位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平等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方式都会受其一定的影响。不利用身心健康发展的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甚至造成身理、心理等方面的疾病。

学生的课堂行为受到家庭模式、家庭气氛以及父母对其的管教方式的影响。例如:在单亲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缺失父母一方的爱,导致他想要得到师生的关注,从而在课堂中就会出现捣乱、不自律的违纪行为。良好的家庭氛围会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反之则会让学生暴躁极端,从而扰乱课堂。

家长的教养方式不当同样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在权威型、专断型的方式压制下,孩子的心理都很敏感脆弱,不能正面面对自己的问题,自卑与极端的两极偏差甚至会伴随孩子一生,在这种情况下,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处理负面情绪的能力较差。所以孩子的各种行为习惯都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家长毫无意识和察觉,即便有孩子在场时,不管孩子是在学习还是在娱乐游戏,家长都会毫无保留的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在封闭的空间中吵闹,抱怨的声音掩盖了欢声笑语,他们完全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依托以及对孩子的心理保护。

2.教师因素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能够有效调节和控制着课堂气氛,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交往和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也是导致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必不可少的因素。

(1)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教学方式,确定的教学内容和设计的教学过程都会影响着课堂效果。教师的管理方式。在课堂管理中,许多教师会通过建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来更好地在班级里树立教师威信。众所周知,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做到当良师,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学生的益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往往在师生相处过程中不但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反感、不敢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学生就会产生厌学心理,并在课堂中表现出一系列的问题行为。

(2)对学生的课堂行为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习惯用严格的纪律来要求学生从而限制学生的行为,这其实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未真正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

3.学生因素

(1)性别差异

学生的性别对他们的行为产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学生,由于他们刚脱离了相对自由的环境进入到一个以学习为主的紧张环境中,很难控制自己的行为。当然,在这些低年龄段的学生中,由于生理基因的影响,男孩在遇到问题时有自己的想法,不让父母及其他人破坏,表现为不服管教。而女孩子则听取父母的安排,就算自己有意见,也会在心里,不愿意发表或者不想发表。所以,在课堂上男孩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比女孩较多。

(2)生理障碍

学生生理的障碍也是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一方面。比如学生有生理障碍会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我认知,使他们不能很好的正常进行学习活动,容易问题行为的发生,这种现象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多方面的问题行为。

(3)心理偏差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主要反映在学生的个性、面对失败和寻求关注等方面。学生个性会导致学生产生课堂问题行为,比如性格外向的学生“小动作”比较多;还有在课堂教学中,教室提出的学习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有可能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学生受挫后也可能会产生课堂问题行为;还有学生希望通过课堂问题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关注。

二、改正策略

1.内外互助,提升自我

(1)小组监督调控。小学生好胜心比较强,我们可以制定课堂问题行为表现积分制度,每天小汇总,每周大汇总,评出班内前三组,给予相应的奖励,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这样平时课堂问题行为较多的孩子就会产生“不好意思”的愧疚心理,也会慢慢激发诱导出自身的好胜心,对自己有所约束。在班级文化创设上,结合这部分学生的特点,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被整体氛围所感染,形成一种无形的自控力,慢慢改善自身的问题行为。

(2)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制定与学生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学习任务的有效完成。

2.创新教学方式,科学管理课堂

作为新时代的老师,要以学生为本,始终不渝的坚持学生观、教师观,学习新思想,创新方法。

(1)作为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地单向灌输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显然已被淘汰,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学生的潜能得不到有效激发。

(2)教学是一个教师和学生开展信息交流和情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要重视师生共同的交流。学生具有差异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这样,才能进一步了解孩子学情如何,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示情境和平台,充分调动孩子多种感官的参与,课堂环节可依据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时刻关注着孩子,孩子们得到了充分尊重,自然会融入到课堂情景中,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条件也就会被扼杀掉。

(3)教师,要正确科学管理课堂。在课上,老师可能不自觉就会偏向积极回答问题、举止规范的学生,眼睛和回答同题的“橄榄枝”也会不自觉面向某一部分好学生,在无形中就会忽视,甚至不喜欢表现不好的学生,因此这部分被忽略的学生一再受挫,自然没有了听课的兴趣,对上课也再无期待,问题行为接踵而至。

(4)教师应把因材施教贯彻到实际当中,不能总是喊喊口号,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适当或者多为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创造出有利于这部分学生变化的条件,灵活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有效改善学生课堂问题行为。

3.家校联系,搭起爱的桥梁

(1)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了解学生是在什么样的家庭情况中成长,班主任、任课老师要和家长对学生的教育方式要达成共识。

(2)对于家庭结构缺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他们关爱,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心理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和同学之间的爱。

(3)教师要积极主动和家长反馈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发现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并给予纠正。

(4)家长要配合教师的工作,不把自己的思想压制在学生身上,积极和自己的孩子沟通,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三、结束语

小学课堂中的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中十分常见的问题,影响行为产生有学生自身,家庭环境,教师教学等多方面的因素。如何改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一个长期的、连贯的过程,要求教师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持久力,创新教学;家长要多关注学生,密切联系学校、家校共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加强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觉性。从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展开良好的教学活动,使师生实现共同发展。

四、【参考文献】

【1】高永玲《关于小学生问题行为的成因分析及对策》 《教育理论与实践:学科版》2007年

【2】李自璋《课堂问题行为成因及对策》–《教育与管理:理论版》2012年

【3】刘永辉《课堂问题行为与管理研究》–《当代教育科学》2012年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