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效果分析与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3
/ 2

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效果分析与探究

唐科

浏阳市集里医院神经内科 410300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其适用价值。方法: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择取70例资料完备的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给予常规溶栓干预,观察组给予介入溶栓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进行比较,且对其血管再通状况和治疗有效率进行评估。结果:在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治疗方案,能够促进血管再通,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优化治疗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介入溶栓;血管再通率;NIHSS评分;疗效

引言:

急性脑梗塞是临床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其具有发病率高、发生突然、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且多数患者在治疗后,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能力、语言功能、神经功能缺失,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在近几年来,临床对这类患者实施溶栓治疗,且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临床实践中,常用的有静脉滴注药物溶栓和介入术溶栓两种方案。笔者结合我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来对其进行不同溶栓方案的效果探索。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择取70例资料完备的作为研究对象。遵循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划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

对照组中,男性:女性=20:15,年龄区间在44到76岁,平均年龄(65.29±3.21)岁,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3~6h,平均就诊时间(4.1±1.2)h;

观察组中,男性:女性=19:16,年龄区间在42到77岁,平均年龄(65.82±3.12)岁,从发病到入院的时间为3~7h,平均就诊时间(4.2±1.3)h.

纳入标准:(1)患者经过脑部CT、造影检查等,符合急性脑梗塞的诊断标准[1];(2)患者无其严重的器质性疾病;(3)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P>0.05,可比。

1.2方法

1.2.1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溶栓治疗,其以静脉滴注尿激酶和口服尼莫地平、阿司匹林为主。取100万U的尿激酶与250mL氯化钠溶液进行充分混合后,静脉滴注给药。然后,选取口服尼莫地平片(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3022285)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湖南新汇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43021756)进行防血管痉挛和抗凝用药,尼莫地平片每日30~120mg,分3次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日1次,每次80mg~300mg。

1.2.2 观察组患者选择介入溶栓治疗,运用动脉血管造影来作为术野,经股动脉以Seldinger法来进行穿刺插管,然后将5F造影管送至于颈内动脉之中,以观察闭塞血管的具体状况。取100万U的尿激酶与250mL氯化钠溶液经由导管,行微量泵泵入,保持速率1mL/min。在每注入10万U后,都需要通过造影观察其血管再通的状况。在注入所有药物,血管再通变化,也需要停止用药。在拔除导管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按压,持续20min左右。第2d,与对照组的尼莫地平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用药。

1.3 评价指标

1.3.1 采取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来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评分,相较于之前,减少4分以上则为有效。

1.3.2 以动脉造影来对患者进行血流量状况观察。如果血流量增加或者远侧动脉充盈,且狭窄的血管口径增加,血流速度加快,则为部分再通;如果远侧动脉充盈状况良好,且闭塞的血管完全处于再通状态,则为完全再通。

1.3.3 参照现有的临床诊断标准,将其疗效分为3层。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体征正常,且瘫痪肢体肌力恢复较好,具有完全自理能力,则为显效;在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改善,且瘫痪机体肌力相对恢复,且具备部分自理能力,则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指标,则为无效。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6108e57d97ce5_html_771c14a1e393ca6c.gif )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在治疗前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比较(6108e57d97ce5_html_771c14a1e393ca6c.gif ,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5

14.2±4.2

3.4±1.2

对照组

35

14.3±4.3

5.8±2.2

2.2 观察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

表2 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状况比较(n,%)

组别

例数

部分再通

完全再通

观察组

35

22(62.86)

13(37.14)

对照组

35

27(77.14)

8(22.86)

2.3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下表。

表3 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5

22(62.86)

11(31.43)

2(5.71)

33(94.29)

对照组

35

17(48.57)

10(28.57)

8(22.86)

27(77.14)

3讨论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每年全球约有1500万人发生急性脑梗塞,死亡率高达25%,致残率高达30.00%,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安全[2]。在这种状况下,临床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也越加重视。在近几年的临床工作中,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其能够迅速的开通闭塞的血管,从而控制梗塞的面积,修复脑组织所发生的损伤,保证个体的相关功能,降低预后难度[3]。且临床认为,发病6h后是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除此之外,不同的溶栓方案在药效发挥上也存在差异。常规溶栓是以静脉滴注给药的方式进行,其药效发挥相对缓慢[4]。相对来说,介入溶栓治疗是以动脉造影来作为引导,并通过导管针对性的进行给药,在药效发挥后及时进行用药停止,从而保证闭塞血管能够最大化的再通[5]。在术后与常规溶栓给予相同的口服给药,以达到抗凝和防血管痉挛的目的,以恢复患者的相关功能,效果理想化[6]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治疗方案,能够促进血管再通,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优化治疗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培君,李锋,黄定波.神经介入动脉取栓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塞对患者认知功能影响的对比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4(11):233-234.

[2]胡守玮,彭明强.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4):62,71.

[3]马星宇,关研.急性脑梗塞患者选择介入溶栓的治疗价值体会[J].智慧健康,2020,6(10):81-82.

[4]许宝义.介入溶栓用于急性脑梗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J].饮食保健,2019,6(22):23-24.

[5]赵朝刚.急性脑梗塞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的近期与远期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6):158-159.

[6]张锐锋,赵学锋.急性脑梗塞早期介入溶栓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研究[J].智慧健康,2018,4(13):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