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对不良事件及医务人员药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5
/ 2

探讨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对不良事件及医务人员药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

贺保卫

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人民医院 718399

[摘要]目的:分析通过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的方式对医院不良事件的发生及医务人员的药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我院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尚未开展强化高警示药物安全管理阶段的患者100例,设置为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中已经开展了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阶段的患者100例,设置为观察组。同时选择50名医务人员对比两阶段的药学知识掌握程度。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低于对照组的17%,同时,管理后医务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管理前,以上数据对比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展强化高警示药品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在药物使用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值得在医院管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药学知识

在临床药物的使用过程中,高警示药物由于其数量众多,给药方式复杂,药物具备较强的药理作用和毒副作用等,对患者的个人健康的危害较大。但是往往又容易出现误用的情况[1]。因此目前临床上多在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警示药物的安全管理,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我院为强化药品安全管理,提升药物使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针对于高警示药物的安全管理做了回顾性的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整理后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了我院在院在2019年4月-2020年4月尚未开展强化高警示药物安全管理阶段的患者100例,设置为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在2020年4月-2021年4月中已经开展了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阶段的患者100例,设置为观察组。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18-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51±3.67)岁。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1,年龄在1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22±3.77)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明显,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能够进行比较。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选用的病历清晰,资料完整的患者,并确定在治疗期间使用过高警示类药物。患者中已经排除患有严重的器官病变的患者。我院伦理委员会已经知晓本次研究,并书面同意本次研究的开展。

1.2方法

对照组未实行强化高警示类药物的安全管理,采用常规的药物管理方式对药物的储存、发放和使用进行管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了高警示类药物的安全管理,主要措施包括了①分级管理:按照药物的使用方式和操作流程实行分级管理制度,将不同的药物分开放置,避免出现错漏。②细化措施:将不同药物的使用方式、注意事项、药理作用等内容进行明示和细化,确保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够有相应的条例进行对照。③药物标识:医生在开具药物处方时需对高警示类药物采用加粗、倾斜等方式以标注。④定期培训: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药品知识培训,并定期进行考核,提升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在药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主要不良事件包括了处方差错、配方差错、给药错误、标识不清和严重不良反应等,计算对比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在不同阶段对我院的50名医务人员进行药物知识的考核,从药品认知、配伍禁忌、给药方式、药品标识等方面进行考核,单项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知识掌握程度越高,比较不同阶段的医务人员的掌握情况。

1.4统计学标准

研究所得计量资料(t)和计数资料(X2)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分析,表示方式为(610b9b99c1ae1_html_196f47490d8bbb79.gif ±s)、(n,%),若P<0.05,则判定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低于对照组的17%,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1 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n,(%)]

组别

例数

处方差错

配方差错

给药错误

标识不清

不良反应

总发生率

观察组

100

0(0%)

1(1%)

0(0%)

1(1%)

1(1%)

3%

对照组

100

2(2%)

3(3%)

3(3%)

4(4%)

5(5%)

17%

χ2

-

2.021

1.021

3.045

1.846

2.749

10.889

P

-

0.155

0.255

0.081

0174

0.097

0.001

2.2药品知识掌握程度对比

管理后医务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管理前,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2 药品知识掌握程度对比610b9b99c1ae1_html_396ca2460f9352a7.gif

组别

例数

药品认知

配伍禁忌

给药方式

药品标识

管理后

50

96.32±1.18

98.86±1.68

96.69±2.91

95.17±2.03

管理前

50

83.36±2.22

83.54±3.11

81.18±6.64

84.43±5.57

t

-

36.732

30.647

15.128

12.811

P

-

0.001

0.001

0.001

0.001


3讨论

高警示类药物由于其见效快,在临床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也发现其存在药理作用强、使用流程复杂、药物副作用强烈等缺陷。使用不当不仅不会对患者的病情起到改善作用,反而会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因此目前临床用药上,需要加强对该类药物的药物管理。

我院通过加强高警示类药物安全管理的方式,从人员培训、制度创造、流程深化、结果明晰、回馈处理等方式来提升高警示类药物的安全管理。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对管理前后数据进行对比,可以看到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低于对照组的17%,同时,管理后医务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明显优于管理前,以上数据对比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这一论点在刘艳景[2]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

综上所述,开展强化高警示药品的安全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在药物使用中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同时加强医务人员对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值得在医院管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朱美丽, 马红丽, 叶兰英,等. 高警示药品信息安全屏障体系的构建研究[J]. 重庆医学, 2020, 049(002):302-305.

[2]刘艳景. 探讨强化高警示药品安全管理对不良事件及医务人员药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影响[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 19(40):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