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有效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9
/ 2

引领 学生走向深度阅读的有效路径

张淑娜

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外国语小学 462000


摘要: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对深度阅读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大幅度地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效率,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但是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语文教学多围绕着专项研究、反复练习,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文本内容的反复揣摩,缺乏对文章情感的细细品味。

关键词:小学语文; 深度阅读; 教学策略;

语文是小学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的必学科目,担负着为学生打下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基础的重任。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的语文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在教学的需要,不能够有效地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究深化阅读教学,既要深入内容,提升学生对文章风格的感受;又要通过借助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阅读的趣味性,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阅读活动之中;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阅读活动开展的形式,讲究阅读的灵活性,发现学生更加喜闻乐见的新形势;更要巧妙结合新兴的网络信息技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优化阅读的交互模式,实现学生学习质量的全面提升与进步。

一、 深入内容,提升文本的感受能力

小学语文想要展开深入的阅读教学,首要的就是深入对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产生初步的感受力,对文章整体风格的把握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受力和判断力。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做到深入地理解、对文风有基本的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对话和阅读。对话教学是一种新的改革理念,它赋予了阅读教学根本的生命力,能够督促学生认真审视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对话,充分重视阅读的过程,重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着种种的不足,如在进行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难点时,教师总是会有意无意地给学生传递一些提示,期待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课前预设来做出回答和反应,而不是使学生在自主地感受中生成答案。常规来说,教师的做法是希望课堂学习能够更加高效和紧扣教学重难点、考试热点,但是这个过程忽视了学生的理解和表达。如学生间的交流谈论,教师应该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讨论,使学生能够更多地产生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对话中迸发灵感与火花,教师也能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多多参与,进行方向性的引导和帮助,及时地捕捉、组织全班学生进行深入的交流,将“正确答案”放到一边。引导学生进行大范围、深层次的讨论。

二、 借助情境,增添阅读的趣味性

对小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对万事万物十分好奇、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学习方法等内容都受到限制,所以他们很难在一件事情上保持长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应该充分营造有助于学生深入阅读的情境,给学生更加形象、直观的感受,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同时,能够不断提升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应试教育下,几乎所有的教与学都是围绕着分数的,只重视短期内学习成绩的提高,而对于学生长期发展的能力不够重视。因此,小学语文课堂上深度阅读的开展一直面临着重重困难。在阅读课堂上,教师可以开设主题课,根据提前设定的主题布置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自身感受到浓浓的阅读趣味性。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话剧、舞台剧等形式的表演模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阅读材料的演绎,首先要把握好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在阅读过程中对人性格和特色有自己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表演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人物的理解;其次,表演的准备阶段和结束后,小组内可以展开丰富的讨论,发表自己对于自身角色、其他角色、环境、情节等文章要素的理解,这样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效率和效果。再比如,教师可以开展一些阅读活动,活动仍旧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形式,因为在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自己的主体性地位,然后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理解,还能和同学互相交流、沟通、分享。如举办诗词分享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整理自己的语言、情绪和感受,在原来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有更加系统化的成果与进步,学生还会一反常态,积极地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在听和说的过程中实现对阅读内容的深化理解和宽度拓展,大大提升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率。

三、 创新形式,讲究阅读的灵活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常设置了固定的阅读模式和形式,学生必须按照固定的方法和形式去看书,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不利于深入的阅读教学。为了促进小学语文阅读的深度教学,教师应该充分创新阅读的形式,追求阅读的灵活性,使学生充分发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多加思考和探究,这样才能产生更多和更加深刻地感悟。有的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就像组织课内的课文阅读一样,限制学生用统一的方法来读,例如齐读、分角色读等等,甚至还统一了阅读的方式和要求,这些形式的设置都使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如果单纯按照教师要求的固有的形式去展开阅读,学生每天都捧着这样的任务去读书,自己的感受都是像完成任务一样在读书,没有任何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读书的形式也变成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其实,读书从来没有固定的方法和形式,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应该基于学生的阅读基础和阅读习惯,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自己感兴趣的阅读形式展开阅读,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充分地在阅读中展开自己的思路和探究,然后产生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在一贯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挖掘文本和句子中的深刻含义,追究到底,如果把这个阅读形式延展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上,学生的阅读必然被引导走进死胡同。教师要重视对阅读形式的创新,在学生感受到轻松、愉悦的新形势下进行阅读,能够引导学生不断拓展知识面,举一反三,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不断探索到自己的方法,然后多多体会和感受。一定要从宏观上去把握和渗透,使学生多多感受,在内容、情理和语言艺术上有更多独有的见解。

四、突出语文要素的整体性,优化单元阅读教学

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安排和组织好的各个单元之间,基本有着同样的人文主题,在小学语文要素的编排方面需要十分明确。但是在具体的编排过程中,不一定会在每篇文章中都标清楚。因此,需要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树立整体性的观念,充分将语文要素落实到各个单元的章节之中,逐渐深入和递进,从而保证语文要素的教学质量,这是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优化的具体要求,也是语文要素策略指导的关键性内容。乌申斯基认为:对于儿童来说,最易影响到他们的不是文字,二是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因此,对于孩子的阅读教学,根据语文要素将阅读可视化,将文字转化为图片、数字、线条、表格、图画、导图等多元化的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设计中,给予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深度阅读的乐趣。

五、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阶段展开深度的阅读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感受语文文本的阅读氛围、主题和情感。深度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地开发、设计研读问题,理解作者的内在创作意图、态度和感情,培养学生生成正确、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课程改革中的“人本合一”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朱秋萍.遵循单元内在逻辑,开展深度阅读教学: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19):58-61.

[2]杨玉国.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深度阅读教学的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0(9):52-54.

[3]殷燕军.拓展性深度阅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天津教育,2020(2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