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课堂中如何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0
/ 2

浅析课堂中 如何落实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郭萍如

福建省泉州台商投资区崇实小学 362122

摘要:统编教材采用“”双线组合”的方式,将“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相统一,本文就如何落实“人文要素”与“语文要素”,提出要科学渗透学习方法,强化要素融入语境,基于单元整体落实,积极推动迁移实践,设置层级有序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语文要素;人文要素

语文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含语文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及学习习惯等。统编教材为凸显语文要素,明晰教学目标,采用了“双线组合”的方式,同时将语文训练的基本要素分成几个知识点,由浅入深,分布在个单元中,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线索。

“人文要素”重在选文的思想性,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文化就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要透过人文主题,关注语文要素的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本文简要做了分析。

一、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一)、粗暴简单,将要素误解为方法

不少教师对统编教材语文要素存在认知上误差,他们错误的认为单元设置了怎样的语文要素,我们就应该在课堂中怎样去落实,将要素当成了指导学生进行单元课文学习的方法。事实上,单元语文要素并不是简单的方法和策略,而是单元教学工具性层面的目标,是编者基于这一学段的学生理应达成的语文能力。如果简单而粗暴的当成方法,直接运用“要素”阅读课文,学生势必会无从下手。

(二)、肤浅机械,将要素硬化为概念

统编版的语文要素都是在单元篇章页中,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出现,有的教师仅仅从字面意思,借其最原始、最肤浅的意思,将要素生硬地定格为概念,而将语文要素地落实停留在理解概念和意思的层面上。这种肤浅性、机械性地训练,不仅与统编版教材的编写原则相去甚远,同时也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背道而驰。

(三)、凌乱涣散,将要素肢解为碎片

统编版教材在单元板块设置上可谓是匠心独运,除了常态教材中常有的精读类文本、略读类文本、习作、语文园地之外,还添加了单元篇章页、交流平台等板块,部分习作单元和策略单元,还设置了习作例文、初试身手等平台,所以对语文要素的落实,很多教师喜欢在不同板块中完成不同任务,将贯穿整个单元的目标要素拆解得支离破碎,使得单元教学不再是一条线的整体脉络,而成为了零散的碎片。

  1. 教学中如何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

(一)、合理分解,科学渗透学习方法

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要素目标与学生现有认知经验之间的差异,研制落实要素的路径,并分解相应的步骤,借助不同的方法逐步推动要素落实。以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为例,首先,从内容入手,通过阅读让学生设想画面:组织学生了解作者所写到的“春天里的丁香”、“街道旁的丁香”、“校园里的丁香”、“细雨中的丁香”,由文本的语言想象不同状态下丁香花的画面;其次,从背景入手,想情感。原本古诗词中的丁香都是哀怨愁绪的代表,作者为什么能够看成是人生中的财富呢?原来这篇文章是作者送给身患重病的弟弟,作者想借助丁香鼓舞弟弟战胜病魔。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想象作者在文本语言中所包含的情感以及想要对弟弟说的话;再次,从生活入手,想象感受。“由阅读的内容想象开去”作为六年级要素目标,就不能停留在第二学段一个方面、一个维度、一个层次上,而需要拓展思维,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文本的内涵进行勾连,从生活的角度出发,扩展学生的想象范畴,丰富学生的想象内容。

(二)、结合文本,强化要素融入语境

感知与解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最终的归属,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文本,鼓励学生紧扣文本中的鲜活语境展开训练,将单元的语文要素融入到具体可感的语境状态之中。如统编版四下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紧扣关键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显然,仅仅理解什么是“关键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学生认识到哪一句是文章的关键句?关键句有着怎样的表达作用?我们要怎样才能借助关键句,支撑起文本表达的内在框架?为此,教学四年级下册第3课《天窗》一文,教师紧扣文本中孩子情感的变化,提炼出天窗的“慰藉”作用,顺势找出这篇课文中的关键句;随后,将关键句作为支点,将学生的思维分别引向“下雨时”“夜晚上”两种不同情况,感受孩子的情感从原本的孤寂、无奈,逐步向兴奋、激动、轻快地转变,从而体会关键句在表达中心和把握文本结构时所起到的作用。实现在教给学生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加深情感上的体验,落实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双线结合。

(三)、统整联系,基于单元整体落实

统编版教材编写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整体性,整个单元也是整体布局,都指向于一个共同的中心,即单元语文要素。因此,语文教学就需要从整体入手,以统整性思维,整合单元编排的教学内容,整合单元达成的目标,让每一板块的教学都在蓄力,为达成单元教学目标服务。

(四)、搭建平台,积极推动迁移实践

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定位一直都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知识作为支撑,但更需要在语言训练中达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多方搭建平台,推动学生的语言实践。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的策略单元要求学生学会“一边阅读一边预测”。教师可以针对《总也倒不了的老屋》相机传授预测的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课题猜测,观察插图猜测,根据情节的发展猜测。掌握了这些方法是基础,教师就可以统整后面两篇课文,鼓励学生结合每篇课文不同的内容进行实践,将之前所积累的预测方法,趁热打铁,在这两篇的学习中得以巩固。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单元语文要素就转化成为了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温儒敏教授说:“部编版教材篇目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服务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又要贯彻立德树人的总体要求,还要照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给教师以一定的发挥空间。”这样一种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教材,它的语文要素就是实施统编教材的重要载体,教师要精准解读合理运用,将语文要素与人文要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正确把握学习的方法,形成提升自身语文能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语文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 张星. 文学教育(上). 2021(03)

[2]基于小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积累策略研究[J]. 龙猛. 华夏教师. 2019(35)

[3]构建语文教学高效课堂的策略探究[J]. 张芳琴. 汉字文化.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