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改革探索

闵晶

西南民族大学建筑学院

摘要:笔者从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本质特征出发,对《中国建筑史》课程中古代建筑史部分的教学内容安排与课时分配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以求建构合理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改革

建筑历史对建筑学科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给出的解释:“建筑历史是研究建筑和建筑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演变规律,研究人类建筑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实例,从中了解前人的有益经验,为建筑设计吸取营养。”1由此可见,建筑历史不仅可以使人了解建筑的基本发展情况,还可以丰富建筑知识、提高建筑修养、理解建筑本质,更可以激发建筑创作构思,指导建筑实践,成为建筑设计的重要源泉。

《中国建筑史》课程作为建筑历史课程两大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国建筑学生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涉及的是中国悠久的建筑文化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与思想。中国建筑师只有对自己的国家的建筑传统、传统建筑及其文化有深刻理解与认识,才有可能立足本土进行建筑创作。因此,《中国建筑史》课程的首要目标是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特征,传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

从目前的《中国建筑史》古代部分教学来看,高校采用的教材主要集中于两本:一是由东南大学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史》,这本教材主要以建筑结构和建筑类型为框架来讲述,在第四版时才增加了对古代建筑理论的探讨;一是由刘敦桢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建筑史》,这本教材以朝代为线索,按建筑类型、技术发展来讲述。在课程安排上,全国各个高校安排的课时数、内容比重和讲授方式各不相同。笔者从2013年进入高校工作开始,一直负责建筑历史课程,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变教学大纲,希望通过改革教学内容与侧重点使得学生能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建筑史。

笔者最初接手《中国建筑史》课程时,课时安排为51课时。按照潘谷西先生主编的《中国建筑史》,参考其他高校的教学大纲后,将39课时分配给古代部分,教学计划初步定为:

1.绪论(3课时)

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3课时)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6课时)

4.古代木构建筑详部(9课时)

5.城市建设(3课时)

6.宫殿建筑(3课时)

7.礼制建筑(3课时)

8.宗教建筑(3课时)

9.住宅与聚落(3课时)

10.园林与风景建设(3课时)

剩下的12课时中的3课时讲中国近现代建筑的发展概况,留下9课时用于学生汇报与讨论中国近现代优秀建筑实例。这样的课程安排目的在于,前期通过教师讲解使学生了解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知识,学会分析建筑实例的方法,然后引导学生自主查找优秀的近现代建筑案例,侧重分析这些案例对中国古代建筑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此教学计划只执行了一年,2014年由于学校调整培养方案,将《中国建筑史》课拆分为34课时的专业必修课《中国古代建筑史》和34课时的专业选修课《中国现代建筑史》两门。笔者原计划的39课时的内容要缩减到34课时,同时由原来每周三节课改为两节课。笔者在调整教学计划时将发展概况、城市建筑、宫殿、住宅、园林部分的由3课时改为2课时。由于所有建筑的原型均出自住宅建筑,因此在按建筑类型讲时将住宅建筑放到城市之后,其他建筑类型之前。这两版的教学计划,在内容安排上侧重于讲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构造详部以及各个建筑类型本身的演变。三年教学下来,学生反馈觉得侧重于讲结构、构造详部虽然有助于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但内容较枯燥无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难以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建筑为何如此。根据学生的反馈,以及笔者本身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索,笔者觉得离开中国传统文化纯粹的讲中国传统建筑是难以将其解释清楚的。在此背景之下,2016年笔者再次调整了教学计划:一是,从中国古代建筑为何以木构为主去讲古代建筑的结构与构造详部,减少构造详部占比;二是,将中国古代建筑特征与意匠相结合,从传统文化与设计理念角度来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提升特征讲解的占比;三是,将住宅建筑与宫殿建筑两部分内容进行了整合,统一为宫室建筑类型。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变为:

1.绪论(2课时)

2.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4课时)

3. 中国古代建筑为何木构为主(2课时)

4.中国建筑的大木营造(3课时)

5.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意匠(9课时)

6.城市建设(2课时)

7.宫室建筑(3课时)

8.礼制建筑(2课时)

9.宗教建筑(3课时)

10.园林与风景建设(2课时)

11. 复习与指导课(2课时)

2018年学校再次调整培养方案,将《中国建筑史》改回到为51课时的专业必修课。根据前面几年教学经验的总结,根据每周上3节课重新调整了课时分配,给中国古代建筑史的课时增加到了45课时,教学计划如下:

1. 绪论(2学时)

2.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况(4学时)

3. 木构为主(2学时)

4. 中国古代建筑形制与营造(7学时)

5.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3学时)

6. 中国古代宫室建筑(6学时)

7.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3学时)

8. 中国古代宗教建筑(6学时)

9. 中国古代园林与风景建设(3学时)

10.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与意匠(9学时)

最终,教学内容基本结构为:绪论部分主要讲解课程性质与任务以及中国建筑史史学研究现状况;古代建筑发展概况部分主要讲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的发展与进步;木构为主部分主要讲中国古代建筑木构架的优缺点、构架特征及形成原因;形制与营造部分主要从台基、讲古代建筑的,再按建筑类型分别讲解各自的发展与演变,特征与意匠部分主要讲中国古代建筑单体特征、群体特征,并从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等方面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与设计理念及其成因。

通过不断地调整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笔者感觉基于本土传统文化传承理念来进行《中国建筑史》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可以使得建筑史课不仅是传授建筑历史知识,而是立足本土建筑特色,实现建筑理念的传承。通过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兴趣,让学生建立正确的设计价值观,主动的去思考中国建筑传统该如何转换、转译变成适合于当代的建筑设计理念,以实现建筑历史为建筑设计服务。

作者简介:闵晶 女 重庆 讲师 博士 西南民族大学 建筑历史与理论


1 中国大百科全书该卷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规划卷).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