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初中学校七年级学困生成因探究与辅导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3
/ 2

城乡结合初中学校七年级学困生成因探究与辅导策略

高伟

中国工农红军广宁周其鉴红军中学 526300

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发展,受社会环境、学习环境、家庭氛围、个性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初中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从而沦为了学困生,本文围绕本校七年级学困生的成因、现状及辅导对策展开了论述,目的在于探讨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扶差”策略,帮助学生减少或消除学习障碍,为今后更好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七年级;学困生;成因;辅导策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可见,初中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由于年龄特点、性别特点、家庭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环境等的影响,比起小学生,初中学生在学习能力上出现了更大的差异性,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学困生且增长速度和面积往往会越演越烈,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难度加大。特别是初中七年级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升上来,还有着孩童特有的好奇感,可塑性强,但也刚踏入青春的大门,需要在叛逆期进行积极的引导。基于此,我们提出了针对七年级学困生开展的课题研究。

一、学困生的界定与成因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有学习障碍、成绩低下的学生。这些学生往往有以下的共同点: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或不善于思考,惰性大,只善于重复性的机械记忆,不善灵活性的语言思维,遇到那些较难的习题,一句“我不会”就置之于脑后,课后直接抄写同学的作业或干脆不交作业。相对于其他的学生,他们需要花更多时间和精力,才能掌握知识。一般来说,“学困生”分为“智力因素学困生”和“非智力因素学困生”。

(一)智力因素型学困生

由于先天性条件的限制,有部分学生自出生以来表现出与常人不同,智力上有先天性的缺陷,这类学生往往认知能力偏低,再加上来自外界的歧视等,他们的课堂自控能力差或无自控能力,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需经过有针对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

(二)非智力因素型学困生

这部分学生往往受家庭、不良社会环境等原因造成的学习困难,大体分为以下3种:

1.学习成绩成绩差但品德好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往往天性比较懒惰,缺乏自觉性,但家庭生活和谐,父母中至少有一个留在家里管教孩子,但由于父母自身素质不够,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监管。

2.学习成绩差,品德也差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往往来自于单亲或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由于从小到大缺乏家庭的温暖以及父母的有效监管,“价值观”出现偏差,打架斗殴是常态,长期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3.学习成绩差,品德一般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多数来自于农村和留守儿童家庭。

二、本校七年级学困生的整体现状

我校处于城乡结合地带,属于城乡结合学校,据问卷调查、上门家访以及学科测试统计,我们发现,本校七年级约91%的孩子来自农村,其中,约50%的孩子属于留守儿童,而留守儿童中超过80%都是学困生!大多数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不良村风陋习等原因,再加上受教学环境条件、教师素质、学生自身素质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他们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大多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自信、学习方法欠妥、学习被动、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完成学习任务有一定的困难。城镇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往往优于农村孩子,但也有相当部分的孩子由于家庭架构不完整(如:单亲、父母离异)、隔代溺爱等原因从小养成了不良行为习惯,他们的总体表现堪忧,上课总是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学习成绩越来越差,最终也沦为“学困生”。

通过对本届七年级学生小升初以及七年级阶段两个学期的期末检测的考试质量进行数据对比和分析,我们发现,学生的基础非常薄弱,在七年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中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七科平均分不到20分;在七年第二学期期末检测中,只有五分之一左右的学生能保持小升初的水平。学困生的面积过大将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将来的升学率,如果能在七年级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定能为初中的后继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各学科的均衡发展。

三、课题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课题研究本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立足本校学生的实际,通过探究七年级学困生的成因“对症下药”,目的在于探讨出一套适合于本校的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以及有利于学习困难学生发展的方法,从学生的良好生活、行为习惯入手,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清除学习障碍或困难,进而进行学法指导和有效的学科辅导,最终减少学困生的数量,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奠基,让每个学生在初中阶段都学有所成。这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民主教育理念,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课题的提出具有现实意义,为本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案例分析,也为其他课题的开展提供有力的借鉴。

四、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阻碍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拦路虎,成为了沦为“后进生”的致命诱因之一。面对后进生,如果采用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对,特别遇到特殊心理问题学生就更加难以产生较好的效果。本课题旨在 “一切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决定从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方面入手,采用多种“激趣活动”帮助学生重树信心,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学校“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开展系列爱国主义主题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发现自我,改进自我。

2.利用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严抓共管,达到家校共育的最终目的。

3.成立七年级心理辅导工作室,通过教研活动、第二课堂、亲子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4.对不同类别的学困生建档立卡,课题成员与班主任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发现不良苗头及时采取有效的教育手段进行疏导与改正;发现亮点及时公开表扬,树立其信心。

5.成立学生互助小组,以学科尖子促学困生,开展各学科技能比赛,给全体学生参与的机会,“抓两头、促中间”,减少学困生的面积。

由一个普通学生变成了一名“学困生”甚至“学渣”的原因有很多,有智力因素方面的,也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据调查结果,非智力因素是沦为“学困生”的主要诱因,作为教师,我们要仔细研究自己的学生,分析造成他们学习困难的实际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要知道,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抱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去开展工作,做到“不放弃、不抛弃”,帮助“学困生”尽快走出困境,祖国的花朵有我们的灌溉将会更茁壮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旭程.与差生做朋友——初中阶段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以及转化对策[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4}(10):123.

[2]张凤丽.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探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10(06):13-14.

[3]吴明德.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表现及成因分析[J].甘肃教育,2019,{4}(20):56.

[4]何阔海.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8,{4}(04):70.

[5]万华银.城镇化下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探究与转化策略[J].新课程(中),2017,{4}(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