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式德育教学改进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2

案例式德育教学改进策略

蒋卓冉

北京联合大学 北京 100020


摘要 : 德育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正是在于德育教学中,把握德育教学的特点和确立德育教学的核心任务,。目前我国对于德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引用了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通过发展个体的德育情感德育认知和实际德育行为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进行自我教育吸收和反省,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需要和个人认可的合理价值观念,因此案例式教学的改进策略要注重,凸显德育元素,注重过程设计,强化组织与讲解方法。


关键词:案例式;德育;改进策略


  1. 德育是培养品行的教育

德育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下的道德观念,政治意识,处事原则,在道德行为规范相互作用,并经过自己的主观感受判断,形成道德品质,人生观和社会理想的教育。因此德育的教学,要满足学生道德需要,启发学生道德觉醒,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目前我国对于德育的教育教学方法引用了案例式教学方法,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为学生营造一种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调动个体主观能动性,通过发展个体的德育情感德育认知和实际德育行为对于社会主义价值进行自我教育吸收和反省,最终形成一种社会需要和个人认可的对待让人和社会的有道德的意义活动。



  1. 案例式德育教学在当今教育教学活动出现的问题


在现今德育课程中,受到传统讲授法的影响,和新时代素养课堂理念的灌输,教师开始在教案中提出讨论和学生参与,即使在课堂中开始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课堂的参与性,会积极引导与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举出的实际案例的讨论中,但是在具体的案例式课堂运行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握权是绝对的,现今课堂运用的案例式教学的问题正是出现在传统讲授和新式课堂中的矛盾,问题也出现在教师在教案中,教师头脑中会对于课堂举出的例子进行预设,教师进行思考后,举出的例子是具体实例,是真实发生的,也可能是在生活中即兴编制,但是案例不管怎样选择,都出现缺乏启发性,案例教学的例子必须要有针对性和典型性,因此现实教育教学中将案例式教学,窄化为案例教学法,将宏观的案例式教学中涉及 的教学观 知识观 学生观 及其自由开放的讨论环境转变为简单的机械的举实例。



  1. 情感唤起为德育发展的核心要素

霍夫曼理论认为移情是情绪唤起,调节个体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并用“责无旁贷”假设进行了解释,根据这一假设,他假设儿童看到一名受害者,儿童的内心斗争会围绕两条主线进行,儿童可能因为同情而引起自身的痛苦,因为切身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儿童会对于亲社会行为规范的反思,这就意味者,他会对于受害者进行帮助,这就促使亲社会行为发生。但儿童也会无视受害者的痛苦,不反应或不指向自我痛苦,这就导致会忽略或躲开受害者,这就意味者,儿童会忽略帮助的责任,那么可能会产生羞愧,因为羞愧,也可能感到内疚,因此也可能会激发亲社会行为。儿童移情式的情绪唤起促使他思考曾经学到的亲社会行为规范,个人应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结果儿童就可能亲自承担某些帮助困难者的责任。年龄较大的儿童可能学会或内化了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规范,因而他们更可能感受到自己帮助苦恼者的责任,并给予必要的帮助。霍夫曼理论指出,移情与情感唤醒在培养亲社会行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地做出亲社会行为,对周围成人和同伴表现出亲切、友好;移情能力缺乏的儿童,亲社会行为很少,消极不友好的行为则较多 移情训练旨在提高儿童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情感,从而与之产生共鸣。有研究者曾利用移情训练程序对小学三四年级儿童的亲社会行为进行干预研究,在实验中,研究者将儿童分为移情训练组和控制组,让实验处理组参加一系列训练活动,包括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情感,并设想自己在相似的情境下的感受。结果表明,参加移情训练的儿童与没有参加活动的儿童相比亲社会行为增加了。因此案例式德育教学必须在教育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利用生动的案例来教育儿童,使其具有内在的自我调节力,这样的教学方法会,比较限制约束的课堂得到更好效果。

  1. 案例式德育教学的改进策略

根据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和现今案例式教学的发展劣势,我们要真正发挥“案例式”德育教学的效果,就要做到让学生,真正沉浸课堂,真正唤起情感,最终通过唤起情感引发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将霍夫曼的移情理论应用到“案例式”德育教学之中,我们就要应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状态。让学生的思想情感都处于活跃状态,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断放大强化正面情感,适时澄清和转化负面情感,使学生对处在困难之中的人产生移情,提高他们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在课堂上不仅需要教师通过教学使学生间接的产生情感唤醒,也要运用直观的视频、文字等形式直接的使学生产生移情,使学生情感受到激发。在教学中,需要用理性唤醒感性。通过一个个鲜活的范例使学生引发讨论与反思,通过与他人不断地交流来使自己的思考得到充分的提升,使学生在自身已有的道德认知基础上产生出积极的道德情感,这种积极的道德情感会提升学生自身已有的道德认知基础,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作用,与学生们一起讨论,为学生打开思路,尽一切可能是学生产生移情,激发学生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使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进讨论中,避免对学生生硬的灌输大量情感与知识,要在让学生在案例中自己去探索、思考、体会,最终使情感得到激发,亲社会行为得到培养,我们的德育教育才真正起到了它应起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卫君. 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情境教学的行动探究[J]. 知识文库,2020(17):42-43.

[2] 严月红. 探析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品位经典,2020(06):168-169.

[3] 张月萍. 巧用情境教学,提高教学成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思考[J]. 教育观察,2019,8(41):45-46.

[4] 喻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新探 [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9)


姓名:蒋卓冉 出生日期 2001年9月17日 籍贯北京 学历 贯通培养本科在读 研究方向 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