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地社区法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17
/ 3

B 地社区法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燕

兵团开放大学 新疆乌鲁木齐 830002



摘要: 随着我国普法工作的深入,社区法治教育成为国家治理结构中越来越重要的一环,但目前社区法治教育还存在着定位不清、相关主体责任不明确、教育内容陈旧、形式缺乏吸引力等困境。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上明确定位社区法治教育,明确责任主体,改进工作方式,使社区法治教育回归国家推进整体法治进程的基础性工作本位。

关键词:社区;法治教育; 对策


社区作为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单元,需要不断开展法治教育,增强居民法治观念,加强自身约束力,在发生法律风险时展开必要的自救和互助,提高社区居民生活水平,更好地促进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

  1. 我国社区法治教育的提出和发展

我国社区法治教育与普法活动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把法治宣传教育放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体布局中去思考和谋划。早在1999年,司法部和中央综治办召开了全国街道社区依法治理工作座谈会,这是我国第一次集中研究社区依法治理工作;2004 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06年的“五五普法”首次提出“法律进社区”;以上工作直接推动了街道办、社区等开展社区法治教育。2011年“六五普法”把“法律进社区”作为重要任务; 2014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要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强化基层法治队伍,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2016年“七五”普法要求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法治创建活动,同年教育部发布《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意见》;《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八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在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深化法治乡村(社区)建设等工作中,对社区法治教育提出了面向家庭、培育学法用法示范户、加强边疆地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支持边疆法治文化长廊建设和普法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等明确具体的部署要求和安排。

由此可见,我国社区法治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和发展社区居民法治意识的活动,同时也是国家整体法治教育的最小单位,是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基础性工程。

二、B地社区法治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为深入了解社区法治教育现状,笔者对西北B地的社区法治教育工作展开调研,力图通过B地社区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探索加强社区法治教育的路径,使社区法治教育回归国家推进整体法治进程的基础性工作本位。

本文所依据的经验材料来源于笔者及团队于2019年—2021年在B地以质性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展开的调研,访谈对象以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为主。调研共发放了336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率97%。调研对象包括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

(一)B地社区法治教育的现状

社区法治教育作为社区教育的一个环节,根植于B地社区文化建设,所属14个地区均已至少建立起1个社区教育示范区,作为头部力量引领各社区法治教育发展。

1.社区教育的制度保障和平台建设

B地社区教育的制度建设,包括实施制度、检查制度、激励和约束制度、保障制度等。2016年制定了《B地教育局等九部门关于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了B地社区教育“推进社区教育发展,促进全民终身学习、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B地开展社区教育基本实现全覆盖”的工作目标。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三级社区教育平台:依托B地开放大学成立“B地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建立了B地终身教育学习网,能够满足线上线下学习的不同需求;辖区各地依托本地开放大学的分校设立“社区学院”开展工作;各社区在办公场所建社区教育学习点。教育局、司法局等行政机关均借助以上平台, 针对居民,尤其是青少年、老年人和困难群体开展法治教育活动。

2. 党建引领社区法治教育

B地非常重视以党建活动引领社区法治教育,厚植爱国主义精神。如W示范社区结合本地特色,带领居民参观纪念馆、博物馆、爱国人士故居;由居民中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组成的“五老”宣讲团,利用宪法宣传日等,把宪法精神与培养合格的接班人相结合;退休党员干部带领居民组织红歌表演、自编话剧、秦剧、豫剧等,开展主题文化宣讲和文艺活动,将法律法规、党内法规具象为故事,形成集体认同感。

3.社区法治教育方式和内容

B地社区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集中面授或综治员自行组织,向社区居民宣传《宪法》、《民法典》、国家安全教育、民族宗教政策、计划生育政策等法律政策知识;由派出所、警务站宣传防盗窃、防诈骗知识;联合应急管理部门、社会办学组织等力量,以消防演练、参观消防展馆等方式普及消防法律法规和消防安全知识,帮助社区居民培育法治意识。

4.社区法治教育的效果

社区居民除了社区开展的专业培训及讲座外,还通过阅读报纸杂志、微信、网页信息、电视广播等其他各种途径了解法律知识。调查中53%的人表示明确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47%的人表示大体知道自己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他人侵犯自己合法权益时38%的人表示会双方协商,43%的人表示会提起诉讼。当身边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情时,37%的人表示会劝其自首,48%的人表示会向相关部门举报,10%的人表示会看情况而定,不予理睬的人只占5%。

B地长期的社会普法宣传和社区法治教育,渗透在居民的日常工作生活中。调研中99%的人表示法律在生活中非常重要,有麻烦会首先想到用法律途径解决。67%的人表示法制教育可普及法律常识,增强法律意识。社区法治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79%的人表示长期开展法治教育很有必要,21%的人表示有必要。接受法治教育的地点78%的人选择在社区,53%的人选择本地文化活动中心,这也与调研对象多为社区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有关。

(二)B地社区法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B地社区法治教育已取得一定成效,仍有问题存在。结合问卷和访谈内容,64%的人表示法治教育形式单一,42%的人认为法治教育不成体系,38%的人表示师资力量薄弱,33%的人认为普法信息滞后,12%的人认为难以理解法治教育内容。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归纳如下:

1.社区法治教育缺少系统性规划和组织协调。作为社区教育及文化建设的一部分,社区法治教育应当与之进行一体化设计,各方协调联动不到位,就容易产生问题。B地受边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社区法治教育的规章制度虽已建立,但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无整体规划,无专人组织协调,具体落实也缺乏创新的思路和明确途径。访谈中,绝大部分社区工作人员不了解《社区教育示范区评估标准(试行)》、《社区服务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等规章的要求。导致居民普遍反映社区及派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专业背景复杂,精力有限,兼职法治教育工作效果不佳,很难保证教育质量。

2.社区法治教育缺乏内生动力,形式单一。B地社区根据分管条线的要求组织和实施具体工作,自上而下的文件命令固然有专门化、规则化的优点,但也容易产生僵化、碎片化的问题,各条块工作在内容、形式、时间安排等方面有不同亦有交叉,权责不明确,容易出现发动群众、师资力量配备以及协调上下级关系等方面的矛盾。加上没有专门工作人员担纲社区法治教育活动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社区防御性免责的应付社区法治教育,没有内生动力根据本地居民需求做出规划和安排,普通社区常以群众大会、发宣传册和入户打卡走访的单调形式草草了事,降解社区居民好学者的兴趣,无法营造终身学习、享受学习的氛围和习惯。

3、未形成相对稳定的师资力量。目前仅凭开放大学挂牌“B地社区法治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还不足以支撑起相对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由司法所、计生委、社区两委组成的法律援助队,一年开展三到四次普法宣传,不能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有的社区利用教育培训机构或公益性组织解决师资问题,但牵扯到利益回报、监管力量、协调沟通等问题,最后不了了之,不能持之以恒。

4.缺乏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B地社区两委每年的办公经费为12-15万元之间,维持基本运转已捉襟见肘,更遑论开展社区法治教育。虽然还有专项资金可供申请或拨付,但专款专用的财政政策要求繁琐,常因无法开具有效报销凭证而导致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自掏腰包,损耗了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和社区居民的参与热情。

5.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加社区法治教育活动的居民覆盖面不到总人数的50%,持续参加的频次更低,访谈中居民表示参加活动也是为了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完成任务,多为退休党员或热心居民。究其原因,一是受学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居民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强烈的学习意愿;二是活动选取的时间、内容、方式不合适或难以接受,居民不愿参加;三是由于客观因素无法参加社区学习,如B地社区地广人稀,42%受访居民前往社区无便利交通工具;多民族杂居,国语水平低听不懂的占30%;工学矛盾,农忙或在职导致没有时间的占21%。

四、完善社区法治教育的对策

上述问题既有社区法治教育各责任主体自身的原因,也与B地经济结构不优、吸纳就业能力不强、财政体制不健全等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密切关联;还凸显了社区自行管理内部事务职能不健全、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除依靠本地经济的长足发展外,还需各行政主体、司法机关、成人教育机构、社区和居民的共同协作。

(一)加强社区法治教育制度保障

一是落实社区法治教育的制度保障。调研中,72%的人希望制定普法规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的开展法治教育。目前社区各项工作的行政化推进效果明显,应当在做好社区法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工作的同时,由社区书记根据本辖区特点,统筹规划做好本年度或三年、五年为周期的常规社区教育工作和专项教育工作的计划,并同各部门协调推进。积极吸引社区居民参与,集思广益,自主策划组织各具备特色的社区教育活动。明确社区法治教育工作目标、实现路径,将社区教育区、示范区形成的实验成果系统性规划提炼可复制模式,并着力推广、普及。在现有社区法治教育的体系基础上,强化系统建设,依托司法局、基层法院、派出所等各级行政机关、社区党组织和社会办学力量,确保法治教育师资力量和各项教育培训工作长期有效开展。

二是加强社区教育的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根据社区规划项目,利用好国家各项政策支持,根据不同的周期计划做好社区法治教育的项目支持,夯实机构合作。灵活运用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平台,适度放宽社区法治教育小额经费的支取和报销程序。

三是加强社区的网格化管理。习总书记曾说:“要深入调研治理体制问题,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权有物,更好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1通过网格化管理的技术,加强社区法治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落实社区网格的宣传、参与、资源和活动平台功能,实现“八五普法”要求的分层分类开展法治教育,分类指导、分层管理、分步推进。

(二)丰富社区法治教育内容和形式

社区法治教育是新时期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需要,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是开展社区法治教育的重要工作指针。因此,应当围绕“八五”普法要求,大力宣传习近平法治思想、《宪法》、《民法典》、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法、党内法规等,同时拓展学习强国、终身教育网等线上居家学习资源。

结合辖区特色创新社区法治教育形式,策划群众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调研中75%的人希望通过媒体或法律宣传节目,59%的人希望政府及工作人员加强宣传,62%的人希望举行大型普法教育活动和讲座,56%的人希望社区开展免费法律咨询业务,37%人希望学校增设法律教育课程。因此,可以利用居民喜闻乐见的社交娱乐活动,宣传居民关注的婚姻家庭关系、妇女权益保护等民法典知识和外出务工的劳动法知识。将社区法治教育与健康教育、实用技能、文化素养培训有机结合,吸引居民广泛参与,建立长期教育机制。

(三)建立动态社区法治教育人才库

社区法治教育人才库要从基层党员干部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入手,以动态管理的方式用好用活法律人才。一是加强基层党员干部法治教育人才的专项培养;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法律素养,身体力行实现谁执法谁普法;二是吸引专业法律工作者,如公职律师、法律援助工作者、在职或退休警察、法官、检察官、法学教师参与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工作;三是利用成人学校、网络学校、辖区内学校、培训机构师资和法律专业课程资源,丰富社区教育法治内容。

(四)建立共同学习愿景,按需分层开展法治教育

借助制定社区公约等契机,与社区居民共同协商,建立明确的、被广大社区居民接受并认可的长期法治教育目标,建立共同学习的愿景;了解和掌握社区居民族别、生活习惯、工作需要等差异,举办分层次的法治教育活动;及时总结和调整工作思路,注意收集居民的反馈意见,总结实践经验,扩大活动效应,提高工作效率。

(五)加强法治教育监督机制

社区法治教育的核心领导力量是社区党委,必须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维护社区居民的利益,确保社区法治教育落实到位;社区居民充分行使自己的民主监督的权利,确保社区代表能够充分反映民意,真正被区居民所拥护。

完善各责任主体之间的监督制衡机制。由于社区法治教育参与主体广泛,政府、社会团体以及社区之间应当互相监督,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各方合力,共同为用,最终协调好各方关系。

明确奖惩机制。对于社区法治教育实施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用好示范社区,进行全区社区法治教育工作先进经验的研究、推广、宣传和总结。对于社区法治教育工作落后的、不负责任的则要进行批评教育,以观后效。如存在明知故犯或玩忽职守的应当予以行政处分或者是清理出社区法治教育工作队伍等措施。

综上所述,社区法治教育必须根据时代赋予的新要求新特点,改变过去的管理模式和教育方法,积极稳妥地探索新的发展路径,以更好地发挥法治教育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张丹海,汪明骏.中国社区教育研究[M].中国质检出版社,2010.

[2]周叶中.新时代中国法学教育的问题与使命[J].人民法治,2018,(08).

本文受“国家开放大学戍边教育研究中心专项”计划资助,为“兵团社区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编号: 19XZD0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龙燕(1978—),女,汉族,籍贯四川潼南,副教授,民商法学硕士,兵团开放大学,研究方向:法社会学,民商法学。

1 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加强和创新特大城市社会治理 .[N]. 人民日报 .2014 年 03 月 06 日 0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