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球囊在冠脉中的应用126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27
/ 2

药物球囊在冠脉中的应用 126例临床分析

薛瑞璐 孙前进 邹坤庆,刘凯,孙锦涛,石小燕

济源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 , 河南 济源 454650






【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球囊在冠脉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冠脉再狭窄、分叉开口病变患者,均采用药物球囊成形术治疗,术后对其维持6个月的随访并复查冠脉造影,评估治疗效果、药物球囊扩张前后血管直径变化。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9.21%(125/126),1例患者更换其它治疗方案治疗。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再出血2例,急性脑积水1例,有4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术后即刻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最小管腔大于术前,复查冠脉造影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管腔狭窄6例,再狭窄率为4.76%。结论 药物球囊在支架内狭窄、分叉开口病变等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随访显示再狭窄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药物球囊;冠状动脉;冠脉狭窄;支架内狭窄;心血管疾病

近年来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显著的上升。同时由于治疗方法的转变,采用冠脉支架进行疾病治疗的患者数量也在空前增多。冠脉支架扩张血管效果理想,可有效改善冠脉血流状态,降低心肌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1]。但是随着应用的增多临床中冠脉支架后再狭窄等病例也在不断增多,此类冠脉再狭窄患者的治疗较为棘手,临床暂无明确的治疗方案[2]。药物支架治疗再狭窄中由于会抑制血管内皮修复,可造成内皮化不全或延迟,继而增大血栓风险,需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因而临床需要更安全的治疗方案[3]。近年有研究称,应用药物球囊在支架内狭窄的治疗中有良好的作用,覆盖在球囊表面的药物可均匀地释放在血管壁上,并且由于不会损伤血管内皮化功能,因而不需要长期使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有效降低再出血风险[4]。本次研究对本院收治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整理总结药物球囊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冠脉再狭窄、分叉开口病变患者,其中男性65例,女性61例;年龄55~76岁,平均(65.20±5.02)岁;合并高血压48例,糖尿病35例,高脂血症29例。纳入标准:(1)符合药物球囊成形术治疗的手术指征,再狭窄病变≤30mm,直径狭窄率>70.0%,无严重内夹层;(2)在详细向患者、家属沟通后,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自身严重免疫性疾病;(2)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3)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过敏;(4)对造影剂过敏获批禁忌;(5)需要行其它外科手术治疗的心脏疾病患者;(5)冠脉多处血栓;(6)无法或不愿再次接受介入手术治疗者。

1.2 方法

治疗前服用常规抗血小板药物,予以患者氯吡格雷(赛诺菲(杭州)制药 国药准字H20056410)总量300mg,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 国药准字J20171021)总量300mg。

完善各项检查,在导管室行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手术应用Judkins法,经股动脉或右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6F动脉鞘,对双侧冠脉行选择性冠脉动脉造影,明晰冠脉的支架内血管病变情况。基于造影结果及其它检查结果,进入标准长度为180cm,直径0.014in的导丝,

之后采用普通球囊实施预扩张,再完成药物球囊扩张。完成后复查血管狭窄程度和血管夹层。术后予以患者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75mg/次,qd;拜阿司匹林,100mg/次,qd,持续观察服用。

1.3 观察指标

(1)统计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情况。

(2)对比患者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复查同术前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率的差异。

(3)统计患者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6128500ec1d8a_html_39efcb1599c52d93.gif )来表示,采用t检验,由统计学软件SPS24.0完成统计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成功率、并发症情况

126例患者手术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9.21%(125/126),1例患者更换其它治疗方案治疗。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再出血2例,急性脑积水1例,有4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

2.2 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情况变化对比

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术后即刻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最小管腔大于术前,复查冠脉造影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术后即刻、术前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情况对比(

6128500ec1d8a_html_39efcb1599c52d93.gif

时间

例数

最小管腔直径(mm)

管腔残余狭窄(%)

术前

126

0.52±0.12

81.36±6.85

术后即刻

126

2.50±0.18

7.35±2.20

t


102.737

115.470

p


0.000

0.000

表2术后复查、术前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情况对比(6128500ec1d8a_html_39efcb1599c52d93.gif

时间

例数

最小管腔直径(mm)

管腔残余狭窄(%)

术前

126

0.52±0.12

81.36±6.85

术后复查

126

2.41±0.28

8.54±2.63

t


69.642

111.400

p


0.000

0.000

2.3 随访结果

患者术后管腔狭窄6例,再狭窄率为4.76%。

3 讨论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极为复杂,并且临床也并未完全明确再狭窄发生的机制。有报道称金属支架及其聚合物在血管内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继而导致内膜增生、慢性炎症等,继而诱发支架内再狭窄产生[6]。冠脉支架再狭窄的治疗极为棘手,再次冠脉支架治疗存在较多的技术限制和较高的技术难度,因而临床一直在寻求更为合理的治疗方案。

药物球囊近年来在支架内狭窄的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该技术将药物球囊置入到原因支架上,即避免了支架重叠,同时也使药物球囊与血管的接触面积增多,充分发挥球囊表面的药物价值。相较于药物支架,药物球囊无支架网格及聚合物,极少造成炎症反应;诱发血栓风险也较低,因而可在一定程度缩短术后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时间。在本次研究中采用药物球囊治疗支架内狭窄、分叉开口病变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其手术即可成功率为99.21%,成功率极高。并且在手术后并发症风险极低,患者在治疗后冠脉狭窄得到显著的改善。在术前、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复查的血管狭窄情况对比中,显示术后患者血管狭窄得到极大改善,并且再次复发狭窄的风险较低。

综上,药物球囊在治疗冠脉支架内狭窄中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坤,王智,史震涛,等.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0,12(2):210-213.

[2] 邱春光.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0,48(8):889-891.

[3] 翟东东,高炬,张萌,等. 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的应用观察[J].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4):477-479.

[4] 肖蓉雪,汪谞,郜俊清,等. 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左主干分叉病变中的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2020,29(4):350-354.

[5] 王鹤儒,张春鹏,王宙,等. 药物涂层球囊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现状[J]. 中国医药,2019,14(10):1583-1586.


济源市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902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