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药物涂层(DCB)对比普通治疗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的疗效。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维普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同时查阅心血管专业相关网站。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20年9月。收集关于DCB对比普通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使用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7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例患者,其中4篇文献达到低度偏倚风险,其余3篇达到中度偏倚风险。荟萃分析结果显示,DCB组和普通组在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RR=0.65,95%CI 0.39~1.08,P=0.10)、心肌梗死(RR=0.68,95%CI 0.25~1.80,P=0.43)、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RR=0.94,95%CI 0.53~1.67,P=0.83)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组(WMD=-0.25,95%CI -0.41~-0.09,P<0.01)且分支血管再狭窄发生风险较普通组低(RR=0.47,95%CI 0.22~0.98,P<0.05)。但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所纳入国内文献和国外文献在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分支血管再狭窄上得出的结论有差异: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治疗后发生分支血管再狭窄的风险较普通低(RR=0.29,95%CI 0.15~0.57,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国内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示DCB组的分支晚期管腔丢失少于普通组(WMD=-0.32,95%CI -0.51~-0.13,P<0.05),而国外文献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0)。结论在冠状动脉原发分叉病变治疗中,与普通相比运用DCB有降低分支血管再狭窄率、减少分支晚期管腔丢失的可能,但鉴于目前已发表研究的数量、质量及结果,仍然需要更多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冠状动脉疾病 分叉病变 药物涂层球囊 荟萃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和普通治疗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于山西白求恩医院血管外科因下肢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行手术治疗的9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一期通畅率。结果43例使用药物涂层,48例使用普通,两组患者均手术成功,术后下肢缺血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使用药物涂层的患者一期通畅率在术后的第12个月明显升高,较使用普通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3.7%比62.5%,P<0.05)。结论对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选用药物涂层可以获得更满意的短期疗效。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 球囊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下肢动脉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药物涂层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介入治疗方法,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药物涂层治疗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将药物涂层施加于表面,在介入治疗中将药物直接释放到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效果。不同药物涂层采用不同的药物和涂层技术,以实现特定的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具有减少再狭窄的风险、促进血管内皮修复和抑制炎症反应的优势。临床研究表明,药物涂层治疗在下肢动脉疾病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它能够显著改善血管通畅度,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并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药物涂层治疗具有更好的长期疗效和较低的并发症风险。本文旨在综述药物涂层治疗下肢动脉疾病的研究进展,包括治疗原理、临床研究结果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下肢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 球囊 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摘 要:目的:以导管为原材料,在表面喷涂药物涂层后,再经过后处理,使药物涂层形成晶体状态,考察样品涂层性状以及在健康猪模型体内扩张后不同时间点血管组织残留量,以评估后处理涂层技术对于产品开发的可行性。

  • 标签: 药物球囊 雷帕霉素 药物含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中联合棘突药物对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20年3月在本院行冠脉造影中出现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研究组应用棘突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对照组采用高压后扩介入治疗,观察介入治疗后管腔残余狭窄率,随访1年,对比两组患者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率、MACE事件发生率。结果:行介入治疗后,研究组出现管腔残余狭窄占比低于对照组,随访1年,研究组出现冠脉支架内再狭窄、MACE事件占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棘突药物联合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冠脉管腔面积,减少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减少心脏不良事件,改善患者预后,提升介入治疗效果。

  • 标签: 棘突球囊 药物球囊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手术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友谊医院2016年11月至2018年9月经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治疗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34例患者,病变长度(216.7±110.0)mm,病程(169.3±303.0)d。其中原发性病变14例(41.18%),支架内闭塞8例(23.53%),原发性病变+支架内闭塞11例(32.35%),原发性病变+人工血管血栓形成1例(2.94%)。技术成功率97.06%(33/34),辅助置管溶栓(CDT)后技术成功率100%。切除后残余病变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TA)30例(88.24%),后行支架置入6例(17.65%)。临床成功率97.06%(33/34)。术中远端血管栓塞2例(5.88%),无穿刺点出血、动脉破裂。术后踝肱指数(0.86±0.13)明显高于术前(0.40±0.28)(t=8.851, P<0.01)。术后一期通畅率3个月94.12%(32/34),6个月87.88%(29/33),12个月75.76%(25/33)。围手术期无死亡,随访期无踝关节以上截肢,免于临床驱动靶病变重建率93.94%。结论Rotarex减容联合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血管外科手术 下肢
  • 简介:摘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不论是最初的金属裸支架(BMS),还是后来的药物涂层支架(DES),均存在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且对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等治疗效果欠佳,限制其应用。近年来,药物涂层(DCB)有了长足进展,为支架内再狭窄、慢性闭塞性病变(CTO)、分叉病变及小血管变等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法,且可以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时间,减少出血风险。该研究对DCB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冠心病 心肌梗死 药物洗脱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慢性闭塞病变 分叉病变 冠脉钙化病变 抗血小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涂层(DC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的中期疗效,以期为DCB的应用提供临床证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12月广州红十字会医院心血管外科收治的98例(107条患肢)股腘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DCB组(55例,62条患肢)和普通(POB)组(43例,45条患肢)。术中扩张后残余管腔狭窄程度超过50%,给予支架植入术。收集术后2年随访资料,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方法和log-rank检验描述两组间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结果术中DCB组扩张后植入支架6例,POB组10例。Kaplan-Meier曲线表明,两组的累积血管通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术后3个月的血管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2)。与POB组患者相比,DCB组患者在术后6、12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率较好(P均<0.05)。分层分析表明,对于支架内狭窄病变、股动脉病变或中度钙化病变的患者,DCB组患者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的血管通畅情况良好,与PO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CB相比POB在治疗股腘动脉疾病方面中期疗效较好。

  • 标签: 股腘动脉疾病 药物涂层球囊 再狭窄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药物在冠脉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2月~2020年2月收治的126例冠脉再狭窄、分叉开口病变患者,均采用药物成形术治疗,术后对其维持6个月的随访并复查冠脉造影,评估治疗效果、药物扩张前后血管直径变化。结果 126例患者手术治疗即刻成功率为99.21%(125/126),1例患者更换其它治疗方案治疗。患者随访期间发生再出血2例,急性脑积水1例,有4例患者出现心电图异常。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大于术前,术后即刻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查冠脉造影最小管腔大于术前,复查冠脉造影管腔残余狭窄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管腔狭窄6例,再狭窄率为4.76%。结论 药物在支架内狭窄、分叉开口病变等的治疗中效果显著,患者术后最小管腔直径、管腔残余狭窄指标均得到明显改善,同时随访显示再狭窄较低,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药物球囊 冠状动脉 冠脉狭窄 支架内狭窄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冠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在的选择上使用药物涂层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82例,以盲分法进行分组,使用普通的41例患者为对照组,使用药物涂层的41例患者为研究组,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定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两组患者血管直径及长度、靶病变血管分布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即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最小管腔直径比对照组患者大且晚期管腔丢失比对照组患者小(P<0.05);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情况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使用药物涂层与普通对比在短期治疗效果方面对比效果相当,但远期疗效更为理想。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治疗 冠状动脉造影 手术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冠脉介入治疗中采用药物涂层的效果。方法:我院选取60例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对照组普通,观察组药物涂层,对比效果。结果: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观察组最小管腔直径较长,晚期管腔丢失较短(P<0.05)。结论:冠脉介入治疗中药物涂层应用效果确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冠脉介入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药物涂层(drug-coated balloon,DCB)联合金属裸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植入与普通(plain old balloon angioplasty,POBA)联合BMS植入治疗股腘动脉泛大西洋协作组(TASC)D级病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以TASC D级股腘病变为标准纳入的接受DCB联合BMS植入及POBA联合BMS植入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观察其通畅率、免于靶血管再干预率和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共纳入115例符合股腘动脉TASC D级病变的患者,共120条患肢,平均闭塞长度(29.1±6.5)mm。DCB联合BMS组36例,37条患肢,POBA联合BMS组79例,83条患肢。中位随访时间18.1个月。两组术后3个月(89.2%比86.7%)、9个月(86.4%比76.9%)、1年(66.8%比70.9%)及2年(63.1%比56.9%)的一期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靶血管再干预率(FCD-TLR)术后3个月(100%比95.1%)、9个月(94.3%比82.3%)、1年(78.5%比80.6%)、2年(74.1%比68.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对于股腘TASC D级病变,相较于POBA联合BMS,DCB联合BMS的获益仍不明确。

  • 标签: 动脉硬化 血管成形术 药物球囊 股腘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药物涂层(DCB)与普通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支架术后再狭窄(ISR)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本院血管外科收治的下肢ASO支架术后ISR患者43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行DCB血管成形术18例为DCB组,行普通血管成形术(SAB)25例为SAB组,术后随访6~12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主要不良事件(MAE)发生情况、靶病变血管通畅率、临床驱动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CD-TLR)率以及Rutherford分级,测定踝肱指数(ABI)、血浆P选择素、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结果DCB组与SAB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Rutherford 分级≥2级率均低于SAB组(P<0.05)。术后6、24 h和2周,DCB组的血浆ET-1低于SAB组,高于SAB组(P<0.05),但P选择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6和12个月,2组的ABI值均升高,且术后6、12个月时DCB组高于SAB组(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管腔丢失明显低于SAB组(P<0.05)。术后6、12个月,DCB组的靶血管通畅率为100.00%、88.89%,高于SAB组的72.00%、52.00%(P<0.05);DCB组的CD-TLR率为11.11%,低于SAB组的48.00%(P<0.05)。结论DCB治疗下肢ASO支架术后IRS疗效优于SAB。

  • 标签: 动脉闭塞性疾病 支架 药物涂层球囊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心脏康复护理在患者使用药物涂层治疗后的价值。方法对2019年8月-2020年8月入住心血管内科进行药物涂层治疗的30例患者采取心脏康复护理后的总结。结果30例患者经心脏康复护理病情稳定好转出院。结论冠心病使用药物涂层治疗后的患者,临床使用心脏康复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心脏康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药物涂层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分析的方法,收集自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于血管外就诊中重度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意愿,将采用药物涂层治疗ASO的46例患者为实验组,采用支架治疗ASO的46例做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踝肱指数(ABI)、血管管腔狭窄率以及术后5P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和血管管腔狭窄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涂层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临床治疗有效率,可为临床患者提供一种优选治疗方案。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动脉硬化闭塞症 紫杉醇 支架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介入诊疗技术不断更新,冠心病患者临床获益显著。但任何治疗方式都有其两面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成为介入领域发展的一个壁垒。药物洗脱(Drug-CoatedBalloon,DCB)作为一种改良型介入器械队对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restenosis,ISR)疗效肯定,且适用于不宜长时间强化抗栓患者,本文就药物洗脱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冠脉介入 药物洗脱球囊 支架内再狭窄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涂层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于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术后近期及远期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我院心内科行PCI术发现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的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8例患者应用药物涂层血管成形术治疗,观察组18例患者应用切割血管成形术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即刻疗效以及随访6个月后的效果.结果36例患者均在6个月后参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随访率为100%.随访期间,对照组2例患者发生再发心肌梗死,1例出现非本次治疗血管病变狭窄并再次行PCI术.观察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98±0.15)mm,与术后即刻直径(3.14±0.44)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对照组术后6个月分支血管直径(2.73±0.63)mm,比术后即刻直径(3.01±0.11)mm变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药物涂层对冠状动脉分支开口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药物涂层球囊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效果
  • 简介:咽鼓管扩张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项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类疾病手术方法。它主要针对咽鼓管软骨部进行扩张,具有创伤小,易于操作,有效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等特点,正在国内外广泛开展,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就咽鼓管扩张术的工作原理、手术方法、术后效果及并发症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 标签: 球囊 咽鼓管 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