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初年级学生古文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1
/ 2

预初年级学生古文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董金童

青岛大学 山东 青岛 266071

摘要:随着语文新课程的改革,基础教育界越来越重视文言文教学,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古文素养的培养。将小升初阶段作为提升学生古文素养的重要阶段,能够有效的弥补学生在小学阶段与初中阶段古文素养的差距。本文基于中小学教学现状及教学要求,对预初年级学生的古文素养提升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古文;素养提升;策略探析

一、预初年级古文素养提升的必要性

古文素养是学生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指学生对于古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解鉴赏水平,也指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主要学习通俗易懂的古文,如《司马光》、《杨氏之子》等。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古文素养是比较低的,学生几乎不能分辨出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各种文言句式。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背诵古诗,但对于古诗的理解几乎是“囫囵吞枣”。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也并不深入。部分同学能够判断判断句,但几乎没有同学了解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文言现象。这表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古文的理解仅仅处在表面的层次上,他们很难阅读全文,也很难理解文言文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而到了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学习的古文难度便有所增大。《咏雪》言简意赅地记述了谢太傅引导子女吟诗的场景。首句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艺。”该句中,“儿女”易被学生理解为儿子和女儿,而实际上“儿女”在这里却是指小辈,包含侄儿侄女,这种现象叫古今异义词,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阶段所没有接触过的。“俄而雪骤”,“俄而”属于表示时间的副词,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阶段所没有过的。“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是判断句,判断句在小学六年级中学到过一次,然而对于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仍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再如七年级上册学习的《诫子书》是诸葛亮用来劝诫其子诸葛瞻的书信。在理解一篇文言文之前,首先要搞清楚文体,如“表”是古代的臣子向皇帝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书”则是书信。首句“夫君子之行”的“夫”属于语气助词,用于句首,这也是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的。还有一些语气词不是用于句首,而是用于句尾。“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8中的“无以”固定翻译为“没有……的办法。”如果在学生的小学升初中的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文言常识,那么学习到初中时学习文言文就会容易的多,学习的效果也会明显的多。

综上所述,在预初阶段对学生进行古文素养的提升是必要的。

二、预初年级古文素养提升策略

(一)适当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思维

小学古文的学习以古诗词为主,老师在讲授学生古诗词时,不能仅仅只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且应让学生在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协助学生形成翻译理解古文的思维。如特级语文教师戴建荣在获得经典诗文大赛一等奖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课堂中,通过讲解课文的题目--“送元二使安西”,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首送别诗,“使”为出使的意思,让学生明白“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元二是个人名,安西是个地名。戴建荣老师在讲解诗歌题目的过程中,依照文言文翻译的“信”的准则,实事求是的对诗歌的题目进行翻译讲解。这样既能够注意培养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帮助学生意识到文言文的翻译理解必须忠于原文,不能天马行空胡乱猜想。

(二)挖掘古文背后的文学常识

学习古文的意义不仅仅是明白作者寓于作品中的情感,了解古文背后的文学常识也是学习古文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常识时,就会在学习古文的过程中感到轻松,因此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的补充文学常识。如《稚子弄冰》一诗中出现了两种乐器名“钲”“磐”,老师应在此向学生简单介绍一下这两种乐器,并向学生简单的补充一些中国古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乐器,如琵琶(白居易的《琵琶行》)、羌笛(王之涣的《凉州词》)、箜篌(李白的《长干行》)、。再如在学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时,应详细介绍诗人苏轼的生平,苏轼作为文学大家,在诗、词、散文以及文学理论方面的造诣都很高,他的作品不仅在小学初中是重点,在高中大学也都是重点。诗人在不同的时期,因为遭遇阅历的不同,写出来的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成就也会有所不同。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之后,会对诗词的理解进入到一个更深的层次上。

学习古文对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传承民族精神、传递民族文明,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学生可以透过文本,看到古文背后的文化积淀。因此相比于初中的古文教学,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应该适量地熏陶学生,循循善诱,使学生从文本中的的人物、事物身上感受厚重的文化气息。

(三)营造适合古文学习的环境

环境是影响人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出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因此,为了提高小学阶段学生的古文素养,在学校班级内营造适合古文学习的环境是必不可少的。

在校园的文化角内设置古代文学大家的雕像,如李白、苏轼、韩愈等,并附有他们的生平简介。整体把握作者的生平,是有效理解文学作品的重要一环。在校园的文化墙上镌刻古代文人的名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也。”古代的名句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古文的兴味,又能使学生感悟古代文人身上的忧国忧民、忠君报国的情怀,有利于帮助小学生提高古文素养。

(四)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古文本就是枯燥无味的东西,想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耐下心性去学习古文,则需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初中生处在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思维已经接近成人水平,但是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学生的发展速度较快,对于古文的学习比较敏感;而有的学生的发展速度较慢。因此,教师在发挥教育智慧时要实事求是,做实际调查,依据学生古文素养的真实水平,有目的有计划的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学习动机,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古文。

怎样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古文呢?挖掘古文背后的文化故事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一方面要向学生介绍所学作品的作者的背景知识,尤其是他们的一些逸闻趣事,以此让学生感觉到古代的文学家,并不只是一个遥远的模糊的图像,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拥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且通过介绍他们的背景故事的方法,让他们更好的理解作者想通过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相关作品的兴趣。

(五)让学生在融会贯通中进行学习

初中阶段的学生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够以命题的形式进行,能够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具备了系统思维。因此可以让学生学会归纳,发现同义字的不同体,发现不同字的同一用法。如可以让学生尝试归纳古文中意思是“我”的字。也可以归纳“以”、“而”在不同的文言文中的用法。这样既可以协助学生巩固所学的旧知识,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学的知识。

除此之外,教师应帮助学生广泛的阅读,扩展课外古代文化常识。如果学生不知道“参星”和“商星”永远不会同一时间出现在天空中,也就不会理解“人生不相见,动辄参与商”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3

[2]张镯镯.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01:116

[3]王力.古代汉语.第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