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 4

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探析 *

吴昇宇 1,宋信强 1,2,吴文龙 3

1.广东财经大学佛山三水校区管委会 广东 广州 510320;

2.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3. 广东海洋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

[摘 要]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重要部分。本文在当下注重学生学科素养养成的新时代背景下,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探讨。从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的建议。

[关 键 词] 自我效能感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 ; 大一学生



随教育的发展,课程改革一直在跟进,过去对教学的观念一般是教师本位、知识为本位。如今盛行的理念已经变成了学生本位、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本位。以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为风向标则意味着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世纪后段时期以来,在教育理论范畴内,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逐渐在我国出现。在非智力因素结构中最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是学习动机。学生要想达到满意的自我学业成就就必须要有积极的学习动机。美国的心理学家Bandura(班杜拉)指出,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呈正相关关系,自我效能感越强则学习动机越强,学生的学习行为也会越好。因此基于自我效能感理论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教学评价是积极而有意义的事情。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状况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也是每一位大学课程教师的应尽之责。本文在自我效能感理论的指导下,对大一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探析,以期获得启示,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出一点有意义、有价值的评价建议。

一、自我效能感对学业的重要性

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理论早在1977年被班杜拉开创性地提出。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对自己行为能否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满意结果的预判、自信或意念。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积极地付出更大的努力、越容易获得更好的成绩的前提是个体的自我效能越高。另外经过研究,人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其心理就越健康。但自我效能感并不是个体所具有的普遍的性质,它只是局限于某一特定的细分的任务领域之内[1]。于是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应理论基础上,学者们提炼出了“学业自我效能感”,也称“学习自我效能感”。它是指学生在对待学习上评估自己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一切去完成既定任务的信念,同时也是指学生评估和掌握自己学习行为与成绩的能力。

学习自我效能包含着对自我认知中的两大重要内容:一个是学习能力,另一个是学习行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学业能力的自信力和判断力,这也是学生从心底里是否认可自己的能力和助力——“我是否能行”。积极的学习能力效能感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拿到不错成绩[2]。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则是指个体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评估和信念——“我做得是否很好”,积极的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确保学生选取有效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业目的。

而根据最近的消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测试)选取全世界范围内的15岁学生进行能力评价研究项目。研究内容包括阅读、数学、科学等方面。而结果表明:来自中国的孩子们在最新的测试中勇夺第一。这是继2015年中国学生名列第十之后的历史新高数据。通过PISA测试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国家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不同。有些国家把学习能力上的差别归因不同,有些国家则把差别归因于先天禀赋,而我国更多是强调后天的努力。这说明了归因方式、自我判断和学业动机非常重要。同时上述要素均属于自我效能感理论中的影响学习过程变化的重要心理因素。

二、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刚上大学的一年级学生正面临着新一轮学习的挑战与压力,其个人的健康身心素质是学业完成的重要保障。而大一学生在经历了整个中学阶段的课程学习后,在知识层面上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再者,该阶段的学生刚经历过人生当中第一次至关重要的大考,学习状态难免出现落差,心理难免会出现消极的情绪:比如松懈、迷茫、狂躁、逃避等。大学一年级是具有承前启后作用的关键阶段,大一学生对于学业任务表示迷惑是常有的事情,学生们常常无法通过整合已有技能而呈现出胜任学业任务的行为。同时,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容易感到迷茫。正如一句俗话“没有观过世界,何来世界观”,刚经历过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他们在面临着生涯中未曾尝试过的新阶段,不知道发力的方向在哪里,无从下手。此时,很多学生会变得越来越缺乏自信。对于他们,教师除了需要给以言语上的鼓励和陪伴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心理状况等特质有清晰的认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教育部所下发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要求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包含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自此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了明文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在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上作了精准的指示。期望达到的目的有:一是建立学生的职业生涯与职业意识;二是加强学生的职业发展规划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四是给予学生求职指导;五是对学生的创业教育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通常在大学生涯的第一个学期内开设,被寄希望于发挥指导整个大学生涯的作用。从课程基本内容来看包括职业生涯导论(概念、意义、理论、任务)、自我认知(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运用)和职业世界认知。从方法论的角度来看,分为基础理论(生涯启蒙)、建立关系、澄清问题(自我探索)、分析问题(环境认知)、解决问题和促进行动(生涯决策、生涯行动、生涯调整)。综上而言,该课程主要有三个维度:人格培养、学业规划和职业发展[3]。而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核心素养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二是学生面对各种选择时的决策能力;三是学生面对工作的行动能力;四是学生的时间自我管理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评价是通过对个体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科素质等进行定性、定量的收集并与课程标准的教学大纲进行对比。从中判断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及学生的学习完成进度。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还能够及时得到教学反馈,发现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以供改善教学设计、方法、思路和课堂把控等环节。而传统的教学评价往往偏向服务于区分和选拔群体,过于关注知识的掌握程度。

(一)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置的理念以西方职业规划思想为主。其理论基础是以国外的研究结论为主[4]。例如强调个人任务随阶段的不同而发展的Super(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关键期的Newman(纽曼)的个体社会发展理论以及强调人的特质与工作相匹配的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都能够在现行主流的职规课程中俯拾皆是。课程中的测试工具也同样多是以西式为主:DTSC和MBTI测试方法等。西化元素呈现过多,却缺乏与本土化、我国职业环境以及人才培育环境的特色之间的结合。目前该课程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主要是以期末完成试题考试或书写职业生涯规划书的形式来完成。传统方式的评价难以掌握到学生的真实情感态度、职业生涯规划素养以及心理状况。

(二)课程教学评价的功能未能全部发挥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传统的课堂和评价不足以发挥其全部功能。教学评价需要发挥更多的能力,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与动态评估。教学评价应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促进个体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的提升和促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核心素养的培育,应突显以学生为本、以素养为本的核心价值导向。

本研究期望通过改善职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获知该阶段的大一学生在对课程学习上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获知学生是否有信心能胜任该课程学习以及真正养成职规课的核心素养。由此而分析得出的结论和提出相应的教学评价建议可用于教师对大一新生的学习心理状态进行判断和把握,并对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

四、自我效能感视角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设计探讨

对自我效能感的测量有一个重要的工具: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该表的内容涵括着两大方面,分别是课程学习基本认识能力感和课程学习控制能力感。其中课程学习基本认识能力感又包涵着五项内容:课程学习的“天赋感”、“目标完成感”、“成功信念感”、“自我肯定”和“积极预设”。课程学习控制能力感维度则包含六项内容:课程学习的“环境感受”、“易受干扰感”、“努力感”、“自我怀疑感”、“无能为力感”和“可控制感”。

基于以上要素,本研究设置并发放169份问卷调查所带两个教学班共169名学生以调查课程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现状。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结果[5]:调查对象整体具有较好的课程学习成功信念感、一般的课程目标完成感、良好的课程学习天赋感、低下的积极预设和缺乏课程学习中的自我确信。有一定的课程学习自我怀疑感、课程学习不容易受干扰、有较好的课程学习环境感受但也有很大的压力、有明显课程学习无能为力感、有积极的课程学习努力感、有低下的课程学习可控制感。说明这两个教学班的学生课程学习自我效能感是中等偏良好的,需要教师多提高其自信,促进其养成更积极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培育学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还能加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同感,促进学生学习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基于以上探讨,本研究提出教学评价建议启示如下:

(一)巧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

很多课程学生虽然平时有认真听课,但是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迁移,归纳总结、复习和反思都做得还不足够。说明了学生对现阶段的学习可能只是流于形式、浮于表面,并没有把这门学科的内在脉络与知识线索彻底掌握。或许部分学生能已经掌握了知识,甚至生成了意义建构,但也还未能够做到知识的迁移运用。

针对大一基础课压力大的状况,学生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形成一定的脉络和体系,同时应该培养其探究的、自主的和生成性的职业生涯核心素养。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应该多花时间去探讨构建更加有效促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评价。如在常态课上可能只是从观看视频或者从教材内容入手并且课后无评价或记录。可采用李聪等提倡的“启发—探究—合作”5E教学模式来进行课堂设计以及动态教学评价。通过一系列的课程和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自主高效地生成了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和课程核心素养。学生有想法,探索了,收获了,自信了,效能感也会更强了。

(二)学习与心理协同发展,素养与健康同步提升

通过调研数据显示该班大部分学生没有足够的自信,心理压力较大。从学生的角度分析,由于经历了高考,上到大学一下子发现了大学学习的难度和压力都不同寻常以至于心态失衡。这需要授课者既要关注教学,又要抓心理建设,并驾齐驱。可通过朋辈帮扶、博览群书、系统学习、培训锻炼、实践总结等方式培育学生健康心理。这样才能促进个体全方位健康成才。再者,由于个体心理具有延续性,因此教学评价也应该具有延续性的特点。不能只依靠期末的一次考试来评价,更应观察和考量学生一个阶段以来的整体表现和趋势。

(三)激发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学习动力

由于大一的阶段特殊性,这一阶段的学生很可能会对课程感到迷茫,导致学习动机不足。而学习科目的深度、广度和强度乃至教学的速度却大大加强了,这会让学生吃不消甚至自暴自弃。只有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成就动机,并且长期把动机保持下去,才能更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在教学评价中可以体现为通过巧妙而有趣的学业评价任务,让学生变得乐于挑战、敢于尝试。

(四)助力正确归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

大一的学生正经历着后青春期中的情绪多变期等,这一时期的学生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资历尚浅。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归因能力和归因方式。多数情况下,前进阻力更多地来源于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足。只要解开心中的结,就能突破自己给自己所设下的桎梏。例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课程会觉得考核很难,但这并不能说明一切。在学习评价的背后,更重要的是分析出该段时期的学习状态、学习规律、学习习惯等重要因素[6]。本研究相信,促成学生优秀的心理素质将有助于学生在往后的学习中表现得更好。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勾勒整体评价框架

针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所存在的不足,在强调个体智能差异化和多元化的今天,教育理念更应体现多元化、个性化和全面化。虽然学生的心理状况千人千面,但心底里都渴望得到理解和表达。将教学评价从被动化为主动,逐渐形成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化的生态系统。这样的评价更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职业生涯的实践和探索来看,学生需要有充足的体验和试错的机会。因此校方应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进而让企业与学校、家庭等多方联合,形成动态的评价共同体。再者,自我评价也应在学生当中得到发展。学生在不久的将来就会走向社会,最终学会自我教育[7]。所以学生自己成为评价主体将有助于自我效能感的培育和构成自我学习、终身学习。

(六)教学评价简易化,降低学生认知阈值

其次,从校本课程来看,在新课改背景下对课本资源的要求,可采用甘毅娟的建议,与时俱进地结合本土特色资源来进行开发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和评价。谢伟等人建议教学中所使用的“心想事成”职业生涯发展模型更是比较接地气的做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概括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横好地促进学生理解学科思维和行动模式[8]。当课程、评价结合到学生兴趣、当地特色、民生需求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出学生高度的学习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生成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

五、结语

当下社会发展愈快、挑战与诱惑愈多,孩子们的心理建设就愈加重要。如果学生在大学一年级伊始就带有负面情绪则难以开启整个健康积极的大学生涯。而学生对于自己能否胜任学业的能力判断对学好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至关重要。但由于自我效能感的研究作为一项非智力因素的研究,本来难以量化,本研究尝试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状态,通过细致的问题设置引出学生内心深处不易表露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从而进行对教学评价改善的一系列的分析和建议。虽然本调查样品数量有限,问题的设置也难做到面面俱到。本研究通过调研本课程数据和主要理论,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可持续发展,规避了传统教学评价过于重视区分和选拔学生的功能等现象,建议教学评价应更关注学生看待学习的心理状况、态度和情感因素。基于自我效能感的教学评价能真正有利于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促进“以人为本”的教学改革、有利于真正促成学生的课程核心素养。相应的授课者也应提升积极的教研自我效能感。如此才能实现教学双促,共同发展。教师才能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做好课程教学评价参与者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周文霞,郭桂萍.自我效能感:概念、理论和应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1):91-97.

[2] 陈秋珠.初中生学业拖延与学业自我效能感关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100-106.

[3]李纪宾.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评价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1(03):62-65.

[4]钟曼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效性研究[J].学理论,2019(12):149-151.

[5] 李洪曾.怎样撰写教育科研调查报告[J].江西教育科研,1999,(01):69-71.

[6] 李慧卿.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对中学生化学学习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05.

[7] 王鹏.基于“人本主义”的学生评价[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2):111-113.

[8] 阴军莉,谢伟.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入学版[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9.

[基金项目] 本文系广东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研究会党建研究课题(2020BK091)、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党建研究项目(2019JKDJ078)和广东财经大学校级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21YB03)阶段性成果。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