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及矫正策略

龚彩福 杨素平

常宁市尚宇学校 湖南衡阳 421500


【摘 要】因农村经济落后,父母家庭教育不重视,学生心理调适能力减弱,造成学生自卑心理普遍存在,而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自卑心理 成因 对策


自卑是个体发展受到挫折而产生的看轻自己、自惭形秽的一种情绪体验。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人类存在着普遍的自卑,自卑是人类个体的根源,自卑决定着人对事物的反应[1]。在生理、心理都处于敏感期、学习又非常紧张的中学阶段,许多学生会不断产生自卑感。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因农村经济落后,父母家庭教育不重视,心理调适能力减弱,造成学生自卑心理普遍存在,而长期的自卑心理会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生活、能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也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引导他们克服自卑极其迫切与重要。

一、 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信心缺乏

过度自卑的学生常常会过多地批评和贬低自我,他们对自己非常失望,认为自己最差最没出息。他们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能解决任何问题,因而遇到问题时总会退缩或停滞不前。

  1. 情绪状态

由于过多地否定和贬低自我,这些学生很容易产生严重的抑郁情绪,他们时常会否定自我发展、消极预测未来、害怕遭受失败,常常处于低落、紧张、矛盾,焦虑之中。

(三)行为方式异常

自卑严重的学生大多萎靡不振,缺乏活力。他们在众人面前往往说话声音很小或保持沉默,课堂上不敢举手发言,即使老师要求回答也是低头不语,平时总喜欢坐在不起眼的地方,做什么事也是小心翼翼。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也是退缩不前、犹豫不决不敢面对。

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自身因素

  1. 生理因素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非常注重自己的外貌,部分同学因生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则大多会产生自卑心理。如残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等同学常常会遭到他人的嘲笑与讽刺,自尊心受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 性格因素

性格懦弱的中学生一般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他们不擅长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不擅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被同学、老师忽略,于是产生“大家都看不起我”的想法。他们在困难面前也容易退缩,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 自我期望过高

适当的学习目标能激励学生学习,但过高的自我期望和学习目标则可能会给学生带来过大的压力,一旦目标不能实现,期望变成失望,就会给学生带来失败感,从而产生“我不行”“我很差” 这样消极的自卑心理。

  1. 自我认知偏差

因为人的认知偏差,因此每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农村中学生因父母对自己简单粗暴的评价而导致自己对自己能力的低估。也有不少中学生的自卑心理的产生是老师的认知偏见或随意给他们下定性结论引起的。

家庭因素

  1. 父母教育不当

农村家庭中的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造成了农村学生自卑心理。他们不知道如何去教育孩子,也不管他们的兴趣和能力,只希望孩子考高分,拿第一。当孩子考得很差时,他们常常会大发脾气甚至对孩子棍棒侍候。这种缺乏正确引导,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使孩子们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裹,产生自卑心理。在这种专制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地表现出自卑、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2]

  1. 家庭条件影响

部分中学生认为自己出身贫困,家境不好,穿着、生活都比不过有钱的学生,则感到寒酸,害怕遭到他人笑话。从而不愿意与条件优越的同学交往,也不愿意在他人面前提及自己的父母和家庭,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学校因素

  1. 教师教育不当。

在教学中,有些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只有批评指责,没有表扬关怀。偏爱成绩优异者,冷落歧视成绩差者,并把他们当反面教材,引起其他学生的讥笑,造成这些学生自尊心下降,从而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1. 学业负担过重

因必须经历中考,这给中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业负担和压力,这让成绩差的学生在以“分数唯上”的一些学校中不被重视,受到冷落与歧视,产生心理负担,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1. 人际交往影响

自卑的人不善于交往,总是怕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不愿与他人交往,而没有与同学交往,又会感到孤独、焦虑,这些情绪又产生了自卑感。

三、农村中学生自卑心理的矫正

(一)多元评价标准

摈弃“唯分数论” ,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业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评价手段不仅是纸笔考试,还可采用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学生自己、同学、家长、老师共同参与评价,从而实现同学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客观认知

全面、客观、辩证地看待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来确立自己的人生之路和规划生涯,并为此发奋努力,最后实现人生价值。

(三)积极自我暗示

自卑的本身就是自我暗示,在做事之前,首先就给自己消极暗示“我不行”“我做不到”,必然会产生畏缩心理,从而退缩不前。因此,在做事之前暗示自己“我能行”“我一定可以做好”这样的积极暗示,如面对镜子,握着拳头,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我能行”“我很棒”“我很优秀”这些积极的自我暗示,就会提高自信,最终完成任务。多次进行自我积极的暗示,最后就会越来越认可自己,最终自卑消失。

(四)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卑感往往是一些学生在受到挫折后对自己能力发生怀疑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些,对这些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在学习上不妨多做一些力所能及、把握性较大的习题,每次完成后便会产生成功的喜悦,而每一次成功都是对自信心的强化。通过完成一连串小小的事情,建立自信,提高自我效能感,最后消除自卑感。

(五)良好外部环境

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一个充满友善的氛围。对于成绩或在其他方面困难的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父母给予关爱,同学给予帮助,老师给予鼓励。因有家人、同学、老师及时的情感沟通与生活帮助,这些学生的自卑感荡然无存。

要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没有立竿见影的教育手段,这是一种长期而艰苦的并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它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与发展。因而,这群有着自卑心理的学生需要我们父母、老师、同学和社会持续而积极的关注。


参考文献:

[1] 翁小霞. 研究生自卑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0

[2] 马志国. 让”自卑”成为你人生的朋友[J] 健康博览, 2010 (9)

[3] 王慧. 家庭环境对儿童个性发展的影响[M]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06


课题来源:本文是衡阳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立项课题“崇德尚美”育人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课题编号:XDJ2019115)研究成果。


6130472bc402e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