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学历史教科书1语境下的“民主”与“专制” ——兼论中学历史教师的育人导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3

浅论中学历史教科书1语境下的“民主”与“专制” ——兼论中学历史教师的育人导向

明永威

四川省东汽八一中学 618000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历史概念的讲授,受到高考考查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一线教师的处理方式往往独辟蹊径,试图以“现象”替代“本质”的方式完成概念教学。这一做法具有明显的弊端,即会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认知及对现实的价值判断甚至可能对我国的国家安全造成不利影响。本文基于中学历史课堂的调查和中学生学识水平的认知,大学研究成果,以“民主”和“专制”为例,希望能引起中学历史教师认识到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中学历史 概念教学 民主 专制

一、引言

若从各国历史观察,大多数国家都经历过“专制”阶段,民众经受了严酷的压榨,国家面临着成为殖民地的危机或业已成为殖民地,受难的民众或关心时局的有识之士将“民主”视为消灭专制的有效武器,他们寄希望建立“民主制度”、引进“民主思想”,号召民众运用“民主手段”,以期用“开明的、民主的”的政府代替“专制的、独裁的”政权。基于此,笔者认为,“民主”可以作为促使政权更迭的工具,进而达到相应的政治目的,这就是“民主”取代“专制”的简要流程。该流程中的一个核心是民众对“民主”的理解度和支持度,因此政府务必重视。在现实社会中,随着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不仅造就了“经济全球化”,也带来了“信息全球化”,人们接受的信息呈现多元化的特征,然而受限于个人的学识水平,自然对某些事物的理解会产生偏差,包括对“民主”等词汇的理解。尤其是对于正处在求知欲旺盛、有一定自主思维能力的高中学生来讲,一旦缺乏正确看待问题的角度,其结果轻则影响个人价值观的养成,重则贻害国家。《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科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使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必备素养之一,要求学生对现实充满人文关怀,尤其是要对人民、社会、国家富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因此,历史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1. 高中学生语境下的“民主”与“专制”

为尽可能地学生3对两个词汇内涵的认知,笔者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要求学生简单地解释其内涵或列举其现实表现。对问卷统计后,发现没有一人能够用概括性语言陈述“民主”或“专制”的内涵,无一例外地都是用列举其表现的方式来回答。对于二者的感受,大多数学生认为“民主”代表大多数,“专制”代表独裁,甚至有学生认为“民主”是褒义词,“专制”是贬义词。显然,学生对它们的内涵缺乏深刻而全面的理解,仅徒留肤浅的“外在印象”。

若将这些“外在印象”进行整理,就“民主”一词而言,出现频率较高的是“民主就是投票选举”、“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民主就是有议会、可以游行”。笔者认为从上述学生的表述可以看出学生所谓的“民主”与其说是“民主”,倒不如说是“反专制、独裁”的体现。对以上结果的合理性解释以下几个方面(1)高中试题的考察方向。从试卷分析的角度出发,高中历史试卷通常分为选择题和材料题两部分,两者通常的命题载体通常是引用历史学家的著作、观点或直接引用相关原始史料,要求学生以教材内容为基础结合这些载体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答案。此外历史学科素养是教学、命题的重要遵循,影响着试题立意及考察方向,所以某种程度上,高中历史难以以试题的形式对历史概念进行一定深度的考察。(2)教师的授课方式。试题考察方向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备课、授课的风向标。上文已述及高中历史并不会直接概念问题,比如何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何为“唯物史观”。但必须指出的是,虽然不直接考察,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会忽略讲解相应的概念,只不过讲解的方式发生了某些改变,即教师为了让学生做题时方便,不会让学生理解消化概念,而是指出几个所谓的常见“现象”以应付考试,长此以往,学生就生成了把所谓的“现象”与“本质”划等号的潜意识。笔者认为上述两个原因在学生思维刻板化、单向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 学术语境下4的“民主”与“专制”

大学专业研究人员对这两个词汇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笔者将知网可见的论文成果按研究特点进行了简单地归纳。第一,部分成果集中于概念的阐释与分析;第二,部分成果将两个词汇与中国紧密联系,探究中国化的“民主”,强调概念适用必须具有的特殊时空性;第三,部分成果集中讨论了“民主”与”专制“的实践的可能性与具体的表现形式。

目前,史学界普遍认为“民主”的诞生与古希腊时期盛行5的“直接民主”有直接联系,其含义为“人民统治”,克里斯提尼改革后,建立了“五百人会议”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其所设官职面向所有公民开放,创立陶片放逐法防止野心家,这些体现了政府的“公民属性”。在伯里克利时期,宣布所有官职向公民开放,并且以发放津贴等多种形式为公民积极参与政治提供便利。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公民在国家政治中的核心地位。伯里克利之后,民主政治盛极而衰,雅典后期,民主带来的更多是暴民政治、社会混乱,民主成为了野心家的政治工具,遭到了当时学者的猛烈批判。

“作为一种政治体制,‘民主’已经有2500年的历史;直到最近100年来,它才时来运转,被当作‘好东西’”。6随着近代欧洲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反抗封建王权的斗争接连胜利。近代西方各国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旋即更改了国家顶层设计,基本上采用了议会为核心的间接民主制度。间接民主,丰富了民主的实践形式和内涵,产生了多党制、两党制、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民主、自由主义民主等。民主成为“好东西”,是因为它成为了欧洲近代摧毁旧时代的一把利器,尤其是在启蒙运动中,思想家们无一不用它来反对君主专制与宗教神权,对于促进欧洲乃至世界的近代化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改变了民主的内涵,西方学者熊·彼特指出:“民主并不是指,也不可能指,按照‘人民’和‘统治’这两个词的明显的意义说的人民确实在那里统治的意思。民主不过是指人民有机会接受或拒绝要来统治他们人的意思........定义的一个方面可以说成:民主就是政治家的统治。”7新中国成立后,广大中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了民主,同时也为世界展现了民主进程中的“中国样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8,不难看出,从民主范围和民主机制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要优于西方。

专制一词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屡见不鲜,其内涵却博大精深。河北师大王文涛教授认为9“专制”一词在古代更多地适用于人臣,并非特指君主。另外,专制特指“君主专制”或封建专制制度直到1903年才被学术界所公认。若从“专制”一词的释义来考察《辞源》的解释为“独断、独行”10,此外《汉语大词典》《辞海》等都有与之类似的意思。笔者认为这些释义实质上都是中性的表达,也就是说专制诞生后,并非就带有落后的、贬义的基因。除此以外,专制也能展现其“优越性”,即在短时间能集中力量,推动决策迅速传达,落地生根。西方民主国家的议会,各党派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时常对某些经济民生等议案采取拖延手段,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其严重的结果。

综上所述,笔者必须强调的是,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任一一历史概念都会呈现出不同的内涵。这样意味着一线老师在讲解相关概念时,不能脱离背景,用其中片段的表象来解释某一概念的全貌,不能简单地判断孰优孰劣。

  1. 中学历史教师的育人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笔者认为,这句话不仅可以指导高校的常规教学,甚至指导整个教育领域。

进入高中阶段后,学生逐渐对事物有了独立判断,事实上这些判断并非成熟客观,某些思想容易渗透到学生的思维,造成负面影响。若从社会性质角度分析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大致讲授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前两个阶段,中国的国力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地位和实力一泻千里,遂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启了近代中国的转型之路,直到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逐渐走上民族独立与复兴之路,不断缩小着与西方的差距。

从近代史的角度看晚清和世界,历史的进程对同一时期的中英两国一“抑”一“扬”,这种强烈的反差会对学生造成强烈的震撼,一方面惊叹于先进制度与落后制度下国家实力的悬殊,会加深学生对“西方民主”、“西方制度”的莫名好感,对西方的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大加赞赏。同时某些学生在学习这一段历史时,会对中国古代的某些不合理的制度或现象产生出不理解甚至厌恶的情绪,例如“等级秩序”、“愚忠”、“不接受西学的保守知识分子”、“专制独裁”,将这些现象等同于近代中国,加深了对中国的“误解”。

从现实观察,西方的“普世价值观”、“民主观念”正通过不同渠道大行其道,尤其是透过某些有号召力的公众人物,夸大宣传。在日常的中学课堂中某些教师出于对社会的反抗心理,或是以网上不切实际的历史秘闻为基础,逞卖弄学问之嫌,宣传西方制度的“美好”攻击或讽刺中国现行社会制度、领导人,这些会更轻易促使青少年学生的关注和接受。

历史教师或者说任何教师都必须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的意识,要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保证课堂的“纯洁性”。但必须注意的是,具体实施阶段不可搞“一刀切”,即全面抨击西方,不能客观公正看待中西社会制度的差异。从历史授课的方法出发,授课时必须结合“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历史学科特点,运用大量客观的材料,辩证分析,既客观分析两者的差异,也须指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和合理性。从育人角度来讲,我国教育培养的人才应以实现民族复兴和共产主义为己任,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要为学生纯净思想战线的渣滓不懈努力,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辨别事物的能力,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各种思想侵袭中有自主、独立、公正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指高中历史教科书·历史必修·第一册,朱汉国主编,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第4版。

2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第4页。

3 包括两个文科班、两个理科班。

4 指大学研究成果

5 这一时期,民主的典型是雅典城邦。

6 王绍光,《民主四讲》,三联书店,2008。

7 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吴良建,译,商务印书馆,1979。

8 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9 详见王文涛,《中国古代“专制”概念解读》,《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173-174页。

10 《辞源》,上海商务印书馆1983年修订本,879页。

11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6-12/09/nbs.D110000gmrb_01.html

作者姓名:明永威,东北师大世界史硕士,中学二级教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