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7
/ 5


浅评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

谢晓甜

成都七中实验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 611100


摘要:刘绍宽(1867-1942),字次饶,号厚庄。平阳白沙(今属苍南县)人。其父刘庆祥,字玉溪,县学廪生,光绪十八年(1892)去世。其母薛氏,在刘绍宽出生第二年去世,伯母杨氏把他抚养长大。刘绍宽早年接受传统教育,中年赴日考察接触新学,晚年潜心修志著书。于1942年逝世,享年76岁。纵观刘绍宽一生,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早年只为那士人之理想,但奈何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次拔贡最终落第;中年一改往日旧知识分子之思想,积极办学造福一方;晚年又处于国破家亡的侵略战争之下,潜心修志,整理乡邦文献。因此刘绍宽不仅是一名学者,更是一名教育家,对近代温州地方的教育和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将从刘绍宽生平入手,分析其教育理念,阐述其教育实践,以求达到对他的客观评价。

关键词 刘绍宽:生平:教育理念;教育实践


研究综述

1、研究现状和资料:目前对刘绍宽先生系统研究的专著是空白的,仅存在一些零零散散的单方面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分成两个方面。在21世纪前,即刘绍宽先生诞辰130周年出版过一本《刘绍宽纪念文集》,这本文集上篇以收集社会各界人士对刘先生的怀念文章为主,同时也收集了部分论文,这其中主要有马允伦的“一代宗师刘绍宽”;陈镇波的“刘绍宽与温州教育”;周干的刘绍宽与民国《平阳县志》;俞雄的刘绍宽与《东瀛观学记》;汪远涵的“刘次老三代在温中”等。下篇收集的是刘绍宽的一些文章和书本的选辑的序,可供做研究使用。随着《刘绍宽日记》的整理,进入21世纪后,研究刘绍宽的文章总共有10余篇,同时文章更加学术论文化。但这些论文往往不是写刘绍宽本人,而是借刘绍宽这个人揭示近代的某种现象或证明某种观点。这其中发表的论文主要有:徐佳贵的“地方士人与晚清地方的下层启蒙”-以浙江省温州府为例和始终进退:再论近代地方士人和国的关系变迁-以刘绍宽《厚庄日记》为个案;李世众的晚清趋新刘绍宽的文化资本、关系网络和社会权利;孙邦金的动物福利与建设慈善社会-从刘绍宽论昔人禁止国际禽羽贸易谈起;另有周国东的刘绍宽的图书思想和实践;俞雄的清末民国温州乡邦文献的整理与研究等等。总体而言,前期对刘绍宽的论述主要集中于刘绍宽本人,主要事迹都有阐述;后期研究多从解读刘绍宽来研究他事。因此笔者认为对刘绍宽的研究,不管是对他本人的深入剖析还是从刘绍宽的身上引发其他思考都应进一步加强。目前存在的原始文献资料主要有《刘绍宽日记》、《厚庄文砂》、《厚庄文集》、《平阳县志》、《东瀛观日记》、《苍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纪念文集.下篇》等。

2、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将从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出发以及阐述其教育实践活动,最终给予人物评价。在第一部分简要的介绍刘绍宽的生平;第二部分主要阐述其教育理念;第三部分是概述其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以温州府中学堂为例。第四部分是对刘绍宽在近代温州教育上所作贡献的评价。方法主要是:史料收集法;分析与综合法;文献研究法。


一、刘绍宽生平

早年接受传统教育的刘绍宽。刘绍宽于1867年出生于平阳白沙里(今苍南县刘南村)的一个传统书香家庭。其父刘庆祥,“县学廪生,能为诗歌骈文,尤工篆刻,著有《铁耕小筑印集》”。1其母薛氏,在他出生的第二年就过世了,幼年的他由伯母抚养长大。而伯母杨氏一家更是书香门第,对教育非常重视,刘绍宽也因此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一点可以从他早年读书经历看出。刘绍宽六岁时,师从杨琴舟先生学习句读;八岁时又从学于杨佩箴;十一岁又改从杨佩琛;十二岁时,杨氏诸舅分家,但刘绍宽的教育并未落下,他开始走读于外家。十三岁时,刘绍宽从师博通经史,精八股文的项雨农先生学习,直到十七岁那年刘绍宽考取县童生第一名。同年秋期,刘绍宽还考取了县学附生。曾几何时,刘绍宽娶妻陈氏,正式结婚。之后继续求学,又拜几位名师如吴承志,周恩湛等人学习到二十岁,这期间刘绍宽在学业持续进步,获得考据,地理等学问。

二十之后,刘绍宽不仅继续精进自己的学业、考取功名,还开始授徒教学,开始在自己早期的教育生涯中摸索。光绪十二年(1886),刘绍宽时年二十岁,在学问方面已经可以做他人的老师,他招收学生两人,分别是王理孚和杨慕铸。他二十二岁时,又拜师金晦学习《仪礼》、《颜氏学记》等。金晦是温州地区首开风气之人,他大倡新学,曾劝刘绍宽“此后时文可勿作,不若专肆力于有益之学”,2 刘绍宽新思想便是启蒙于他。光绪十六年(1890),刘绍宽开始订阅申报,成为温郡订该报第一人,他通过该报不断了解新世界,新思想,但也存在认识不清和过于激进的方面。他在日记中曾写道:“《申报》说海市有城之东炮台一座,大炮林立,有兵守之等路。昔人谓海市乃千百年前之海岛,居民没入海中,馀气上腾,结成是状。然则千百年前安有炮台规制,其说固不确矣。或谓蜃气所成,何以能象成炮台、大炮等物?”。

3后金晦劝刘绍宽读三通,他更进一步的了解新学和旧学的不同之后,刘绍宽竞说:“余谓自今设再鼎革,非惟制义必废,即儒术亦将废”,4可见他旧思想的蜕变和新思想的迅速萌发。三十岁之前的几年间,刘绍宽主要在家乡授徒和精进学业,时刻准备考取功名。待到光绪二十二年(1896),学使徐致祥按试温郡,刘绍宽的经古,正场均第一,名列拔贡榜;次年参加拔贡会考,同样列丁酉科拔贡;再次年,赴京应拔贡朝考,由于“题目落字”,没有高中。但此次进京目睹康梁上书,要求变法,对其新思想有更深次的启发,也扩大了他的眼界。

落第之后,刘绍宽回到家乡,走上专办教育之路。刘绍宽落第之后回乡专注办学,他的学生钱复康等人相继考中秀才,因而温州许多学生慕名而来,他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刘绍宽任凤山书院的山长。在任凤山书院山长期间,将书院之书分门别类的录入,最后整理成《督录》一书。次年又担任龙湖书院的山长,但不久书院改成学堂,刘绍宽任学堂的中文教习。在龙湖书院担任教习的同时,刘绍宽和鲍竹君等人共同创办了刘店白沙小学,先后聘请多名教员前去上课;同时自己也身体力行,时常去讲课。光绪二十九年(1903)刘绍宽入震旦学院学习,师从马相伯,这次学习时间虽然短暂,却引起刘绍宽治学的转移,如他在日记中记载的一样:“闱后入震旦学院,虽仅十馀日,学问全无所得,而颇知外间学校之规模。自是以后悲悯之念日深,国、身之系日切,较之十年前,则大异矣!然从前所为义理、训诂之学,从此遂疎。盖余平生之学问,自六岁入学,至廿二岁而一转变,至三十五六岁而又一转变也。此后虚望增而实行隳矣”。5 刘绍宽身感传统之学的无力,因此于次年的八月自筹资金从温州出发赴日考察。此行考察来回历时七十余天,主要是了解日本各中小大学的教育情况。刘绍宽回来后著有《东瀛观学记》一书,经学大师孙怡让为之写序并赞许道:“让读其书,钦叹玩绎,愧未能逮,辄揭其闳旨以告吾党,亟相与从事普通之教育,而毋徒为高论吾国学务,其庶觊乎?”。6刘绍宽归来之后一心扑在教育上,先是担任温郡学务处编检,先后编写了白沙小学的《智育国文教科书》、《学务处简章》、《初级历史课本》、《新编国文教科书》等;后从光绪三十二年(1906)起至中华民国元年(1912)担任温州府中学堂监督,六年间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办学成就突出,在其教育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刘绍宽卸任监督后,先后担任平阳教育会长、永嘉第一科科长、乐清第三科科长等职,但其身感“大抵游幕依人,所与游者,多沾不良习气,自治日疎,悔尤交积。虽在永两次,在乐一次,宾东两得,事无掣肘,而人格堕落,较之在学校,时有良友相与辅善者,相去绝远也”,7 因此辞职回乡。刘绍宽教育之心尚存,于民国六年(1917)担任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但由于学校教员腐败和学生罢课问题于次年再度辞职。

晚年潜心修志著书的刘绍宽。辞职之后,刘绍宽也时常关心教育,但大不如前,他的精力主要放在修志著文上。二十年余年间有《平阳县志》、《厚庄文抄》系列、《敬乡楼丛刊》等书籍。民国三十一年(1942),因儿子去世痛心疾首,再者病情加重,最终病逝于家,享年七十六岁。

二、教育理念

刘绍宽早年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并以传统教育之法授徒教学,中年时大受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且加以实践。在这样的中西教育观念背景的影响下使得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呈现出多元化。笔者在这儿主要介绍刘绍宽的四个教育理念:一为女性教育、二为德才兼备、三为教师自身知识品德修养、四是儿童教育。

1、女性教育

中国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导致女性长期处于不公正的地位,教育也是无出其外。刘绍宽早年在金晦的影响下,受到新思想的萌发,并对一些传统思想提出质疑,他对其女性教育理念最早可见1896年前后。1895年甲午中午战争失败的消息传来,康有为等举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组织强学会办《强学报》等。次年七月又办《时务报》,刘绍宽关于女性教育的思想便是从这份报纸中产生。刘绍宽日记记载:“廿九日癸亥,晴,晚雷雨,夜甚凉。报论中国宜建女塾,极是”,8可以看出他是支持女性读书和兴办女子学校的。此外,刘绍宽在东游日本之后,更是进一步认识到女性教育的重要性。他在日本考察女子学校时就深有体会:“妇女无识,则一切教育皆失根源”。9 刘绍宽在认识到女性教育如此重要后,归国之后便积极筹办女子学校。1906年二月,“初五日壬寅,晴。拟于学中设一女塾,请曹叔藩教授国文,杨研农教授算学。桂馨兄来,言学堂捐可于清明举行,园租当先整四、五两坛,以有数易稽,且地众未收故也……十六日癸丑,晴,午后雨。晚,林国宝来,询知家中女塾已开办,女学生四人”,10 刘绍宽和友人积极开办女塾,第一年招收4名女生。创办女塾后,刘绍宽更是尽心负责。他提前拜请教师教学,开办以后自己还身体力行,经常上课教学,如日记中记载:“初九日丙子,晴。阅家中女塾功课,午后至刘店,晚回”。

11刘绍宽不仅有新兴的女性教育理念,还把它运用到实践中,这是相当可贵的。

2、儿童教育。

“余此后从事教育,皆基于此行。温州学务之创始,皆发源于神田锦辉馆饯别之一席话。盖此行亦一生事业之转捩关也”,12 这是刘绍宽对自己赴日本考察之后的总结。而正是这一次的考察,他对儿童的教育理念也产生了新看法。1904年十月初四日记记写道:“凡课本编纂之法,须按儿童之年龄与其心理,并审教授之时间以为编制,非老于教授,深于专门学者不能从事。日课本教授与参考书分而为二,而课本又分教师用、儿童用为二。教师所用者详,儿童所用者约,说详则易解,词约则易记也”。13他认为课程教材的编写首先就要按照儿童的心理来,要和儿童的心理发展相适应,这样才适应儿童的需要,才能更好的教学。此外,刘绍宽在担任温州学务处编检时也是再次强调这一观点:“廿二日壬戌,阴。顷编定智育国文教科书百课,刺取明冯氏《智囊补》为之……此下是例言:一 是书前后编次,颇依心理教育之法,由浅入深,由简入繁。且于各课先后略有绳联丝贯之迹。俾儿童温故知新,意绪一线,以免杂施不孙之弊;一 是编采辑,择其事有兴趣,而文长篇有气势,短篇有法度,质而不俚,华而不缛,按切儿童心理,而有裨德慧术智者,取之,此外割爱者固尚多也;一 史传纪载,往往有一事彼此互殊者,因附见他文于后,俾学者阅之,以察究叙次之各异,非考其事迹异同已也;一 篇中编次,不依历朝先后,儿童易致懵然,故卷首先列一表,详著列朝次第,而系书中人名于下,俾儿童开卷了然,亦读书之一助也”。14刘绍宽针对儿童心理的特点对教材进行编修,使的教材更符合儿童的学习,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不得不说是一大进步。

3、德才兼备。

教育是兴国之本,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事情。刘绍宽身处列强侵略,国家落后的时代中,每每不痛心疾首。他认识到只有教育才能兴国,才能救国。所以他在《题孙仲容师学务议稿后》一诗中开宗明义的讲到办教育就是为了救国救民,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刘绍宽也有自己的想法。他曾在《壬子中校训毕业诸生文》中讲到:“而今所殷殷为诸生诏者,尤亟在于道德之扶持。盖用世不可无才,尤不可无德,有德且才,譬之参、术、苓、桂为药剂珍品。若才而无德,则乌、附、石、砒虽有一时取胜之用,而其害不可胜言者”。15这一铿锵有力的发言或者是寄语鲜明地表明刘绍宽对于培养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而另外一个更鲜明的例子是其学生王理孚。王理孚从十一岁开始拜刘绍宽为师,是他第一任弟子。王理孚五十年不换老师即一辈子只有刘绍宽一个老师。在刘绍宽的教育下,王理孚也成为温州学务处编检和温中的老师,更难能可贵的是其品德修养。晚年刘绍宽病重卧床,又遭丧子之痛,王理孚成其主要照料人。王理孚在《覆刘祝群先生书》写道:“厚师病重,自客腊即见加重,理孚避乱在永,未能常侍左右,寄药调养,因于本月旧历二月回平料理一切,最后亲视汤药十余日”。16刘绍宽教育学生要求德才兼备,他培养的学生诸如王理孚等人,也确实有德有才的。

4、教师自身知识品德修养。

刘绍宽除以上几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外,还有一个教育观念就是对于教师的德才要求。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有才即有知识;同时教室自我的品德修养也是关键。刘绍宽读《教授学》时曾写下心得:“教师当有道义的品性。重秩序,有威严,知亲爱,能忍耐。当察知儿童之偏性。不可怠自己之补修。教授时刻之准备。教授时刻必当遵守。教授与教育之别。陶冶品性,是教育的教授,分为直接、间接二端”。17他认为教师必须具备道义品德而且了解学生,那样才能教好学生。这样的教育思想也可以从刘绍宽在温州府中学堂的改革中看出来(见下文)。刘绍宽对教师才德的要求极其利于学生的成长,这也可以从日后温中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得知。

刘绍宽除了这几个主要的教育理念外,还有诸如注重思想教育、提倡劳逸结合、注重师生团结、倡导因材施教等等。其教育理念既有传统教育思想之精华,又有现代教育之理念,应当来说是比较难能可贵的。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虽然刘绍宽萌发了许多教育的新思想,但其早年授徒还是按照传统之教育方法育人以及对这些教育理念认识不深,也未形成系统的教育观。






三、教育实践

刘绍宽教育实践活动颇多,包括任书院的山长、回国后创办女塾、创办白沙小学和协助孙怡让创办温州师范学堂等。但他最为成功或者对温州教育有最大贡献的是管理温州府中学堂。刘绍宽赴日考察回来以后,思想有了极大的变化,这为他实施温州中学的改革,发展温州教育奠定了扎实的思想理论基础。我们可以从他的改革中看出: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是相互促进和互相支撑的,接下来笔者将从刘绍宽在温州中学教育实践出发,全面认识刘绍宽和了解他的教育活动,以求达到对刘绍宽的客观评价。

温郡中学堂监督创办于1902年7月。温处道童兆容和知府王琛提议将于拿来的中山书院改办温州府学堂,集府县著名士绅会议,大家推举孙怡让为府学堂总理。孙怡让后因学务繁忙推辞。最后由陈祖绶担任监督一职。后因陈祖绶办学数年没有什么成就,而且腐败严重,不久就被撤换,不久刘绍宽被推荐为温州府学堂的监督,就职时间是1906年5月。

“堂中学生腐败之名,为五县最。昨未到堂,先揭堂中紧要规条八则,并牌收潘云路等七名,不料昨夜竟有学生扯碎规则、捣毁牌示之事,该堂生之恶劣,可谓极矣”。18这是刘绍宽刚上任监督时温中的校风记载,由此可见温州府学堂校风较差,因而刘绍宽任监督第一件事就是整顿校风。面对如此恶劣之校风,刘绍宽认为必须将这些捣乱的学分予以开除处理,甚至以自己监督的职位做担保,如果不予开除,自己将辞去监督一职。不久,“府尊召集诸生,在堂宣布:李生四名必革,潘生六名必复,诸生愿者留,不愿者去”。19这是刘绍宽任监督之后整顿校风的第一次胜利。经过第一次整顿之后,陆续颁布了各项规定,而且有严明的赏罚制度,自此学堂的校风大为好转。在整顿校风之后,刘绍宽又开始整理班级,提高教学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刘绍宽看到了学校学生参差不齐的现状,如:学堂学生大多是二十以上的人,不仅中学的底子薄,而且西方之学又刚刚入门。针对这些情况,刘绍宽决定采取分班级和年纪进行教育。他在日记中记载道:“拟于堂中中文稍善,年已长成者,补习英、算。年长成而中文虽低,而英、算尚佳者,专修国文、英、算。其年少而中文、英、算均可学者,为中学正班。如中文、英、算均低,无可学者,听去,不必留堂可也”。20此外刘绍宽对这些学生的不足还积极的采取了其他补救方法,如成绩比较差的,晚上留下来补习功课等。除了对学生提出要求外,刘绍宽对老师页提出了许多要求。他认为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且好的品德;另外上课时候不能只顾自己讲课,全然不顾台下的学生而且讲课时候老师的站姿和坐姿也要端正,给学生树立良好之形象。另外他四处聘请名师以求提高教学质量,诸如国文教师马叙伦等,截止1911年底共有教员47人,这在他的日记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在这样多种措施合力并举之下,温中办学成绩越来越好,不仅年年有班级毕业,而且年级整齐,在浙江办学中已较有特色。除了提高办学的成绩之外,刘绍宽还颇为重视学校的基础条件和学生的生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在其日记之中多处可见:如修缮梁柱,扩建校舍;对于学生的生活情况的关心主要集中在刘绍宽在担任监督之后积极改善食堂卫生和大力筹措经费这两项事务上。

刘绍宽除管理学校日常事务外,他还有诸多兼职。如白沙小学的教学和经费管理、数门学科的教学如国文,经学等、另外还要亲自负责出卷,改卷等。因此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兹定出门条件如左:一、学务公要,一、师范功课,一、紧要应酬,一、官绅以事邀请,非此四者不出”。21可见刘绍宽确实是全心全意的把自己投入了教育之中,他确实是温中教育快速发展的关键人物。但好景不长,1911年时局大变,辛亥革命爆发,温中学堂办学经费不能照常发放,刘绍宽为经费奔走筹集,甚至将自己的补贴和工资拿出来,但无奈只能维持一届学生毕业。另外学生人群中有力倡学校也应该革命,因此刘绍宽坚持请辞,结束了第一次的温中任职。待到1917年11月,刘绍宽再次委任温中(此时更名为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校长。在一年的时间内,他不仅担任多个班级的教学,还要时常巡视课堂,工作可谓是勤勤恳恳。但由于次年的腐败问题和教风问题使他深感无力,他在日记中写道:“按,是年风潮固由崔、郑之不和,而崔之腐败不早去,实为余寡断之失,然郑亦非可深任者……余前次在中学,酒食酬应事甚少,此次来校,职教员无不以此为事,外间酬应亦无虚日,亦可见世风之变矣”,22再加上学生的罢课风潮使他觉得办学不力,因此再度请辞。至此,刘绍宽结束了他自己在教育上最辉煌的时期。以后刘绍宽主要集中精力潜心修志著书,教育上虽然还在发挥余热,但不可与昔日相比。


四、总体评价

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甚至有一部分仍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他最重要的四个教育理念是倡导女性教育和儿童教育,重视德才兼备和教师的才德,这些教育观念无一不开当时教育之风气;其次他在温州的教育实践,尤其是在温中的实践,为温州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因此我们可以说,刘绍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促进了温州教育的发展,也丰富了近代的教育思想。

纵观刘绍宽一生,他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早年饱读诗书,只为那士人之理想,但奈何处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多次拔贡最终落第;中年赴日东游,一改往日旧知识分子之思想,积极办学造福一方;晚年又处于国破家亡的侵略战争之下,潜心修志著书。因此刘绍宽不仅在教育上是一代名师和著名的教育家,在文学文献上也是一名大学者,值得我们怀念和尊敬。

1 苍南县文史编委会:《苍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年谱》,2001.第372页。

2 苍南县文史编委会:《苍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年谱》,2001.第377页。

3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46页。

4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45页。

5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178页。

6 林勇:《刘绍宽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第213页。

7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307页。

8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73页。

9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192页。

10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12页。

11 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14页。

12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00页。

13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198页。

14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01页

15林勇:《刘绍宽纪念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第243页。

16苍南县文史编委会:《苍南文史资料第十六辑.刘绍宽年谱》,第392页。

17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165页。

18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17页。

19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17页。

20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19页。

21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260页。

22温州市图书馆:《刘绍宽日记》,中华书局,2018.02,第3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