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现美育学科价值的探索——小学低段包容性课堂的创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8
/ 3

关于实现美育学科价值的探索——小学低段包容性课堂的创设

马莹

武汉市光谷第五小学

美术学科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启生命潜能,点燃儿童内心深处用形象表现生活感受的欲望;充分发展儿童对空间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依靠感官激发情智,培养欣赏美、表现美的习惯和能力;传承文化艺术,提高审美素养和精神境界;因材施教,尊重个性表现,推进思维能力不断发展。”[1]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实现美育学科价值的意义在于:可以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帮助儿童实现人格完善,丰富其生命。美育学科价值的实现,标志着审美核心素养的形成,在这过程中美术学科教育对其形成有重要影响。而美术学科教育活动,应重在创设包容性课堂。


  1. 秉持“两性”包容的评价态度

“两性”包容是指对不同性别和不同个性的儿童所呈现的不同风格作品而采取的包容性态度。在造型表现类课上,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否和学生作品的呈现效果密不可分。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引导者和评价者,课堂上对儿童秉持包容态度,对儿童创作个性的培养和塑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笔者据相关文献及自己从教以来搜集的儿童独立作品和案例,分别从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儿童的作品试加以分析和阐述。

1.不同性别的作品呈现

男孩的作品倾向于思想性和逻辑性表达,女孩的作品则倾向于精细化美感呈现。阿普罗伯赫认为,男性在判断和认识问题方面比女性进一步,男性的思维在判断问题时有较高的逻辑性,能客观理解事物的本质;女性思维具有比喻性和故事性,判断问题时带有主观色彩,即易受外界暗示和自己情感的影响。


613857aac93e8_html_37cd53573e001447.gif








以人美版一年级美术教材中《船》和《画汽车》为例,这两课均以交通工具为主题,要求学生通过回忆生活中的船(汽车)形象,创作出造型新颖、外形特征突出的船(汽车)。这两课在课程的编排重难点的设定上也有相似之处:运用形状组合的方法,结合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用途,大胆进行想象并表现新颖而美观的船(汽车)。儿童对于该类型的题材并不陌生,和情节性的创作相比而言,他们更乐于创作以具体形象为题材的作品。图1和图2为随机抽取的同一班级学生的作品,可以较为明显地看出男孩的作品更倾向于逻辑性表达和物体结构的表现,反映出在创作的时候他们思考更多的是物体的用途,是阿普罗伯赫强调的“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从女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她们在创作的时候思考的是看上去造型是否美观、颜色是否搭配得好看,是阿普罗伯赫强调的“主观情绪表达”。笔者认为男女在思维领域上的差别正解释了男女绘画过程中有不同倾向的原因。教育者树立平等客观的评价态度,了解并利用这些差异,可以帮助儿童发挥自身优势。

2.不同个性的作品呈现

(案例一)

华恩同学的成长经历和普通儿童的成长经历不同,他的母亲告诉我孩子没有上过幼儿园,完全是在农村乡下原生态生长,每天赤足在田野里奔跑与花草相伴的日子贯穿了孩子整个幼年的生活。因为缺乏学前教育,孩子的在课堂上纪律性和自觉性显得稍弱,老师和他在沟通、互动上都存在一定难度,华恩总喜爱自己埋头“创作”,不喜欢与其他同学交流。起初孩子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不能完全理解,以至于不能按照老师提出的创作要求来呈现作品,比如在上《美丽的建筑》这一课时,作业要求是:大胆展开想象,应用画、撕、剪、贴的方法,以各种形状和装饰,表现漂亮的建筑作品。华恩提交的拼贴作品是厚厚的一沓彩色折纸揉搓的,看不出任何造型轮廓的作品,孩子需要用语言来“介绍”才能让旁人明白这件作品是要表达什么。

和家长沟通以后,我了解到孩子其实非常热爱绘画,尤其喜爱画植物,是因为别样的生活经历才让他的创作显得天马行空。在我的鼓励下,孩子勇敢地用画笔表达出了自己对田园的热爱,他笔下的植物、动物、人物更像是一幅幅绘本插图,纷繁又有生命力,把我带入到了至善至美的境地,就是从这些画中,我才有幸得以窥探到他内心的秘境。

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华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审美个性和绘画风格,在往后的课程中,我“特许”他按照自己的喜好创作,至于课程重点难点,我点到即止,不作硬性规定。


613857aac93e8_html_e5fe7f1e7fca5c7f.gif
613857aac93e8_html_9a07d6daca1e475c.gif

图3 华恩同学作品《长呀长》《春天的色彩》《圆的世界》




(案例二)

子淳是个非常聪明活泼的孩子,而太过于活跃的他也常表现出不受控制的状态:随意说话、唱歌、发出声响。这样的课堂行为让不少科任老师头疼,他也成为了老师和同学眼中的“问题”学生。但经过观察,我发现他在美术创作中会非常投入,他的投入表现出来的不是埋头安静创作,而是肌体非常放松,以至于开始唱歌、自言自语,或者创作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站起来。

为了不打断专注于创作的他,在没有太影响其他孩子的情况下,我并没有多加干预,只是小声提醒和肢体动作暗示。磨合了近半学期,子淳对于我的美术课表现出了期待,令我欣喜的是在展示点评的环节中,子淳的作品总能够被其他同学认可,为此他颇为自信,我也以此作为德育契机,对他的课堂纪律行为进行教育,效果良好。子淳犹如宇宙中一颗发光的小行星,在属于自己的轨道上运转,生生不息。

3.基于“两性包容”的开放式任务要求

在新授结束后我们通常会进入到任务布置环节。具体的任务要求既是本课学习目标的体现,同时也是重难点的梳理,而开放式的要求能够让学生的创作思路更广,从而培养学生的个性表现能力。以《画汽车》为例,教材中艺术实践的要求是:发挥你的想象力,画一辆用各种形状组合而成的汽车。教参中则指出本课的知识与技能是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外形新颖、本领高超的汽车。因此只将“运用各种造型组合”这一要点作为任务要求还不能达到本课的目标,除了对形的认识和运用,还需要加入美学和设计思维,让车外观独特且内在有用。

学生因存在性别、个性、表现能力差异,将“好看又有用”作为统一要求往往会让他们一味追求新奇,摒弃了自己擅长的风格,他们又因生活阅历不足而无从下手,因为在授课环节和教材学生作品的展示中,已经将汽车节能、高速、清洁等功能展示了很多,让儿童在剩下不到30分钟之内构想出还有什么样的车可以解决交通堵塞、污染、安全、噪音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颇有难度。因此不妨将作业要求转变为开放式的任务,比如你可以创作一辆非常有用的车,或者是创作出一辆非常美观的车,它与你见过的车有不同且有优势即可,创作完成后在点评环节鼓励学生自我介绍自己创作的车的优点所在。学生在开放式的要求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毫无顾忌创作,无论何种性格、能力的学生都能绘制出自己心中最好的那辆车。此类的开放式任务要求笔者在设计应用领域加以试用,期末测评考题中也有所体现,均有良好的效果。



  1. 建构包容性课堂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好的课堂氛围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场域空间。[2] 给予学生安全、平等、自由、鼓励创新的包容性课堂环境,有利于帮助儿童获取愉悦情感体验和情绪记忆,有助于维持长期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养成豁达、平和的性情,完善其人格。在包容性课堂环境的构建中,需要教师注重儿童多重感官交互体验和良好情绪的维持。

在多重感官交互体验上笔者做了如下尝试:

视觉方面,营造课程期待氛围,具体做法包括,用一个封闭的提篮作为教师教具、范作等用品的“神秘箱子”,每节课教师从提篮中拿出精美的作品或奖励品,用“神秘箱子”打造美术课“品牌”效应;课件使用美术课专门模板,在视觉呈现效果上体现学科特性;范作的呈现尽可能展示实物,让学生可以近距离观赏。听觉方面,在导入和创作过程中播放适合的音效和背景音乐,用旋律帮助学生唤醒情绪和记忆,比如在《下雨了》这节课的创作环节,可选择打雷、雨声、鸟鸣等自然音效,在《圆的世界》这节课的导入环节可以让学生听咀嚼饼干、汽车鸣笛、篮球碰撞等音效帮助学生回忆生活中圆形事物出现的场景。嗅觉方面,可利用气味带给学生愉悦体验,如《茂密的花》《春天的色彩》《花的世界》等可以运用香氛等营造氛围。味觉方面,尽可能提供学生体验条件,如《花点心》《好吃的水果》《家乡的美食》等,让学生充分运用味觉去感受,产生的效果与单一的视觉呈现大有不同。触觉方面在欣赏课中运用的较多,如《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我们身边的痕迹》等,学生通过触摸物体表面的肌理以体验痕迹美感;在新生入学第二课《看谁涂得更好看》中,让学生通过触摸砂纸上油画棒笔痕感受粗糙质感,以此作为儿童质朴美学启蒙契机。

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带给儿童愉悦的精神享受,不仅能够安定儿童躁动情绪,还能够激发儿童创作灵感。如果课堂让儿童感觉拘束、压抑,或者是情感需求不能被满足,长此以往学生对美术课的期待会慢慢削减,对于用形象表达生活的欲望也不复存在,这无疑和我们追求的美术学科价值背道而驰。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对儿童良好的情绪做好维持工作。具体做法包括:在学生完成作品后作品均可展示在黑板上,每次常规课的展示环节都是一次微型画展,学生可以自主欣赏到所有同学的作品,自己的作品也有机会进行展示;完成作品以后可以领取一张A5规格的白纸进行无主题自由创作,也可以领取绘画相关书籍,回到座位阅读;教师巡视辅导时观看所有学生作品,适时单独辅导、小组辅导;倾听学生对自己作品的介绍和讲解,注重画面修改和具体点评;教师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获取创作素材或其他资源。



  1. 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自信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3]每个学生因为生长环境、性格的不同,审美角度和个性也存在差异,如何培育学科核心素养,让每个学生在美术活动中都能得到相适应的发展,则需要在美术活动中帮助学生建立审美自信。为此笔者认为需要落实以下两点:一是需要落实美术课堂评价的环节。课堂尽可能展示所有学生作品,给学生平等参与评价的机会,让学生自由评价,可以对你喜欢的作品表达欣赏态度,也可以对你不太喜欢的作品提出修改意见。二是多主体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利用班级电子相册留存学生作品,鼓励学生在评论区自评、互评;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关注学校美术教育;记录学生创作过程和创作思路、草稿、创作素材搜集过程等。以多维度、多级性的评价标准来促成学生审美个性的形成,提升审美自信力。


  1. 结语

小学低段的美术课堂充满活力与乐趣,或许在新课开始接手时会有些无所适从,但低段儿童对于美术课的热情度是其他年段无法比拟的,作为教育者需要多一些耐心去观察儿童并给予尽可能多的关爱和回应,以包容的思维建构包容性的美术课堂,去开启儿童生命的潜能,让他们在美术课堂中学会关爱、尊重,学会用美的眼光看待我们生活的世界,永葆童真。



  1. 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引导[M].长江出版传媒,2016.

  2. 冷莹.基于儿童兴趣的中小学美术拓展性课程建设[J].中国美术教育学刊,2021年6月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13857aac93e8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