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与对策——以北京市基层乡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3
/ 2

基层社会治理困境与对策——以北京市基层乡镇为例

徐晗璐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市西城区 100037


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是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但是从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在基层社会治理主体、管理机制以及资源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境,影响基层社会治理效果。因此需要结合基层社会治理问题探究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以北京市基层乡镇为例对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与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管理对策


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是建设平安中国与和谐社会的关键,影响国家和人民的幸福,对国家法治制度的推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家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关注北京市基层乡镇不断优化管理方式,形成“街乡吹哨,部门报道”的联动管理机制,完善乡镇善治体系,加大管理力度,为乡镇地区构建完善的服务网络和管理机制,促进基层的稳定发展。

  1. 基层社会治理的困境分析

  1. 多元主体参与意识不足,缺乏管理共识

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开展中由于缺乏共同治理的共识,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落实受到影响。同时在政府工作开展中由于参与主体的参与意识不足,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弱等原导致多元主体间的沟通和交流不科学,影响社会治理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会导致其他主体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对政府的信任度降低,使社会基层治理理念在实践中的落实受到限制。

(二)管理真空明显,整合难度大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一直采用户籍管理和单位管理的方式,在该种管理模式下几乎所有的基层群众都被纳入到管理制度中,同时从政府方面获得资源,政府的控制能力比较大。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元化领导格局始终为核心,但是在基层的管理中出现多元化管理模式,特别是事业单位和国企改制后,单位人逐渐向社会人转化,群众的居住地也不再固定,管理体制也需要进行改革[1]。但是当前新型管理模式来看仍然在探索阶段,不够完善。

(三)社会管理手段单一,管理方法有待创新

随着市场化机制的改革,社会的利益格局发生巨大的转变,社会活力提升,导致外部环境发生深刻的变革。因此政府在管理中需要加强对基层管理方法的创新,但是从社会基层管理情况来看,管理手段仍然比较单一。同时政府社会管理方式滞后,很多需要通过正常法律规程解决的问题,管理人员缺乏法制管理意识,导致很多违法乱纪问题无法得到控制,引起群众不满。同时部分以情动人的管理互动,需要通过道德手段进行规范教育内容,却往往采用态度蛮横的方式进行管理,使民众产生不满情绪。

  1. 基层社会治理对策

为了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北京市选择部分乡镇试点进行社会治理研究和实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发展。通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当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 构建“三三”吹哨制度,促进治理工作发展

北京市在乡镇基层社会治理中制定了“街巷吹哨,部门报到”“河长吹哨、沿岸报到”“支部吹哨,党员报到”的管理机制。同时在吹哨制度中对“吹哨”的类型又进一步明确,分为攻坚哨、治理哨以及执法哨三种形式。不同哨的负责人不同,比如攻坚哨吹响后需要由乡镇书记或者镇长、乡长负责,治理哨以及执法哨则由相应的主管部门负责,一般的问题相应科室负责管理[2]。比如芳园南里西区老旧小区的居民反应,小区中没有物业公司,导致楼道中的垃圾成堆,而且存在很多的安全隐患,在问题反应到台城办事处后,立即得到响应,城管队迅速联合创卫办、消防以及综合治理部门对小区进行集中整改。通过综合整改后小区的安全隐患得到治理,楼道畅通,小区的公共区域也变得整洁,得到居民们的称赞。通过“三三”吹哨制度的落实改善传统乡镇基层社会治理制度,解决乡镇地区“看不见”和“管不着”的问题,有效缓解传统基层社会执法难的压力。

  1. 党建助推新形势,促进农民增收

加强村规民约,完善乡村善治体系建设,通过党建引领为农民增收是基层管理的重要内容。北京乡镇基层社会管理中结合乡村治理工作开展“1+2+N”法治乡村建设模式。其中1指的是党的领导,2指的是村民资助以及法律团队,N指的则是基层社会管理的细则。通过法治乡村建筑模式的推行,促进村民的自我管理和约束,使社会基层实现法治、德治和自治。在党委搭台,协会辅助以及农民收益等多元化的治理活动中,促进乡镇基层社会农产品的销售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构建党建引领的基层社会发展新格局。

  1. 构建多元化主体联合机制,拓展基层治理深度

从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形势发展情况来看,多元化治理工作已经成为基层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在基层社会管理中需要从基层出发,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明确政府各阶层和各部门的职能,打造完善的合作机制,加强专业团队治理。紧密联系群众共同构建资源共享和服务平台,形成共治共管共享的治理模式,促进基层社会的精细化发展,同时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构建科学的基层社会治理制度,明确基层社会治理责任,促进基层社会的法制化发展

[3]

  1. 强调网格化管理,提升基层干部响应速度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情况来看,网格化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网格化的管理工作模式使社会管理的重心下移,将更多的资源向基层下沉,保证基层服务的精细化和规范化,这也是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关键。在网格化管理工作开展中,可以加强对应急管理机制和队伍的建设,以2020年的新冠状肺炎疫情为例,乡镇地区应急队伍力量明显不足,很多都是组织村民临时上阵,导致工作效率低,不利于防疫工作的开展。因此需要结合乡镇、村委以及基层单位和党员等构建基层社会应急管理组织,同时加强对这些人员的培训和训练。其次,实现对基层防控网格化管理,通过网格化机制的建设有效解决信息条块化和垂直化问题,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提升信息的采集和处理能力,促进基层社会管理的数据化和信息化发展。最后,做好对基层网格化责任划分,将网格化管理纳入到基层干部考核的指标中,为基层管理干部树立正确的法治思维,提升办事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需要对传统治理工作中的不足进行分析和改善,同时结合现代管理机制和社会发展要求对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当前北京市乡镇社会基层在治理工作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获得群众的好评,但是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促进社会基层治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谢德城. 基层综治在创新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困境与对策——以X县级市为例[J]. 老区建设,2017(12):53-56.

[2] 邓军彪. 农村基层治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 人民论坛,2021(10):67-69.

[3] 徐梦萍,魏崇辉. 破解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的对策建议[J]. 创造,2020(2):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