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高礼油画创作的太行山特色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4

苏高礼油画创作的太行山特色探究

刘杰

河北师范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石家庄 050024

摘 要:苏高礼是新中国第三代的油画家,是太行山主题油画创作的开拓者。苏高礼油画的太行山特色,表现在对太行题材的挖掘,对“太行”艺术语言的探索以及对上个世纪太行山风貌的反映。苏高礼油画太行特色的成因主要包括太行山的生活经历和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研习,他的“基地式”的创作方法和“在写生中进行创作”与“根据写生再创作”创作方法的结合使用。最后,从创作观念,艺术方法上总结苏高礼油画创作的艺术影响。

关键词苏高礼;油画;太行山特色


一、苏高礼油画创作的太行山特色表现

首先,苏高礼油画创作的太行山特色表现在对太行题材的深入挖掘。主要有四类:第一类是农民形象的题材主要包括,劳动的农民形象,《厚生》《陈永贵像》;工人形象,如《石姑娘》;周围亲人的形象,如《父亲》等。第二类是太行山的农村生活场景,主要包括室内的生活场景,如《新窑》等;农民院子的场景,如《阳光进院》《河北人家》等;以及民俗场景和农村街景,如《家乡组画》《出工前》等。第三类是太行的自然风景,主要作品有《山高谷深路远》《落日山水好》等。人文景观主要是指大型的工程景观,如水库的建筑,修路场景,以及开坡造田的场景,具体作品如《梯田》《英雄渠》等。第四类是红色太行题材的创作以及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主要是指在建国前期在太行山上的红色革命事迹,如《太行山上》《左权故居》《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等。

其次,苏高礼创造了属于“太行”的艺术语言。主要表现在雄健一格的构图,“本分”的色彩和“用线条说话”三方面。雄健一格的构图是苏高礼独具个人特色的艺术风格,他的画面大气沉稳,雄健刚毅,对景色的选取能够大取大舍,层次明确,特殊的构图处理技巧更能够反映出太行山的地貌特征。“本分”的色彩是苏高礼在长期的写生中探索形成的,苏高礼研习了中国北魏时期的传统壁画,有意削弱了色彩冷暖的变化,强调对比色的使用,创造出一套具有地域气息的色彩表现方法,表现出了浓郁的乡土情。如,《黄背角村之一》《黄背角村之二》。“用线条说话”是苏高礼油画民族化探索的结果,苏高礼运用线条进行造型,强调了线条的书写性,通过线条表现艺术情感,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如,《阳光进院》《玉米图》。

最后,苏高礼的作品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太行。苏高礼在艺术创作中能够尊重现实的新变化,勇于面对时代性鲜明新事物,敢于去尝试新语言和新构图去突破经典。在上个世纪80年代,苏高礼怀揣着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能够亲自来到各个工程现场参与访问记录,记录了水库修建工程、大寨的梯田、英雄渠,以及参与这些工程的太行山人。杜键先生评论说到:“70年代苏先生在河南辉县画的《石姑娘》等人物,以及在华北地区画的许多风景,都让人回忆起那个令人心情十分复杂的年代, 这些从他的《陈永贵》《河南女娃》《厚生》《留八字胡的乡亲》中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深远的社会史料价值。”1这也是同时代画家很少关注并能把这个当成自己重要的绘画表现题材,这些不可思议的工程和勇敢的太行山人是国家大建设时期的典型,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面貌,这些作品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宝贵的艺术价值。《英雄渠》运用了别致的构图,描绘了太行山陡峭的地势,以及直立在山崖半腰挂着的红旗渠,远山衬托出山崖和红旗渠的险峻,山崖上还写有“高举红旗,绝不下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二、苏高礼油画太行特色的成因分析

第一,苏高礼是太行山的儿子,他对太行山有着深厚的感情。苏高礼说:“ 我是从太行山出走来的”。“苏高礼的童年生活在太行山东麓山西省平定县,一个叫南阳胜的美丽山村。苏高礼在这里,他目睹了青山绿水和乡村的生活,村里的民俗生活包括孩子们戏耍过家家牛耕地驴拉车、节日喜庆、婚丧嫁娶、糊灯笼转黄河、耍龙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2苏高礼始终认为,童年在南阳胜村生活是十分难得的人生体验,一辈子不管走到哪里自己生命根子都深深的扎在那里,家乡的山川树木土地永远都滋养着他的情感,这也就是他画太行山的内在原因。苏高礼在读附中期间,就多次回到老家进行写生,特别是每逢寒假暑假,现在还保留有那个时期的很多作品,即便是留学俄罗斯的时候每每返国,也要回到太行山劳动采访和不停的写生创作。十年动乱之后,迎来了他创作的高峰期,近半个世纪,他踏遍太行的角角落落,河北、河南、山西的各个村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至今,苏高礼仍然保留着返乡探亲的习惯,也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和变化。李天祥先生这样说,苏高礼到大寨那儿以后就像在自己家一样,跟人谈笑风生,他非常了解那儿的人,也爱那儿的山山水水,所以苏高礼画的山西风景不是别人没画过的,只是画不出他的认识和他的感情。苏高礼的童年既体验过太行生活的酸甜苦辣,又经历了走出农村求学的艰辛,这培养了苏高礼对太行山的深厚情感,这对他日后的人生观和艺术创作视角的选择产生的深远的影响,也促使了苏高礼艺术创作主张立足太行本土,立足于生他养他的家乡。

第二,苏高礼强调对中国传统美术的研究。首先,苏高礼在梅尔尼科夫先生的教诲下,特别重视对自己本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进行学习和研究,对中国传统壁画的做了深入的研究。李化吉先生在《太行山人的风格》中指出,“苏高礼艺术观的形成、深入还得于董希文先生,虽然没有直接聆受课堂教诲,但董先生的创作观念和写生作品中对意境追求的成就,与苏高礼的思想是相通的,所引起的触动、影响,对形成苏高礼的风格也是极为重要的。”3“苏高礼继承了董希文、吴作人那一代艺术家的探索,更多地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壁画艺术中中寻找新的艺术语生长点。苏高礼的画具有古代壁画的大气、平面化构图以及线性意味。”41963年苏高礼曾临摹了山西永乐宫壁画,1978年,临摹了敦煌壁画,之后他更是多次到山西大同、平遥、汾阳、洪洞等地考察传统艺术。其次,苏高礼强调对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这使得他的艺术表现方法上更突出太行地域文化的特点,进而传达出更准确的“太行味道”。“民间美术是指建立在民间“阴阳”和“生生”哲学观念基础上,千百年来留藏在中国民间生活中的各种美术形式。”5虽然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民间美术相对边缘,苏高礼却敏锐的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上要表现中国农村,就应该向在中国农村存在了上千年的民间美术学习,研究民间的方式方法融入到油画创作中去,这样可以使得味道更准确。同时,苏高礼还结合了对中国石窟壁画的学习,在青年时代多次临摹了敦煌北魏时期的石窟壁画,对壁画中的色彩和线条的造型有深入研究。苏高礼运用中国民间的方法,表达了自己民间的温度和自己的情感,让人观画之后有打内心来的亲切感,乔晓光说,苏先生画出了“山西的味道”,这得益于他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在表现“中国味”和“农村味”上,在艺术语言和艺术情感上应该从民间美术中有所启发,从民间美术中嗅出不一样的味道。民间美术是吉祥向上的艺术,苏高礼的作品在气息上也表达出了阳光下欣欣向上的感觉,如《新窑》《歪牛家院》《麻田早春》,这些作品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和应用,既表现出生活中喜庆感和朴素的味道,又表现出了人民对美满幸福的向往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苏高礼把学院的练就的造型基本功同民间美术的研究相结合,使得他在表现太行山题材的艺术创作中达到了如火纯情的地步,这是对民族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也推进了油画民族化的进程。

第三,苏高礼创造性的提出了“太行山基地式”的艺术创作方法。“基地式”艺术创作是指:长期驻扎在某一“基地”,并以此为题材进行长期艺术创作研究,通过深入“基地”的生活,创造出深刻而又系统的艺术创作。油画创作的现实主义表达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属于艺术家自己的艺术基地,是为了深入生活,这是一种创作方法,有了艺术基地就有自己艺术创作的立脚点,就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做更深入地挖掘,同时基于自己的成长历程和经验感受能对这个“基地”做更深入地艺术创作研究。苏高礼首次提出了“太行山基地式”的艺术创作观念,并身体力行。苏高礼把太行山做为自己一生的艺术基地,对太行山题材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挖掘,记录一个时代的太行风貌,这造就了苏高礼油画创作中浓郁的太行山特色。苏高礼说:“作为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艺术基地’,对生活浮皮潦草的认识和深入的认识是不一样的。”当下许多画家的写生是流动式的,走马观花式的,这样往往是不够深刻的,一是时间的维度不够,二是体验的深度有限,不利于自己对生活认识的理解和沉淀,这样就难以将艺术之路走得深远。“基地式”艺术创作能够使得自己的艺术能像一棵树苗一样,扎根发芽,由表及里,利于做到深入而又全面的挖掘和思考,同时“基地式”艺术创作也能使得艺术家关注的东西更加明确,能够使得作品更加系统。关于基地式的艺术创作,苏高礼还对笔者这样讲到:“你的眼光不要只盯着农村看,要看到从家乡的农村到首都北京的变化,从过去的小农经济的转型,再到集体产业化的发展,再到现在新的集体模式,你要理解这个变化的过程,记录和表现这个时代农村所具有的根本性的变化,艺术基地式创作不是一个很小的范围,不是狭隘的地域划分,而是很大的范围,眼光必须开阔,要有综合比较的空间概念,方向定了就努力的深入进去。”太行山是苏高礼的家乡也是他的创作基地,苏高礼对太行山的爱是发自内心的,苏高礼熟悉太行山的乡亲和山水树木,所以他创作的画面充满生机,作品中总会有一种真挚的情感表达。苏高礼的太行写生年表发现自1956年起,他就不间断的以各种形式展开回到“太行基地”驻扎式的写生创作,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苏高礼的创作题材上更加深入和艺术语言更加成熟,验证了“基地式”艺术创作的正确性。

第四,苏高礼还提出了“在写生中进行创作”与“根据写生再创作”结合并用的创作办法,这使得太行山题材得以深入挖掘。苏高礼在表达太行山的同一个题材中运用了艺术“创作---再创作的方式”,深入地挖掘了太行山的地域特色,并记录了太行山在时代发展中的变化。“在写生中进行艺术创作是苏高礼的早期的艺术创作方法,在写生中进行的创作是感性的,鲜活的,甚至是不可重复的,在写生中的创作需要充分的体现画家的感受,反映在画面上的图像即表现客观对象,又不完全表现客观对象,所表现的是画家眼中的对象,心中的对象。”

6然而在写生中进行创作一次性地完成对于对象的认识和表现,受客观条件的很多限制,而“根据写生再创作”能够更进一步深入的加工画面。“根据写生再创作”是在原有写生的客观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这有利于画面艺术形象的再提炼和再思考,再创作的应用有助于对前阶段的写生作品进行完善和艺术升华。“写生中的创作”与“根据写生的再创作”两者虽然同为艺术作品,但表现出来的特点和内容却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由写生创作转化到再创作的过程,也是语言再转化的过程,苏高礼在八十叙怀的展览中,运用了“再创作”的方式,把在写生中进行创作的作品进一步提炼升华了,同时也更多的融入了民间美术的元素,如剪纸、民间玩具等。在“根据写生再创作”的过程中,苏高礼把之前的作品作为素材,在创作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作,其间更多采用回忆默写的方式,进而表现出更加浓烈的艺术情感,表现方式更为直观和概括,苏高礼为了进一步发挥线条的书写性,还使用了水性的材料,运用了薄画法,大量运用了书写性的线条,流露出“逸笔草草”“直抒胸怀”的书卷气,画面的造型相对第一个阶段,更具有象征性和符号化,使得艺术形象得以再升华和再提炼。同时,在再创作的过程中,苏高礼逐步加上新时代农村的新变化,使得画面表现出新时代的特色和气息,如《花墙》把新修补的屋顶和屋顶上的局部内容都做了调整。《我住过的窑洞》运用了剪纸现成品以拼贴的方式加入画面中,在绘画的方式上更加自由,同时也深入的传达出太行地域的文化特色。

三、艺术影响与作用

苏高礼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培养起来的一代艺术家,他见证了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经历了社会的动荡和时代的变迁。苏高礼的油画记录了一个特殊时代太行山农村风土人情,一个特殊时代中太行山人艰苦奋斗的过程,他是太行山主题油画创作的开拓者,在艺术探索的过程中推进了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并形成质胜于文,朴素坚实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并在最后无私地完成了作品捐赠,苏高礼的艺术充满了艺术的生命力,是真正生长于中国大地的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苏高礼的艺术创作观念对当下画坛有深刻的启发。苏高礼的艺术创作观念是:心怀现实主义的人文关怀,坚持深入生活,扎根太行,在生活中进行艺术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讲到: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应该“接地气”,要走入生活,向生活学习。苏高礼一直在他的“太行山根据地”,关注着家乡发生的变化,在油画艺术上不停地在油画中国化的道路上进行探索。苏高礼对当下年轻画家的启发还有: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敢于奉献的人文情怀以及勇于探索的艺术精神。我们的创作要真正的走入自己所生活的时代,要善于去发掘每个时代不一样的地方,这些不一样的地方是最值得艺术家去关注和表现的,这又是最值得我们青年画家要思考的。这个时代对苏高礼取得的艺术成就是值得我们反思的,这恰恰告诉我们,画画应该像做人一样真诚朴素,我们的创作应该立足本土,文化上要追根溯源,创作者要脚踏实地真真切切的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创造艺术,要做能够反映生活深度的艺术。

苏高礼的艺术创作方法上值得当下美术界反思。苏高礼的艺术实践启示我们:“基地式”创作与“创作---再创作”的方法相结合,可以使艺术创作以课题式的进行深入研究。苏高礼提倡艺术家应该建立自己艺术基地,在自己的艺术基地中以课题式深入挖掘,使创作逐步走向成熟。同时,苏高礼提出的艺术创作方法,有助于对艺术作品进行提炼和升华,在写生中进行创作突出艺术感受力的表达,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更主动根据主观意识和创作主题的完善画面,更深入更准确的体现自己的艺术思想。苏高礼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家乡进行创作的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这也正是一个艺术家应该正确的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之后做的选择。创作者需要认清自己,明确自己所要表现的主旨,做艺术创作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让艺术走进人民的生活中去,表现人民的生活的冷暖。














参考文献:

[1]范迪安.写生作品的时代风貌——苏高礼的油画艺术[J]. 中国美术馆,2007(08).

[2]殷双喜,太行之子——苏高礼的油画艺术[J].美术,2007(08).

[3] 杜键,欣赏苏高礼的写生作品[J].美术,2000(09).

[4]苏高礼,马保中,正确认识和处理研修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美术研究,1998(03).

[5]韩立伟, 我爱家乡美[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6]戴士和,本色农民——读苏高礼先生的农民肖像[J]. 美术研究,2006(03) .

[7]李化吉,太行山人的风格读苏高礼先生写生[J]. 中国拍卖,2018(07) .

[8] 赵友萍,阅读苏高礼[J].中国拍卖,2015(07) .

[9] 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02).

刘杰,1987.12.01,男,汉,河北邢台,硕士研究生,讲师,油画创作,河北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9年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太行山题材美术创作研究”(SQ191156)

1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2019年青年基金项目“河北省太行山题材美术创作研究”(SQ191156)

作者简介:刘杰,男,硕士,河北沙河人,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


1 杜键,欣赏苏高礼的写生作品[J].美术,2000(09).


2 韩立伟, 我爱家乡美[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

3 李化吉,太行山人的风格读苏高礼先生写生[J]. 中国拍卖,2018(07):81 .

4 殷双喜,太行之子——苏高礼的油画艺术[J].美术,2007(08):56.

5 乔晓光,中国民间美术[M].湖南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02).

6范迪安.写生作品的时代风貌——苏高礼的油画艺术[J]. 中国美术馆,2007(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