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诵读,奏响美妙交响乐——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之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5
/ 2

多样诵读,奏响美妙交响乐——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之实践研究

梅萍萍

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鳌江镇第十二小学 浙江 平阳 325401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的习惯。其中,读是说和写的前提,也是培养说和写的有效手段。本文从诵读方式出发,分“赏析式诵读”、“想象式诵读”、“表演式诵读”、“比赛式诵读”四个方面论述了诵读对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重大作用。帮助孩子切实提升语文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的基本的责任,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更是每个语文教师向“美”之心的散发。

【关键词】诵读;教学;方式;语文素养

“三分文章七分读。”读是培养说和写的有效手段,因为有了读,才会有对信息的接受和积累,才能在写的时候对已经积累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如果大脑中没有对信息的丰富的储备,那加工和处理信息就无从谈起。平时学习中积累的东西越多,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才能信手拈来,呼之欲出。朱自清先生曾说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指出,要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写作能力,就得重视诵读教学。文章需要反复读,有时还要背诵。

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进度、学习环境以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和学生对诵读并不是那么重视,诵读现状令人担忧:学生对诵读的材料缺乏自己的理解,很多时候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对很多素材能够熟练背诵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学生缺乏诵读的主动性,对诵读的兴趣不高,诵读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乏自己的想象和感悟;素质教育的口号虽然已经喊了这么多年,但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应试教育仍左右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教师把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课堂知识的讲授上,家长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分数,因此很多家长认为诵读没有必要;学校和家庭的诵读氛围还不够浓厚,教师重教材,家长忙工作,学生难以形成良好的诵读习惯。我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诵读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一、赏析式诵读,未成曲调先有情

赏析式诵读的方式适用于文质优美的散文和诗歌。这类文章往往有较强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学习这类文章时,首先可以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初步感知文本之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深入解读文本,体会文本中的哪句话或者哪个词用得好,通过对文本的理解来领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有了情感的基础,文本所要描绘的意境在对情感的感悟中自然而然就能领会了。学生通过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自然就会随着作者的思维和情感去品味语言,在一遍又一遍的诵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比如,我在教学《我想》时,首先进行配乐范读,带学生走进春意盎然、柳绿花红的世界。学生听了我如诗如歌般的范读后,也都跃跃欲试,想去和春天来个亲密接触。于是,我让孩子们自由诵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多读几遍,并与大家交流感受最深的点。在诵读中,学生发现这首诗用了很多的动词。我追问:“这些动词是否可以调换位置?”学生通过赏析发现动词调换了位置之后,不仅韵律变了,而且诗的意境也完全变了。学生通过赏析发现这首诗里面的动词用得非常准确生动,是不能调换位置的。在对文本进行一番赏析之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更加到位了,诵读起来也自然顺了很多。

二、想象式诵读,千呼万唤始出来

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许多文章都具有非常美的意境,特别是我们的中华古典诗词,这种美更是深深地蕴含其中。诵读可以将文本中唯美的意境展现出来,而这是需要依靠想象来实现的。学生在诵读文章时,不仅要从文章本身的内容出发,而且还要伴随自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意境。

在学习《牧童》这首古诗时,如果只从这首古诗的内容出发,学生只能大概知道这首诗写的是牧童归来后躺在草地上休息的画面。在让学生进行诵读时,我引导学生可以边读边想象,想象在诵读的过程中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学生通过联想发现本诗中的“六七里”想要给我们展现的是草的茂盛以及原野辽阔的景象。就这样,学生运用想象式诵读,也明白了“三四声”是指笛声断断续续、悠扬飘逸,“弄”字则充分展现了牧童吹笛嬉戏的画面。诵读到最后,学生仿佛将自己置身于宁静的月夜和松软的草地中,渐渐也能体会作者想要描绘的那种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意境。

三、表演式诵读,大珠小珠落玉盘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如中低段的《在牛肚子里旅行》、《纸船和风筝》等,高段的《晏子使楚》、《将相和》等,这类课文的主人公往往形象非常鲜明,非常适合学生表演。针对这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来扮演其中的角色,绘声绘色地演一演。

在学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去排课本剧,到时候会选出最佳导演、最佳主角、最佳配角若干名。学生听后兴趣盎然,课后一有空就忙着分配角色、编写剧本、背台词、试演等等。

到了课本剧表演的时间,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课本剧让我眼前一亮。他们会根据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点去选角色。《晏子使楚》这个故事中的晏子身材矮小,楚王仗势欺人,学生立马能找到最适合演的人。为了演好课本剧,他们还会亲自动手制作符合人物形象特点的各种道具。古代皇帝用的辇,侍卫佩戴的剑……凡是学生能想到的可以制作的道具,他们都会自己去寻找制作并用上。在表演的时候,学生会不知不觉去模仿课文中人物的语气和表情。更重要的是,他们不是在简单地背台词或者背课文,而是在表演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原本枯燥的课文经过他们的表演式诵读,立马变得鲜活起来。

四、比赛式诵读,腹有诗书气自华

语文素养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而最有效的积累就是每日诵读。但是,日复一日地诵读往往会让学生产生懈怠的心理,甚至还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倦心理。为了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我在班里举行了一系列比赛。

1.习惯挑战赛

我会首先制定出班级诵读计划。比如,我规定每天早上早操课前10分钟是经典诵读时间,要求每位同学坚持打卡,培养每日诵读的好习惯。最后,我会对坚持每日经典诵读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

2.记忆挑战赛

我们每册教材每个单元都会有个“日积月累”,对于日积月累的掌握我要求在课堂完成。首先是集体诵读,接着个人诵读,最后学生汇报诵读,通过比赛式诵读,学生在积累的速度和量上都有了质的飞跃。

3.古诗挑战赛

现代社会对学生课外积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鼓励学生每天背一首课外古诗,滚动背诵,一天积累一首,到最后数量也是惊人的。对于积累的课外古诗,我不要求学生必须理解每首诗的意思,因为我觉得“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诵读,到最后肯定能够领会其中的意境。

诵读的方式有很多,但目的是一样的,就是为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服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诵读教学,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并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精心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诵读。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版

[2]徐顺英《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培养策略》[A]《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7年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 2017

[3]窦素平《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思考》[J]《学周刊》 2017(3)

[4]刘素菊《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校外教育》2016(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