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助学成才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6
/ 2

“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助学成才实践研究

尹星 1 李丹 2 丁春云 3 曾天成 4

(1 2.江苏大学医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3.江苏大学材料学院,江苏镇江 212013)

(4.江苏大学党委学工部,江苏镇江 212013)

摘要: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新起点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如何精准资助育人?如何将资助工作向纵深推进,探析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在江苏大学资助育人工作实践中,凝练总结了坚持多主体协作、靶向育人育心、项目化育人等发展型助学成才措施,以期推动高校发展型助学成才体系化、长效化、全面化。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三全育人;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的新起点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资助育人,切入点是反贫困,起点、过程和终点始终是育人。后脱贫时代,简单的经济扶困和输血式扶贫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如何精准资助育人?如何将资助工作向纵深推进,探析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型助学模式”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发展型助学”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体系化引导贫困学子从单纯的受益者升级为助学理念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实现“受助-自助-助人”的成长性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全民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夯实未来的就业与生活基础。

二、发展型助学成才的研究价值

在江苏大学奋力开创“三全育人”工作新局面和构建完善“十大”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江苏大学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资助育人水平不断提升,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奖、助、贷、勤、减、免、补”为一体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目前,江苏大学正在积极探索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型助学模式”。黄毓婵等(2021)[1]认为发展型资助模式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具体实践;赵群等(2021)[2]指出发展型资助模式应该从能力培养、思想觉醒、心理健康、就业帮扶四个方面展开,从而实现“鱼渔兼授”;何奔等(2021)[3]以浙江工业大学为实例,具体探索了“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从校内外理论与实践来看,研究发展型助学模式,有助于全面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助力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区别于以往的经济扶困和输血式扶贫,将济困与扶志扶智、育人育心相结合,探索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资助育人模式;发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溢出效应,对其他学生有正面的影响。

发展型助学成才就是要强化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帮扶,逐步实现由“受助-自助-助人”的跨越式发展,增强学生自我认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多方面全方位全过程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自我提升能力。

三、发展型助学成才的具体措施

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可行能力理论”的观点,贫困不仅仅是收入低下,更是基本可行能力的剥夺,他强调解决贫困的根本之道是提高个人能力。个人能力不单单指学习能力,自信力、心理素质、心理健康、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社会化水平等等都是个人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多主体协作,形成育人合力

发展性助学要求从多主体分散助学转向多主体协作助学,家校协同、校院协同、院班协同,打造多方协作的助学主体系统,学校资助中心负责人、学院学工书记、家长、辅导员、学业导师、学生干部、寝室长深度参与。通过多主体协作,拓宽资助育人工作渠道和路径,全方位全过程对学生的经济、心理健康、人际交往、长远发展等问题予以全方面的帮扶,以期形成育人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靶向育人育心,以情化人

谈心谈话是一种有效机制,通过谈心谈话可以增加互信程度和了解程度,更好地实现育人。谈心谈话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靶向育人育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人因事鼓励学生、安慰学生、指点迷津、关心学生等等,以情化人。只有我们从情感上感化学生,才能真正的打开心灵的枷锁,摆脱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桎梏,激发内生动力,成就精彩的人生。

(三)以具体项目为抓手,实施项目化育人

项目化育人是把项目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思路、基本方法移植到大学生能力提升的过程中,通过项目规划、实施到验收,强化学生适应性、分析能力、交流技巧、组织能力、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从而达到项目育人的目的。“一对一结对帮扶”项目让一个绩点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挂科重修的同学结对,进行全方位一对一帮扶,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帮助挂科重修的同学提升学业成绩,顺利通过考试;另一方面,结对帮扶的双方势必会加强交流、相互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改善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性格内心问题等。此外,通过学习一对一结对帮扶项目,学习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充分找到自信,强化自我认同,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着“手有余香”的快乐,甚至产生溢出效应,提升其人际交往、团队合作、心理健康、组织协调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新起点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资助育人,切入点是反贫困,起点、过程和终点始终是育人。基于此,可行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型助学模式”亟待探析。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现实生存状态和物质层面,经济上予以帮扶,也应关注终极的成长目标和主体能力的拓展,精神上鼓励、能力上锻炼,素质上提升,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多主体协作、靶向育人育心、项目化育人等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和发展型助学模式,让学生远方有灯、脚下有路、眼前有光。

参考文献:

[1]黄毓婵,李燕冰,薛敏,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探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5(1):80-85.

[2]赵群,卢琳,于磊.高校二级学院学生发展型资助模式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40(4):7-9.

[3]何奔,张旭亮,王真真.扶志扶智"四位一体"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探析[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0(1):116-12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技术-制度’双重解锁视角下高碳产业低碳转型动力机制及引导策略研究”(71673117);江苏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生态文明建设下低碳理念嵌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研究”(JDXGSB20200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尹星(1994-),男,汉族,安徽六安人,硕士,江苏大学医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资助育人、思想政治教育

李丹(1995-),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江苏大学医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丁春云(1994-),女,汉族,安徽滁州人,硕士,江苏大学材料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曾天成(1995-),男,汉族,江苏宜兴人,硕士,江苏大学党委学工部科员,研究方向:资助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