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干预对优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4
/ 3

急诊护理干预对优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效果分析

刘霞

内蒙古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 内蒙古,包头市,邮编 014030

摘要目的:分析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度在我院实施心肺复苏的心脏骤停患者40例,按照常规护理方法和急诊护理干预将其随机分组,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每组患者人数保持一致。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研究常规护理方法和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差异。结果: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的观察组患者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动脉压、心率、护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优于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对照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显著加快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康复进度,使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和临床安全性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令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好转,其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护理方法。

关键词: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急诊护理干预

引言:随着近些年我国心脏骤停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多,使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工作,成为各大医院关注的焦点。而心肺复苏作为心脏骤停患者的常用急救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挽救患者的生命,有效避免死亡事件的发生。但由于患者的病症问题较为严重,往往会在后续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出现多种并发症问题,对患者的康复进度和护理体验均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本文详细分析了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其康复效果的影响,以此为增强该类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抽出2020年度实施心肺复苏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据临床护理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的患者人数均为2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男女比例均为11:9。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3岁和≤72岁,平均年龄为(42.9±1.6)岁。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4岁和≤73岁,平均年龄为(42.1±1.2)岁。两组心脏骤停患者的一般资料,均无任何明显的差异(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标准。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心肺复苏后,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①当患者送至医院科室后,护理人员应在5min内对患者的病症情况,完成初步的评估工作。并按照规范的操作流程,将心电监护仪连接到患者身上,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变化,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高危心电图的表现,做好风险隐患的预防工作,令患者的护理安全性得以提高[1]。②若发现患者出现了心跳暂停的现象,护理人员应立即连接除颤电路,使电极板与患者心尖部、胸骨右缘第二肋间的皮肤紧密贴合,以此确保电击除颤效果的稳定可靠。并在此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变化,实时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2]。同时在患者的心脏大血管通路附近,采取创建静脉通道的方式,将营养物质及药液输送至患者的体内,使其达到缓解病症程度和补给营养成分的良好效果,令患者的身体状况逐渐改善[3]。③当患者的心率恢复正常以后,护理人员应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服用方法、注意事项、服用频次及重要性,全面详细的告知给患者。让患者能够按时按量完成服药,避免病症问题的进一步加重,确保患者顺利安全康复。并在患者的服药期间,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心率变化和不良反应,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令患者的康复进度大大加快[4]。④当患者的意识已处于复苏状态时,护理人员应采用面罩吸氧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以此避免窒息事件的发生。同时根据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严格把控患者的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长,防止患者出现氧中毒的情况,确保临床护理效果的稳定可靠,促进患者的早日出院[5]

1.3 观察指标

研究常规护理方法和急诊护理干预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效果差异,以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动脉压、心率、护理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作为主要指标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使用SPSS20.0软件,对40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各项数据进行专业化的分析。并采用(%)和(614d687e24470_html_e696429f9094e307.gif ±s)对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予以标识,经过X2和t/X2全面检验后,以(P<0.05)标识数据之间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1. 两组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住ICU时间、动脉压和心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2.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5.00%(19/20),而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80.00%(16/20)。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

    3.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1/20),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4/20)。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3。

1 40例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的各项临床指标

组别

例数

呼吸机支持时间

住ICU时间

动脉压

心率

观察组

20

11.13±1.03

4.87±0.45

9.94±1.85

101.26±8.36

对照组

20

15.32±1.12

7.76±0.81

7.13±1.79

86.32±7.97

t/X2


4.368

3.054

2.445

25.039

P值


<0.05

<0.05

<0.05

<0.05

2 4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有效率%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观察组

20

15

4

1

95.00%

对照组

20

11

5

4

80.00%

X2





16.352

P值





<0.05

3 40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组别

例数

抽搐

反应迟钝

记忆减退

胸部不适

发生率

观察组

20

1

0

0

0

5.00%

对照组

20

1

1

1

1

20.00%

X2






16.352

P值






<0.05

  1. 讨论

相比于常规护理方法,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采用急诊护理干预,通过评估病症情况、密切监测心率、及时电击除颤、创建静脉通道、输送营养物质及药液、健康知识宣教、药物指导、并发症预防和面罩吸氧等措施,可以显著提升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及安全性,令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得到较好的改善。

从本次实验中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为(11.13±1.03)d,住ICU时间为(4.87±0.45)d,动脉压为(9.94±1.85)kPa,心率为(101.26±8.36)次/min,护理有效率为(95.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而对照组患者在心肺复苏后的呼吸机支持时间为(15.32±1.12)d,住ICU时间为(7.76±0.81)d,动脉压为(7.13±1.79)kPa,心率为(86.32±7.97)次/min,护理有效率为(8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00%)。经对比可得,两组数据之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在改善临床指标、加快康复进度、增强护理质量和提高护理安全性方面效果显著,使患者的身体状况尽快好转,为患者的早日出院,起到有利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洁.对接受心肺复苏的心搏骤停患者实施规范化急救护理的效果探讨[J].当代医药论丛,2020:267-268.

[2]曹义茹.早期康复护理对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研究[J].心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2020:104-104.

[3]武杰.心肺脑复苏术联合山莨菪碱对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0:734-736.

[4]彭雪萍.心肺复苏机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救治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J].心电图杂志(电子版),2020:62-63.

[5]周玉妹,方小群,汪秋艳,刘惠芳,罗慧,杨玉金.康复护理门诊对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护理干预后效果观察[J].江苏预防医学,2020:115-117.
作者简介:姓名刘霞(出生年 1970),性别女,民族汉,职称副主任护理师,籍贯: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本科学历,护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