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认识周长》教学设计与教学反

怀月娥

桐乡市濮院小学教育集团毛衫城小学 314502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应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设计。本文通过《认识周长》这堂课,开展生活化的课程设计,分层次的展开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掌握什么是周长,如何测量周长的同时,懂得为什么要学习周长,同时领悟数学的思维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识周长 生活化 数学思维方法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中低段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重点针对教学内容设置贴近生活、让学生有直观认识的教学环节,以充分调动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比如三年级上册的《认识周长》这堂课就是一个可开展以上教学实践的案例。应该说周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比如做帽子时要量的头围,做裤子量的腰围,操场一圈的米数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周长,然而对于周长概念的理解,学生很难讲清楚,所以在介绍生活中的周长时,不用给学生解释太多,只要出示两张照片就可以了:例如一张帽沿太大,遮住眼睛的;一张裤子腰围太大往下掉的照片,学生自然而然会想到要去测头围和腰围,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周长。

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便创设了一个小明跑步的情境,跑步学生体育课上经常做的事,因而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有效的组织了课堂纪律,并引出了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跑步的经历?

师:请你来说一说怎么样才算跑了一圈?或者说从哪里开始又跑到哪里?

生:从3跑到3

师:如果从这个点(另选一个点),你还能说一说吗?

生:从8到8,从12到12……

师小结:看来,不管从哪一点出发,沿着边线绕一圈,最后还是回到这一点上,这样跑才是围着操场跑了一圈,这一圈在数学上称为“一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一周”的知识。

当学生感受了一周的概念后,在设置教学环节时让学生充分通过触觉来感受“周长”,用手触摸来感受生活中各种物体的一周。

师:在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表面也像跑道一样有一周,请同学们用手指摸一摸数学书封面的一周,课桌面的一周。

师:数学书封面(课桌面的)的一周指的是从哪儿到哪儿呢?拿着你的数学书指着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在放手让学生跑出座位去摸一摸教室里物体表面的一周,让学生充分体验一周是怎么样之后,再借助课件把常见物体的表面给它拓印下来,这样一来,学生对于平面图形的感知会更深刻,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数学书,课桌面这些生活中物体表面的一周,那这些平面图形的一周是从哪儿到哪儿呢?请你描出这些平面图形的一周。

在完善周长概念的时候,教师不要去抠概念,抠下来的东西显得生硬而又缺乏记忆,过一段时间学生就忘记了,不如实际感受来得深刻。因此在让学生判断封闭与不封闭图形时,还是可以借助拓印生活中物体的表面来进行,只是这个时候只要拓印一部分就可以了,拓印不完全的图形与拓印完全的图形一比较,学生自然而然能得出哪些图形是有周长的,而哪些图形没有周长,为什么。

而在探究环节,测量图形的方法时,材料不要给的太早,要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不要把学生的思维固定住。例如让学生测量圆形的周长时,就可以不给学生材料,只给学生一个圆形,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这个时候学生能想到用鞋带或在直尺上滚一圈的方法来测量这个圆形的周长,那无疑会是整堂课的一大亮点。

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三角形和圆形的周长。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圆形,能不能测量出这两个图形的周长?

学生分组活动后反馈交流。

这个时候学生很快就测出来三角形的周长,而在测量圆形时大部分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在交流完三角形后,重点来反馈圆形的周长测量方法:

生1:直接量出圆形的直径

生2:把圆形折成了正方形,然后量出折好后的正方形的周长

生3:把圆形在直尺上滚了一圈

在听取了学生的三种方法后,无疑第三种是可以的,而一、二两种都是不正确的,出现第一种情况的学生无疑是没有掌握周长的概念,周长是图形一周的长度,学生还有点混淆。而出现的第二种情况,其实学生是有这种折叠思想的,但我在上课时没有抓住学生的这一方法,而跟学生一样草草地判断了他的错误。课后想来如果学生在出现这种情况后,我能够引导一下,那么学生无疑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这个时候我可以这样引导:刚刚他用了折一折的方法,你们觉得怎么样?

生:他折错了

师:那么你们帮他想一想要求圆的周长,可以怎么折吗?

(这个时候聪明的学生就会想到)生:对折

师:还能不能折?

生:再对折

(甚至有学生会想到再一次对折)

师:现在你能知道圆的周长了吗?

生:可是它是弯的没法量

这个时候老师就可以适当引导:直尺为什么不好量?(生:边是弯的)对呀,直尺只能量直直的线段,要是弯的也能变成直的就好了。

这个时候学生就想到可以用绳子量。

师:这个主意不错,可是老师没准备绳子,你们找一找自己身边有类似绳子之类的吗?

生:可以用鞋带

在想到办法以后,让学生到上面来演示测量的过程,最后教师再小结:像三角形这样直直的图形,可以用直尺测量它们的周长;像圆这样弯弯的图形,可以想办法把弯曲的边变成直边再去测量,这就是数学中“化曲为直”的思想。

这种在学生出现错误后适当进行引导,继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无疑是打开学生学习的正确方式,这样一来增加了学生的成就感,因为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办法,无疑比单纯的听老师讲,要来得兴奋,也更能让人印象深刻,我想这就是数学的本质所在——对数学特有思维方式的感悟。

在最后的环节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题目,利用手中的鞋带,两端系上,围成一个圈,让学生变幻出各种形状的图形,进而让学生理解周长相等的情况下,图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师:老师手里有一根鞋带,我把它打个结,围成一个圈。你能不能用我手中的鞋带变幻出不同的图形?

生:能!

让学生上来围成各种图形,有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以及各种不规则的图形。

最后以照片的形式放在一起

师:同学们个个都是造型师,居然变幻出了这么多形状各异的图形。

师:你们来观察一下,这些图形虽然形状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点,你们能发现吗?

生:周长一样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因为老师给我们的绳子是同一根

师:对啦,原来周长一样的情况下,图形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直观感悟周长相同的情况下,图形可以是不同的,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思维。

教学反思:

小学阶段所涉及的数学概念都是非常基本、非常重要的,“越是简单的往往越是本质的”。因此,对小学阶段的数学基本概念内涵的理解是如何学习数学、掌握数学思想方法。而所谓的数学的本质和思想方法,都是来源于生活,这也是数学新教材的创新之处。以往教材中,“周长”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将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放在一课时,重点在形式化的计算,而新教材则突出了周长概念的本质,强调的是度量,这就是取之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

因此,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都充分借助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和物件,让学生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当中回忆和摸索。正是在这样贴近生活的经历和感悟中,使学生体会周长的概念,知道周长的用处,从而达到不仅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让学生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我想这就是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世兵. 在情境中感悟,在对比中理解,在融合中掌握[J].中小学数学,2013.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