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地域化主题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初中《道德与法治》“共筑生命家园”教学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30
/ 2

立德树人背景下,地域化主题案例教学在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运用

——初中《道德与法治》“共筑生命家园”教学为例

吴旭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中学 (广西 南宁 530021)

摘要: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思想道德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初中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初中生生活经历较少、认知能力不足,很难理解理论内容,所以需要教师设计教学环节、精选直抵学生心灵深处的、更接地气的教学案例,通过培育初中生核心素养,凸显立德树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地域化,主题式教学,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把“立德树人”上升到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高度,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程的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同时也是立德树人的过程。

主题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确定的教学目标,以学生的学情为立足点,将教学内容以某一“精选的整体案例”为核心,创设一系列情境串,层层设置探究问题,串联并统领整节课的教学方法。地域化的主题案例教学法立足地域实际案例,更接地气,使学科教学能够抵达学生心灵深处,既能培育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又能落实立德树人。

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这一课教学内容为例,探索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巧用地域化主题案例立德树人。本人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广西南宁市的简称“邕”同音“拥”、南宁市享有“绿城”的美誉、面向东盟经济区的发展前景,精心选取南宁市的地域化案例,设计了南宁市的地域化的主题案例教学活动,具体编排如下:

【导入】教师提问:如果要用颜色来描绘我们的生命家园,你会用什么颜色?为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有绿色、蓝色……因为南宁是绿城、因为天空是蓝色的……

教师总结:色彩斑斓的家园是我们心之所向,我们该如何建设这样的家园呢?请走进今天的课题九上第三单元第六课第二框《共筑生命家园》。

分析与思考:南宁,地处亚热带,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得满城皆绿,四季常青,素有“绿城南宁”的美称,曾获得“联合国人居奖”。本节课用颜色描述生命家园做导入,使学生把对建设家园的距离感转换成色彩的熟悉感,能更直观理解课题。

【篇章一:邕有绿水青山】教师播放2020年8月26日央视《新闻联播》“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系列之——广西南宁:水清岸绿生活美的视频。

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问题:

(1)对比水体治理前后,河流生态、人民生活、人们观念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何积极影响?

615536dccab48_html_711303632d811cc7.png

(2)南宁市怎样做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分析与思考:家事国事我关注,家国情怀自来之。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每一位中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员,都需要了解变化中的世界,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以便在今后投身祖国建设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家国情怀不应该体现在学生会喊口号,而应该在实际经历中真正体验到那份自信和自豪感。所以在通过中学道德与法治课培育学生良好家国情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接触地域化的实际案例,真正将情感体验内化于心,发自内心表达爱国的情感。

所以在设计本节课第一个案例时,本人在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收集南宁市有关资料拓展教学资源,,列举南宁市治理黑臭水体的案例,引导同学们结合自身实际来亲身感受家乡的变化,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因和做法,加深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的理解,强化“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而增强对于家国的热爱之情,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以实际行动来表达自己对于祖国的热爱。

【篇章二:邕有金山银山】教师播放《南宁隆安火龙果基地》的视频,开展小组讨论:

(1)南宁市隆安县经济发展方向发生了哪些变化?

(2)南宁市隆安县是如何处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

分析与思考:地域案例接地气,政治认同有素养。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培育政治认同是思政课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让中学生“信”其所学,形成政治认同,进而实现“知、信、行”的统一,是最具挑战性的教育教学任务。“信”是信仰、信念。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心理态度和精神状态”。“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初中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就要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融入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文化和中国精神教育。但是这些理论对中学生来说是空洞的,没有接地气的案例他们难以形成这种信念,难以形成政治认同。

隆安的火龙果基地既是种植基地又是旅游基地,把它做教学案例不仅“接地气”,而且 “很可信”,学生也非常感兴趣。通过展示视频和文字材料,学生讨论,可以让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思考企业如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并在讨论的过程中增强保护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政治认同,培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整个过程还能训练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篇章三:邕抱美丽家园】教师播放《美丽南宁》的宣传片,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为助力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南宁市民,我们可以为建设美丽南宁做些什么?学生从衣、食、住、行、家庭、社区、校园等方面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写在便签纸上。

分析与思考:综合实践有担当,立德树人润无声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学生要敢于实践、勇于实践、善于实践,常修为人、为学、为政之德,强化道德实践能力,促使个体修为与行动实践有机统一,坚持从细微之处着手,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把个体思想与行动结合起来,把道德实践与个人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坚持脚踏实地,稳步求进。这个教学环节的设置结合地域化特点,从身边做起,强化中学生的责任担当。“如何共筑造生命家园?”最直接的就是身边的家庭、社区、校园和居住城市,大到国家和世界,一个连自己身边的环境都不懂保护的人怎能共筑人类共有的生命家园呢?通过地域化的综合实践强化德性和道义担当,增强中学生道德修养,于无声中做到立德树人。

【小结】不管您描绘的生命家园是什么颜色,拥有绿水青山就是拥有金山银山,共筑生命家园,绿色才是小康路上的幸福底色。建设美丽中国,南宁在行动,你我在行动。

分析与思考:小结与导入首尾呼应,以南宁开头,以南宁为美丽中国在行动结尾,使学生更容易潜入、深思、内化、浅出,适合初中生的认知能力,不仅能更好地培育能力,还能潜移默化立德树人。

【板书】

615536dccab48_html_f4b893e2705e9fcb.png

分析与思考:用一座来呈现“房子”,并采用绿色为主色,首尾呼应,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符合初中学生的感性的心理特征和直观的认知规律。凸显立德树人,“以人为本”。

新时代,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本节课以绿城南宁为例,贴近学生生活,以中学生的思维讲述中国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本节课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以德润人、以情感人,学生在分析地域化主题案例中,自然形成家国情怀和政治认同,培育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核心素养,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志东.“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初中德法课堂的运用[J].教师教育,2020.(21)

[2]严晓霞.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主题式案例教学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9.(9)

[3]周雷.立德树人,培育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核心素养[J].文理导航,20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