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5
/ 2

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

郑小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三明市第一医院 , 福建 三明 365000

【摘要】目的 探究经综合护理干预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替代治疗与无创呼吸机疗法对新生儿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有效性及作用。方法 选取78例患有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新生儿作为此次探究目标,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9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选取综合护理干预。选取干预前后的血气指标、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对两组患儿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前后,实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2.72±0.14)天、住院时间(15.46±1.25)天少于对照组(5.20±0.48)、(25.65±1.24)天,实验组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NRDS疗效显著,可明显缩短通气时间。

【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无创呼吸机;综合护理干预;效果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出世不久的婴儿,就有进行性呼吸困难以及呼吸衰竭现象,主要因素是肺表面活性物质缺失,并发生进行性萎陷[1]。肺表面活性物质疗法及无创呼吸机疗法普遍应用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治疗上,并有着一定的成效,而日常的有效护理对治疗NRDS患儿,有着十分关键作用,借助综合护理干预能减少机械通气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住院时间[2]。为研究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常规护理及综合护理干预作用,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医院治疗的NRDS患儿78例,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16,胎龄30-35周。实验组男女比例为22:17,胎龄33-36周。对比后,两组基本资料差异不显著,具备比较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利用综合护理干预,其详细护理干预方法为:①通气护理:实时观察通气过程中患儿生命体征,防止出现通气量少或过度通气现象。②排痰护理:采用叩击的方式为顺产患儿排痰,胸背部需快节奏进行叩击,各部位维持约3分钟,早产患儿采用震颤式排痰,在胸背部、双侧腋下由下至上施以缓慢上下晃动,各部位循环约6个呼吸周期。③吸痰护理:每半小时查看一次患儿呼吸状况,并利用吸痰管予以吸痰时间大约5-6秒左右。④口腔护理:取2.5%NaHCO3溶液为患儿每日漱口3-5次,以免口腔感染。⑤药物治疗:采用左、右及仰卧位,至肺表面活性物质温度达37℃,给药不超过5秒,为1/3总剂量,给药后使用复苏囊辅助通气,消除缺氧现象。

1.3观察指标

通过对比预后两组患儿的血气指标、住院以及机械通气时间。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此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结果采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对比干预前后血气指标

实验组血氧饱和度(SaO2)、血氧分压(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 两组患儿血气指标对比(`x±s

组别

例数

时间

血氧饱和度(%)

血氧分压(mm 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mm Hg)

对照组

39

干预前

82.65±2.43

48.13±2.77

64.08±3.25



干预后

88.42±2.20a

67.75±12.30a

45.53±3.88a

实验组

39

干预前

82.20±2.21

48.35±3.02

64.75±4.22



干预后

96.97±2.64ab

87.30±14.76ab

35.20±3.13ab

注:a表示,与组内预前比较,P<0.05;b表示,与对照组预后比较,P<0.05

2.2对比机械通气和住院时间

实验组预后机械通气与住院时间都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2。

2 两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对比[`x±s),天]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

住院时间

对照组

39

5.20±0.48

25.65±1.24

实验组

39

2.72±0.14a

15.46±1.25a

t


16.213

27.110

P


<0.05

<0.05

注:a表示,与对照组对比,P<0.05

3 讨论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也称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与新生儿出世4-12h内产生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以及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出现三凹征,甚至会造成呼吸衰竭。其发病率与胎龄、体重与致死率均呈正相关。有关资料显示[3],无创呼吸机比常规呼吸机治疗的供氧力强,可以有效扩张萎缩肺泡,改变血气指标,不需气管插管,减少气管损伤率。肺表面活性物质替代疗法可显著提升该病临床诊疗成效,提升治愈率。通过实验得出结果与荣箫、周伟等人的相一致[4],经研究得出实验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短于对照组,差异显著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后,SaO2、PaO2数据优于常规护理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明显,有意义 (P<0.05)。

综上,对接受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无创呼吸机治疗的NRDS患儿开展综合护理干预,可以减短机械通气、住院时间并能有效改善新生患儿血气指标,具备医学使用价值,值得深化推广。

参考文献

[1]杨璐颖,阮晓宇.肺表面活性物质联合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妇幼保健, 2018(7):148-150.

[2]王宝宏,贾秀红,马莲美.晚期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呼吸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16):160-162.

[3]张三红,边梅芳,钟黎娟.无创呼吸机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24):88-90.

[4]荣箫,周伟,赵小朋.微创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在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中的疗效与安全性[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8(14):7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