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板书的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浅谈小学科学板书的设计

胡青红

黄岩区实验小学 浙江 台州 318025

摘要本文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从巧制卡片,暴露前概念;巧借卡片,表达实验猜测;巧贴卡片,展示实验成果;巧分卡片,分层构建概念;巧用卡片,提升情感体验等方面对“磁贴式”卡片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阐述。

关键词卡片移动小学科学

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非常普遍,这也导致了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中消失。但在实际教学中,许多传统的教学手段,还是有着独特的优势。下面就结合自己近几年,对“磁贴式”移动卡片在课堂中的应用研究,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1. 巧制卡片,暴露前概念

教师教学的起点,就是要了解学生现有的概念水平,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运用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认识的转变。对于某些课学生前概念的了解,在用与不用卡片的对比体验后发现,卡片可以帮助教师找到学生学的起点,从而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如月相的教学,提前布置学生对月相持续观察并记录每天所观察到的月相。如何能有效地暴露学生月相知识的前概念呢?用语言表达月相,难以描述。可为学生提供卡片,画数个大小相同的圆,将亮面部分画在圆中顺着轮廓剪下,制作出月相卡片。

1.从学生自制的月相卡,可以暴露学生对月相形状的前概念水平的不同层次。

(1)自制月相卡。学生对月相进行一个月的观察,相信对月相都有很多了解,先用桌上卡片来制作月相卡。

(2)交流一下制作的月相卡。

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水平:

①所画月相明暗相接的圆弧半径稍大于圆的半径,理解月球是不发光的天体,仅一半被阳光照亮。

②所画月相如美术课中弯弯的月亮,但知道月球的相关特点。

③把真实世界中的月亮和卡通月亮形象混淆,贴上眼睛、嘴巴。

2.从按序摆放自制的月相卡,可以暴露月相亮面方向的概念水平。

(1)摆月相。让学生按月相的变化情况来摆一摆月相卡。

(2)交流月相的变化规律。按时间的先后对一个月的月相排排序,在排序的过程中希望学生对亮面的多少及方向产生困惑,产生探究原因的兴趣。

通过活动教师可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及对月相成因的认识,为在后续模拟实验中应如何观察、如何操作的引导更加具有针对性。

  1. 巧借卡片,表达实验猜测

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口头描述、文字书写都是常见的表达猜测的方式。有些教学内容,猜测的结果多样,在罗列学生猜想时多有不便,因此可使用卡片,更省时、直观、形象。

如在拓展课《连通气球》一课中,将大小不同的气球用吸管连接,在使其连通后猜测其变化,全班那么多同学各有想法。若将学生的想法以文字形式板书,则不够鲜明、不够直观。若采用彩色卡片制作,大小各异代表大小不同的气球,教师首先板贴两个一大一小的气球,边贴边讲解实验操作要领,利用吸管连通,此时两边不通气,若将固定气球的夹子打开,预测大气球、小气球的变化,将学生的想法逐一利用卡片展示在黑板上。为了充分体现不同学生的想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转变,可提供给学生写着学号的磁铁卡片,贴在自己的猜测相应一栏,实验后与预测比较,板书既是记录单,又是学生知识体系建立的大厦。

  1. 巧贴卡片,展示实验成果

汇报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单一的口头描述、借助记录单的表达、实验操作的演示等等,教师只有针对性地选择方法,才能有效沟通,达到交流目的。但有些课如果仅仅使用记录单汇报、粉笔板书,那么在展示学生想法时较费时,而且在修改时较麻烦,使汇报所花去时间多,效率低下。磁贴式移动卡片的应用可让汇报更深入,将卡片加以巧贴,贴的不仅是数张卡片,更是学生的科学发现。

如点亮小灯泡,利用一段导线、一节电池将一个小灯泡点亮的方法有许多,让学生归纳出小灯泡能亮的连接方法应是怎样的,需要学生在数种成功的方法基础上加以思考,这样的归纳对于单个小组而言难度较大。为了让方法更多,需要将不同小组的方法加以分享展示。而且学生初次接触电路的连接,点亮小灯泡这个活动就有一定的挑战性。在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法时,语言难以表达清楚哪部分与哪部分连接,教师边听边画学生的连接方法,画时匆匆忙忙可能美观度不高,不如将电池、小灯泡制作成卡片,贴好卡片后用粉笔画出导线是如何连接的,相当地便捷。汇报过程中板贴在黑板上的不同连接方法,可为下面分析短路、通路、断路作铺垫而且对学生而言,每次操作前利用卡片排出连接方法,预测哪些亮,哪些不亮,再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将亮与不亮的装置在记录单中展现出来。小组内通过卡片的移动,更易理解不同的连接方法对小灯泡的影响。

  1. 巧分卡片,分层构建概念

科学概念是学好科学知识的基础,学生常常在探究中经历概念的形成,从而建构知识体系。当所讨论的事物种类繁多,根据不同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时,仅仅在黑板上粉笔板书展示、记录单全部罗列,往往无法一目了然,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无法充分打开。

如动物的分类,利用“磁贴式”卡片就能方便地进行分类交流,既省时又省力。

1.第一次分类:自主分类。要求先组内讨论按照何种标准分类,再利用卡片试着归类,尽可能采用多个标准帮动物找伙伴。

  1. 第二次分类:按是否有脊柱分类。首先比较动物的骨骼。比较动物骨骼时,则侧重于对脊椎动物骨骼的观察,让学生移动卡片的方式把这几种典型的动物按是否有脊柱分成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两大类。

  2. 第三次分类:按鸟类、鱼类等分类。再用阅读这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去了解分类知识后,让学生利用移动卡片方式为这些动物添加新成员,可让学生在所提供的空白卡片上写上动物名称,对更多的所认识的动物分类,这是一种更广泛的分类。

在分类过程中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确定标准,给生活中常见的动物分类,发现同一个特征对应许多动物。希望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领悟分类是研究生物的基本方法,在分类活动中感受动物的多样。

  1. 巧用卡片,提升情感体验

学生良好科学情感的培养它不可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有些课教师直接用一幅幅图片、一句句文字的力量便可让学生体验到探究中的情感,爱自然、爱科学、爱生活。而有些则需要利用一定的方法,比如卡片,让学生在移动的过程中对它有更深刻的理解,体悟到编者更深层次的意图。

如土壤成分的研究,学生通过对土壤肉眼的观察、倒入水中及静置后的现象,寻找土壤的成分。通常以汇报记录单的形式展现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教师则适时板书相应的成分。定义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接下来再讨论土壤和生命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意识到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若在汇报时教师及时板贴相应成分,将其以卡片的形式展现,再让学生对所发现的成分进行分类,学生会将小石块、沙子等归为一类;将动植物残体、树枝等划为一类;土壤中的碎砖块、塑料制品等归为一类。追问,这三类分别来自于哪里,怎么来的,又会怎么变?学生不难思考到有些是岩石风化而成的,,有些是人类产生的生活垃圾……在层层分析中意识到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需要加以保护。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合理运用移动卡片,帮助学生消除思维障碍,使思维得到发展,使“教”与“学”之间互动俱进,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共处、合作和交流,使合作式学习真正可操作进行,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教师自身而言,移动卡片作为现行的一种教学辅助工具,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改进与完善的过程。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更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