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艾滋病治疗后免疫重建对皮肤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探讨艾滋病治疗后免疫重建对皮肤病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建东

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 皮肤性病科 734000

【摘要】目的分析对不同CD4+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时免疫重建反应对皮肤病产生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收治的实施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53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通过统计学软件的统计手段对CD4+淋巴细胞计数于皮肤病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展开探讨。结果:开展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中,C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上开始实施抗病毒治疗的56例艾滋病患者中皮肤病发生率为3.57%(2/56),而C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下开始实施抗病毒治疗的97例艾滋病患者中皮肤病发生率为14.43%(14/97);两组不同CD4+淋巴细胞计数艾滋病患者之间对比的皮肤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滋病免疫重建程度与皮肤病发生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且CD4+淋巴细胞计数越低,免疫重建反应引发的皮肤疾病发生率越高,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艾滋病;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免疫重建;皮肤病;影响

艾滋病属于临床中一种慢性但致命性较高的传染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艾滋病病毒感染引发的,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接触传播等等,病毒通过特异性侵犯和破坏辅助性的T淋巴细胞,使得体内众多免疫细胞受到严重损伤,最终并发各类严重的机会性感染疾病甚至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种严重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在人体内的潜伏期一般是8-9年[1],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低热持续一个月以上、不明原因的免疫功能低下、不明原因的全身淋巴结肿大、慢性腹泻、消瘦、口腔念珠菌感染、隐球菌脑膜炎、淋巴瘤及肺结核等等,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大部分艾滋病患者会出现皮肤黏膜的损伤,如带状疱疹、脂溢性皮炎及结节性痒疹等等[2],临床中可以将皮肤症状当作艾滋病感染患者免疫状态的重要观察指标,随着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实施,大多数患者的皮肤损伤程度有所缓解,但在治疗中受到免疫重建的影响又会增加皮肤损伤反应。为了分析艾滋病治疗后免疫重建对皮肤病的影响,我院针对收治的153例艾滋病患者展开了观察及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针对我院2019年9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实施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153例作为本次观察对象,153例艾滋病患者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38例,最大年龄为57岁,最小年龄为18岁,年龄均值为(32.63±5.46)岁。153例艾滋病患者中出现带状疱疹或结节性痒疹等皮肤病的患者为16例,137例艾滋病患者未发生皮肤病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合并其他疾病存在。

153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后均符合《现代皮肤病学》中关于疾病的诊断标准,153例艾滋病患者在抗病毒治疗之前实施常规血常规化验、肝肾功能检测后结果均符合抗病毒治疗的指征。所有患者参与观察之前均对本次观察的目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等展开了详细的了解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协议;本次观察均在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下通过。

1.2方法

实施抗病毒治疗之前,C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上的56例患者中,出现2例皮肤病症状,均为带状疱疹,且疱疹部位较为单一,不存在全身心的皮肤病症状。实施抗病毒治疗之前,C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下的97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出现皮肤病症状,其中包括7例带状疱疹,且多次出现皮疹;5例患者出现痒疹,以前胸部位及双臂较为常见;2例患者先后出现结节性痒疹及带状疱疹等皮肤病。临床中针对发生带状疱疹的患者给予0.3g伐昔洛韦的治疗(一天2次)+三黄洗剂外用治疗(一天数次),连续治疗半个月;针对发生痒疹的患者给予10mg西替利嗪(一天一次)+100mg维生素C(一天三次)+艾洛松外用(一天数次),连续治疗一个月。

1.3观察指标

针对不同CD4+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艾滋病患者免疫重建后的皮肤病发生率指标进步对比分析,并观察出现皮肤病症状并接受治疗患者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进行处理,当P小于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皮肤病发生率对比

不同CD4+淋巴细胞计数的艾滋病患者在免疫重建中皮肤病发生率之间的差异较为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所示:

1:不同CD4+淋巴细胞计数的艾滋病患者在免疫重建中皮肤病发生率对比

细胞计数

例数(n)

皮肤病发生例数(n)

皮肤病发生率(%)

200个/ul以上

56

2

3.57

200个/ul以下

97

14

14.43

X2

-

-

4.47

P值

-

-

0.03

2.2 皮肤病治疗后效果观察

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上的2例皮肤病患者带状疱疹水疱逐渐结痂并消退,未出现严重的后遗神经痛病例;CD4+淋巴细胞计数在200个/ul以下的14例皮肤病患者中痒疹患者的皮损消退,7例带状疱疹患者中出现1例发生后遗神经痛症状。

3讨论

高效抗反转录抗病毒治疗能让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重建,这属于近年来艾滋病治疗研究中较为重大的进步和突破,对于艾滋病治疗及研究的影响十分重大。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重建主要是指在艾滋病患者在实施抗病毒治疗后体内降低的CD4+淋巴细胞逐渐恢复正常,记忆与纯真CD4+T细胞上升,患者体内异常的免疫激活恢复正常水平[3]。且CD4+T细胞的恢复对于记忆抗原刺激的正常反应能力-体内新增的细胞属于具有正常免疫能力的细胞。另外由于艾滋病毒导致的TCR紊乱现象也会在接受高效抗反转录抗病毒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

在实施高效抗反转录抗病毒治疗之前,艾滋病并发皮肤黏膜感染的现象极为常见,大多数患者存在程度不一的皮肤损伤。而在这些皮肤损害的表现中较为常见的包括痒疹,而带状疱疹可发生在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各个阶段中,且随着CD4+淋巴细胞计数水平的增高,皮肤损伤越轻微。随着艾滋病病程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皮肤损害现象也逐渐加重,在严重的免疫抑制时期,条件性病原体会引发难治性皮肤病现象的出现。在开展抗病毒治疗时,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逐渐重建起来,患者体内的异常免疫激活逐渐复原,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不断恢复正常,使得患者的皮肤病症状逐渐恢复[4]。但部分患者在实施抗病毒治疗后的前期阶段在受损细胞被修复的基础上免疫系统过度的活化产生了更多的破坏效应,重建的抗原特异性免疫反应增加了免疫病理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组织炎症或细胞增殖性的炎症反应。这主要是由于免疫反应的强化引发了体内部分存在的活的、死的、脱落的微生物抗原的免疫反应,患者这一阶段缺乏正常免疫调节等因素导致的[5]。本次观察结果显示,实施抗病毒治疗后,患者的CD4+淋巴细胞技术越低,皮肤病的发生率就越高、程度越严重,恢复进程越长,因此可以认为开始实施抗病毒治疗时的CD4+淋巴细胞越低,发生免疫重建反应的概率越高、程度越严重。临床报道显示,实施抗病毒治疗的时间越晚,CD4+淋巴细胞越低,艾滋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就越高。因此,在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中为了减少免疫重建反应的出现,应尽早增强患者的免疫水平,尽早开展抗病毒治疗干预。

综上所述,临床中在针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时应结合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水平决定抗病毒治疗时间,减轻皮肤病症状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陈昕, 朱铭凤, 周成鹏,等. 从Th17/Treg平衡探究中医两重外治法联合HAART对艾滋病免疫重建不良的影响[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19,10(8):776-778.

[2]Hosoda T , Uehara Y , Kasuga T , et al. An HIV-infected patient with acute retinal necrosis as immune reconstitution inflammatory syndrome due to varicella-zoster virus[J]. AIDS (London, England), 2020, 34(5):795-796.

[3]李育萍, 许琪华, 陈思言,等. 92例灵芝联合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IV/AIDS病人免疫重建不良的回顾性研究[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0, 15(2):120-124.

[4]赵一霖, 蒋悦, 凌虹,等. HIV感染者免疫重建不良发生的机制与相关性因素[J]. 国际免疫学杂志, 2020, 43(06):603-609.

[5]王健, 陆成全. 锦州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预防医学论坛, 2020,33(5):334-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