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与美育教学的关系——以海派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0
/ 2

文化自信与美育教学的关系——以海派优秀传统文化为例

陈 琳

华东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包含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自信。美育承载着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为美育教学提供方向和内容,美育教学为文化自信提供具体实施路径和方法。研究以海派优秀传统文化为例,探究文化自信在美育教学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采取针对性美育教学措施,更好地实施新时代美育教学。

关键词:文化自信;美育教学;海派优秀传统文化

一、研究背景

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地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建立和建设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深刻的现实价值。

美育作为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能够培养学生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对情感陶冶、审美力培养和健全人格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化自信”的提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重视,对美育建设和美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文化自信视域下谈美育教学具有广阔的历史空间和现实意义。

二、文化自信在美育教学中的价值

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精髓将对美育教学产生新的动力与影响,这是文化自信带给美育教学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美育教学将在方向、动力和内容上获得无比广阔的空间。

(一)文化自信为美育教学指出明确方向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美育教学与西方美学的发展存在着密切联系。然而,文化自信视域下的美育教学并不否定西方美育思想的重要价值与贡献,并认可和重视中国传统美育思想。文化自信视域下谈美育教学必定不能抛弃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反而应该更加充分挖掘中国传统美育思想中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真知灼见。

2. 文化自信为美育教学提供持久动力

一方面,中国传统美育思想自身的民族性为美育教学提供持久动力。美育思想本身具有的民族性,对于学生接受与理解来说,具有天然的民族亲近感。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博大精深给美育教学提供持久动力。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家们在美育理论上作出了精彩论述,为中华民族的美育思想体系的建构添砖加瓦,作出巨大贡献。从美育教学的角度上来说,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和精神宝库。

3. 文化自信为美育教学提供丰富内容

一方面,“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美育教学提供丰富内容。毫无疑义,“天人合一”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释家,都对“天人合一”思想作出过精彩论述。在“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引下,美育教学面对的是变化中的人、物、事,面对的是丰富多彩、有条不紊的内容。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始终把美育与德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仅将美育作为感观上的审美,那么它也将有违与“真、善、美”相统一的观点,从而成为一种片面的理解。

三、海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

2017年3月我国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国家计划”),“主要任务”第九条提出: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活动;支持各地将传统工艺引入中小学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支持大中小学校组织开展体现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传统工艺体验和比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

基于“国家计划”,上海在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制定《上海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其总体目标确立为:“突出和践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3]

许多学校在此背景下纷纷开展“非遗”进校园,加上政策支持,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然而,在亲身参与和研究这些课程实践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目前,沪上传统文化课程设计缺乏先进有效的教育理念指导,没有充分开发与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文化内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文化自信在美育教学中的实现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是实行美育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如何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推进海派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教学,针对海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作以下几点思考。

第一,强化教育基础,启动中小学传统文化培育工程。围绕城市精神和价值追求,启动青少年海派文化培育工程。在全区中小学生中,开展“走海派路、识海派桥”活动,引导学生熟悉本土文化地理;开展“读海派书,诵海派文”活动,引导学生领会本土文化经典;开展“懂上海史,拜上海陵”活动,祭拜海派文化英雄,从核心价值层面提升全区青少年的海派文化认知和认同度。

第二,利用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发布《教育部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其内容表明,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但包括环境的硬件基础建设,而且包括重要的文化建设。学生在接受校园环境和文化陶冶的同时,也是接受美育的最好时机。因此,“美”的校园,将是潜移默化地实现“文化自信视域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实施美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第三,加强艺术教育,实现美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强学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美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在艺术教学中,重视艺术学科的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应当引导学生懂得如何通过传统文化欣赏美和学会如何创造美。加强艺术教育和对传统经典美育思想的挖掘,将可能实现美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而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第四,在其他学科教学中,融入美育教学思想。语文学科中的文言文、古诗词渗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美育思想,学生通过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获得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浸染;自然学科追求真理和自然规律,自然规律与人类之间有着最为密切的联系,因而它们同样体现了“美”,符合传统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规律。加强这些学科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也将对整个美育教学体系作出积极贡献。

五、总结

在美育教学实践中,只有坚定文化自信,利用艺术教育以及其他学科教育,同时在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中对学生实施“美”的教育,才能在潜移默化中顺利推进文化自信视域下美育教学的整体进程。只有全民族坚定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做贡献,才能顺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7:19.

[2]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Z].2019.3

[3]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上海市传统工艺振兴计划[Z].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