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摘苹果找到更好的梯子—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为摘苹果找到更好的梯子—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考与实践

牟金明

山东潍坊高新区浞景学校, 261061


苹果很甜美,但果树很高,只有当你找到合适的方法和工具作为梯子,甜美的果实才会属于你。

摘苹果的过程和教育学习过程是一样的。

语文名师于漪曾说过“可以做得更好”。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许多课上了十几次,但在新的教改“教学评一致性”活动的参与中,深深认识到,与自己以前的课相比,深入细致的备课,可以使许多事情“可以做得更好”。努力了,收获会更多;备课深入细致了,授课会更从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基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教改活动中,备课是第一位的,课可以备很多次,但备课设置的前提是要让学生就像摘苹果一样,跳跃一次或几次就能摘到苹果,而不是伸手就能摘到或者跳了很多次也摘不到。

一、为学生搭建合适的梯子,摘更多的苹果——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对苹果树的高度、苹果的位置要定位准确,更要确定摘苹果的路线和方法;高矮胖瘦、灵活程度不同的人,摘苹果的方法、需要的梯子也是不一样的。从更高的高度做好教材分析,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好学情分析,是语文教学评一致性的出发点。

备课的教材分析一定是站在学科高度的前勾后连的分析;学情分析是贴近学生实际学情的,而不是从教师角度的经验之谈。充分做好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从而确定合理、恰当、合适的教学目标。

1、教材分析要从两个角度入手:一是教材本身所具有的教学价值,一是教材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前、中、后的位置。教材分析的目的在于清楚地认识教材在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和教师借助教材能为学生搭建起怎样的语文知识框架体系。教师心目中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学生自己逐渐建立的语文知识体系是存在巨大差距的,但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努力缩小这两种语文知识体系之间的差距。

教学案例:部编版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编写上,更加注重语文知识体系的建构。九年级上册的“名著阅读”《艾青诗选》实际是引导学生“如何读诗”,教材在设计上,设计了三部名著推荐阅读《艾青诗选》《泰戈尔诗选》《唐诗三百首》,《艾青诗选》作为重点推荐名著。仔细分析教材,我们可以发现:在教材的阅读篇目中,唐诗三百首的经典篇目已被大量阅读学习,从《泰戈尔诗选》中选了七年级上册的《金色花》,从《艾青诗选》中选了九年级上册的《我爱这土地》作为学习的范例。由此分析,我们可以明确:教材的目的,希望初中学生由一篇一篇诗歌篇目的学习,到学会读整部诗歌名著,读单个诗人名著《艾青诗选》;由读中国古典诗歌到学会读中国现代诗歌,进而读外国诗歌和汉译诗歌;从而真正学会读诗歌和欣赏诗歌,既充分吸收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化的精华,又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

从这个教材分析中,我们就会更清楚《艾青诗选》是学生学习单一篇目的的诗歌和如何读诗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桥梁,通过这个桥梁,能够为学生打开更加广阔的诗歌文学世界,也能使学生体悟到学习散文、小说等其他文学文体的方法。

2、学情分析,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储备,已知未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可能遇到到问题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帮助。

教学案例:议论文的基本写作

九年级语文学习,议论文写作是重中之重。学生通过一个阶段议论文的学习,对于议论文的有了一个大体的认识。但对于议论文的写作,仍旧是模糊不清。基于这种情况,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基本的议论文片段写作模式:分论点+分析议论+事例叙述+分析议论+小结。学生首先根据所学文章仔细推敲这个模式,在思考中会发现,事例的叙述和事例的分析议论会产生各种问题。

学法设计上,学生在教师范文模式引导基础上思考,有了基本的写作框架,学生主要思考事例叙述和分析议论;二次作文,重点思考议论文的结尾“如何联系实际”;通过本次作文训练,多数学生能够写出基本的议论文。

二、教法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摘苹果,学法设计要保证学生能摘到更好、更多的苹果

在教法设计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法设计的可接受性,这就意味着学生一定能明确知识的理解,明确哪些是自己能懂得,哪些是自己不能懂得,哪些需要帮助才可以理解,强调教师在其中所起的引导作用、工具帮手作用。教法的设计尽量有梯度,要有梯子,使学生能爬上苹果树,从而摘到苹果。

在学法设计中,要贴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实际,不可拔苗助长、不可越俎代庖;以学生的思维方式思考活动的参与性、范围性,保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的欲望和挑战性,在学习中,能有收获的喜悦。

教学案例1: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对话描写,感悟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

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引导学生赏析酒店掌柜和短衣帮的人物形象时,选取分析人物的对话描写,感悟大作家鲁迅高超的语言艺术,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饱含深意。

教学案例2:仔细品读人物的对话,感悟字里行间的褒贬和含蓄的表达。

在复习杨绛的《老王》一课时,引导学生阅读老王死后的对话片段,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在教法设计上,引导学生读对话,自己发现问题;对比“我”和“老李”语言的不同点,学生在这种设计中,会意识到注意人物对话的潜在含义和对人物对话的比较的阅读方法。

教学案例3: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于勒是个穷光蛋,文中哪些地方早就已经暗示了这一点?

在教法设计中,强调通过文本设置问题(问题的设置必须是在深入备课的基础上,才能找到一个高水平的切入点)引起学生对小说的细读、对小说细节的品析,发现阅读的乐趣。教师问题的引导自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且会有阅读发现的乐趣,犹如破案一样。在再次阅读的过程中,会阅读的格外仔细,会对小说的细节格外重视,生怕会忽略任何一个细节。在这样的节奏中,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于勒的两封信有问题。

三、对摘苹果的方法要及时总结

对摘到的苹果和摘苹果的方法要及时、准确、有效的评价。谁摘得更快更好,评价是为了明天好更好的摘更多的苹果。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和学习结果要做全面、及时、准确、有效的评价。

教学案例1:议论文写作《逆境成才》

在指导学生写作议论文《逆境成才》时,明确议论文的写作模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找写作材料,积累论据。对于关键的事例叙述和分析议论,做好指导;对学生自己找到的论据及时点评分析,并且尽量引导学生寻找新颖的论据。事例叙述要简洁,论据分析要有法;作文写完后,及时批阅并且点评;根据评改建议,进行二次修改。二次修改,重在事例叙述和事例的新颖上下功夫。提前的搜集材料、课堂的写作、二次修改是一个完整、及时、有效的评价。学生从中得到的收益会更大。

教学案例2:站在丁举人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改写《孔乙己》

学习《孔乙己》一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比较孔乙己与丁举人的异同,进而引导学生用第一人称改写《孔乙己》,体会第一人称叙述的效果,主观叙述与客观叙述的差别,发挥想象力,又要有合情合理的推理。

学生课堂练笔《孔乙己之死》,合理的想象,对课文深入的思考,写作技巧的长进,都大幅提高。

把一个苹果递给学生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苹果很快会吃光;只有让学生自己找到适合自己摘苹果的方法,学生才能源源不断地摘到更多、更新鲜、更大的苹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