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低年段“计量教学”谈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2

结合低年段“计量教学”谈学生量感培养策略

卢小莹

广东省肇庆市龙禧小学 广东省肇庆市 526020

摘要:量感指在视觉触觉方面,人们对各类型客观物体在大小规模、质量程度和总体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对于物体的长短、粗细各方面因素和量态的感性认识。低年段是孩子学习的关键时期,因而在此阶段对学生进行量感培养是最为合适的。量感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本文笔者将结合低年段“计量教学”,对培养学生量感进行详细的策略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计量教学;量感;培养策略

纵观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老师缺乏对学生量感的引导、培养和巩固,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估测问题时,常常会出现很多本可以避免的失误。由此可见,面对这样的局面,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亟待可行性策略。因此,在开展“计量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注重对学生量感的培养[1]

1 造成学生“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

放眼低年段“计量教学”进程中,学生“量感”缺失的主要原因基本可以总结为:低年段学生暂时无法深入理解计量单位的实质内涵,基本只能停留在表层理解阶段,往往通过直觉来进行判断和预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缺乏对学生“量感”探索的引导,导致学生在估测物体时缺乏一定的方向感,从而出现结果偏差。结合主要存在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学生之所以会缺失“量感”,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缺少“量”的影子,例如吨、公顷等单位,学生接触到的只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并无法深刻体会其内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更多局限于表层教学,缺乏深层挖掘和实际引导。同时,学生们在经历、经验方面各有不同,从而导致他们在接收知识的时候会存在个人差异性和大众随意性。

1.1 抽象的“量”让学生不易接受

像身高、体重这些单位量是可以被学生真切感受到其实质大小的,较为直观,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是有些“量”较为抽象,无法在实际生活中生动地物化出来,这个时候,如果教师没有采用一定的方式协助学生理解这种“量”,便会导致学生产生“量感”迷茫,让学生不易接受。

1.2 缺乏对“量”的实践使学生难以理解

虽然数学教材可以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很多关于“量”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引导,但是如果在“量感”培养过程中,只做好思想工作而缺乏行动实践,是没办法实践出真知的。 比如在五年级《认识公顷》这门课程中,教材上是这样明确土地定义的:边长大约是100米的一个正方形大小规模的土地方块,面积大概是1公顷。然而,值得深思的是,对于这块地的具体定义及其大小,于学生而言,他们是否能够真切、具体地去感受这1公顷的土地大小呢?学生对1公顷的学校操场整体概念理解比较模糊,如果老师愿意带领学生一起去学校的操场去实际操作和感受一下,那么相信每个学生是可以深刻体会1公顷的存在的。

2 培养学生量感的可行策略

2.1 加强学生对“量”的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教材中凡涉及分类计量单位的所有教学内容基本可以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第一,旨在教给学生通过计量单位活动产生的各种相关数学知识,其主要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具体理解一个量的基本含义,即某一类单位量所代表的实际意义;第二,旨在让学生具体理解和感知同一个分类中几个单位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各种换算量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旨在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一个量的数值大小;第三,旨在学生学会运用量的基本知识点来解决数学问题,形成新的数学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贯彻这种体验性教学原则,让广大学生在矛盾和冲突相互碰撞的教学情境中,充分体验不同量体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在精心设计的数学操作理论和体验实践活动中,让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质量的影响大小、质和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活实践与数学理论实验推算的巧妙对比和操作体验中,让广大学生初步形成“量感”这一重要的数学文化素养。

2.2 指导学生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和行为习惯,明确自身量感方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乐于培养学生的“量感”,善于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估测。例如,在估测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结合个人生活实际和行为习惯,建立一个特色标准。通常来说一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10分钟,做一次眼保健操5分钟,有了这些标准框架,学生就不难估测出时间的长短。在其他估测领域中,教师还要带动学生学会测算且牢牢掌握测算技巧,在长期的练习和培训下,学生的估算能力和测量能力才能获得提高,“量感”的形成也会更加稳固。

2.3 通过借助一定的具体参照物,帮助学生建立标准单位量感

学生的量感知识基础不是生来就拥有的,需要一朝一夕地培养。作为引路人,教师首先必须要从一个科学的量感知识传授开始。计量单位这一概念不仅是一个理论基础,更是生活中的便利工具,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准确地对其进行理解、掌握再对其加以科学合理地进行学习及其运用,对以具体活动运用形象思维表达方式学习为主的普遍低年段学生而言,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计量教学管理工作中,教育单位要充分考虑并依托当前社会经济现实,让广大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生活中和情境实践中学会正确认识和使用“量”。学生需要进行科学测量活动和体验观察活动,实地观察和体验自己测量过的物体到底是多长、有多重、有多大,由此体验才能真正获得对量为单位数测量的独特性和体验感受,促进了学生测量感的不断加深和内化。在生活中,虽然很少能找到与计算现象相关的计算单位表现形式,但是在计算练习中,每当出现或者发生错误的计算现象时,其使用频率一般还是比较高。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学校教师不断地尝试依托学校活动实物,让学生经过反复的训练运用诸如掂、量、估等多种实践方法工具来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相信学生整体知识量掌握程度将会得到很大幅度地提高,其“量感”的存在也就不言而喻。

例如:可以在课后要求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在课堂上使用自制学具进行学习,以帮助学生感知“量”,进而促成“量感”的形成。比如在对《分米》这门课进行知识传授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两根分别长为1分米和3分米的线绳,在准备过程中,其实学生已经潜移默化了解到其具体的长度。又例如,在课后的练习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平方米与公顷之间的联系,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四人为一组,手拉手形成正方形,感知到1平方米的大小,然后通过计算、分析,帮助学生形成1公顷的面积需要400人手拉手才能围成同样大小的认识,这样学生在填写单位、进行单位化聚时,就不会再次出现低级的错误[2]

3 结语

综上所述,“量感”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对学生“量感”的培养不应该成为老师教学过程中的盲点,而应该成为重点。因此,每一位数学老师都应该充分了解和合理运用“计量教学”,不断激发学生潜在“量感”,培养学生实在“量感”。

参考文献:

[1]孙思雨,孔企平.“量感”的内涵及培养策略[J].小学数学教师,2021(Z1):44-47.

[2]方璐.在感量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量感”——以“1分有多长”教学为例[J].小学数学教师,2021(Z1):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