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学堂对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4
/ 2

山西大学堂对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的影响

徐志国

太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摘要:山西大学堂创办初期在教育教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发展、完善了山西近代教育的内容,开创了山西新式教育的新风气。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创办的各类新式中小学堂直接推动了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的转型发展,为民国时期山西中小学教育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关键词:山西大学堂;新式学堂;中小学教育


山西大学堂的创办开创了清末山西教育的新纪元,也带动了山西各级各类学校的创办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地书院纷纷改办学堂,没有书院的州县也多新建学堂,近代山西的中小学教育才真正发展起来,当时山西比较有名的中学堂有太原府中学堂、河东中学堂、平阳中学堂、平定中学堂等。新式学堂的建立,迫切需要大量教师,中西两斋的毕业生和留学生除部分升学外,其余大都担任了当时山西各类学堂的教师,成为各类学堂师资队伍的主力军,但即使这样仍供不应求,尚未毕业的中西两斋学生也都成为府州县的座上“贵宾”。可以说,山西大学堂是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师资的摇篮。

山西大学堂对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起到了首开风气示范作用,二是大学堂毕业生参与创办或任教各类新式学堂,直接推动了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的近代化。

山西大学堂创办初期在教育教法、课程设置、考试制度、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实践,发展、完善了山西近代教育的内容,开创了山西新式教育的新风气。

1921年,山西全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了68.3%,1930年达到了69.8%,为全国第一(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的入学率不到60%)。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中小学教育之所以能取得较快发展,且学龄儿童入学率位居同时期全国之冠,山西成为全国教育“模范省”,除了阎锡山主政山西社会相对安定,积极实施教育规划,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山西大学堂历届毕业生的大力宣传并积极投身于教育兴省的办学实践中。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创办的中小学校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为近代山西著名中小学的创办做出了卓越贡献。1906年大学堂中斋留日学生刘懋赏、孟元文、兰承荣、冯济川等回国后,联合中斋毕业的杨兆泰、郭象升等,于省城贡院筹办创立了“山西公立中学堂”,该学堂实际上是以大学堂毕业生为主创办的山西第一所私立中学,中学堂从一开始就寄托着大学堂学子“教育救国”的梦想。至1937年,该学堂是当时山西省设备最好、历史最悠久的公立学堂,后成为今太原第五中学的前身。

1903年,科举时代闻名的平定冠山书院改为公立中学堂,校长大多由大学堂毕业生担任。他们废旧制,立新规,开设新课程,推行新学制,使学堂面貌焕然一新,优秀学子未毕业便被选送至山西大学堂或北京的高等学堂深造。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筹建、执教的中小学还有:

谷思慎,神池人,大学堂中斋肄业,留日,同盟会山西负责人。南桂馨,宁武人,曾在大学堂西斋就读。他们两人合力创办了晋西北第一所中学堂——宁武中学堂,教师多为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宁武中学堂为辛亥革命培养了一批热血青年。

续西峰,崞县人,大学堂西斋毕业,相继创办崞阳学堂、川路学堂(高级小学),以革命刊物《民报》为教材,以兵法为体育课,培养革命骨干,以图推翻清王朝。

山西大学堂的毕业生,将文化教育与政治革命融为一体,借助创办新式学堂培养革命力量、创办新思想新观念,他们既是民主共和的先驱,又是传播新文化、新教育的先行者。

郭凌云,吉县人,大学堂中斋毕业,筹集经费,办理初等小学堂、吉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后往临汾中学堂执教。

魏日靖,繁峙人,大学堂西斋毕业,1912年至1914年,任繁峙县高小校长、繁峙县劝学所所长。1918年至1920年,任省立一中教员、教务主任、校长。

严慎修,河津人,大学堂中斋毕业,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1915年在河津创办第四高等小学,后又创办山西省育才馆和山西省商业专门学校,任校长。在晋祠创办志勤职业中学,并附设志勤小学、读书馆。专门收留河津籍辍学学生和被各校开除的进步学生及出身贫寒的有志青年,通过培养、教育,使之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张侗,五台人,大学堂毕业,1905年留日,毕业返乡后在东冶镇创办沱阳学堂并任教,后调任川至中学、祁县一中、省立一中任教。

吕尊周,河津人,大学堂毕业。任河东第二中学校长、山西法政专科学校教授、襄垣中学校长。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创办或任教的新式学堂,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实践了近代新教育方法和新课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末山西中小学教育的转型发展。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与女校、民族学校的创办

山西大学堂毕业生为山西女子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周克昌,平定人,大学堂毕业。长期担任平定第一女子两级小学校长,两级小学附设女子简易师范(二年制师范)。周克昌深感女子教育发展迟缓,师资缺乏,教师水平有限,经不懈努力,将二年制女师扩展为四年制女子师范学校,并从各地聘请大学和师范毕业生来校任教。

景梅九,临猗人,大学堂中斋毕业,留日,山西辛亥革命元勋。辛亥革命后,与夫人阎玉清创办女子小学。该校提倡解放女权,鼓励革新,男女平等,反对缠足。

牛诚修,定襄人,大学堂肄业。创办光华女子小学堂,宣传男女平等教育。

吉廷彦,翼城人,大学堂西斋毕业,创办女子初等学校和高等小学,后任山西公立中学堂学监。

田畛,阳曲人,回民,大学堂毕业后先在阳曲师范任教,1937年任清真学校校长。

高时瑧,襄汾人,大学堂西斋毕业,留英回国后两次担任山西大学校长,积极参与私立尊德女子初级中学创建,该校以“校风严整,管教得当”而闻名。

渠本翘。祁县人,曾任大学堂监督,留日,回国后在祁县创办山西第一女子中学校。

清末山西女子学堂的出现,丰富了近代山西教育的内涵,为以后女子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改变社会风尚、提倡女权、解放妇女的实践中,同样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作为内陆省份,近代山西女子教育民族教育落后于其他沿海省份,在大学堂众多优秀毕业生的引领下,女子学校、民族学校在全省遍地开花结果,也提升了山西女子和民族子弟的受教育水平。

榆次常氏家族创办笃初学堂

1903年,西斋常赞春赴河南参加会试后返乡创办家族学堂——笃初学堂。学堂分甲乙丙三班,甲班相当于中学堂,乙班相当于高等小学堂,丙班相当于初等小学堂。从笃初学堂走出的常氏子弟,对山西近代中小学教育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常俊生,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先后在太原国民师范、成成中学、太原女师等校任教,榆次车辋初小复校后任校董。常淳如,山西法政学堂毕业,先后任教于太原省立一中、国民师范、太原女师等。常氏族人还参与创办了太原平民中学、成成中学、榆次私立魏榆初级职业学校等。可以说,山西大学堂为榆次常氏家族的兴旺发达提供了持久动力源泉,常氏子孙通过兴办新式学堂培养新式人才,既促进了家族的新陈代谢,又推动了地方文教的发展。

据《山西大学同学录》(1937年5月出版)记载,曾经担任过或当时正担任中小学教师的山西大学堂毕业生约330多人。可是《山西大学同学录》中有三分之一的毕业生履历空白,可以预估担任过中小学教师的大学堂毕业生将会更多。由此可见,山西大学堂毕业生对山西中小学教育的影响和贡献。

总之,不论是晚清民国时期具有革命性质的新式学堂,还是普通中小学校,女子学校、民族学校以及具有宗族性质的学校,它们的创办与发展与山西大学堂都有千丝万缕的关联,历届山西大学堂毕业生都发挥了积极作用。可以说,山西近代新式中小学教育的兴起、发展、壮大与山西大学堂密不可分。


本文属于山西省社科联课题(编号SSKLZDKT2019190)《山西大学堂办学历史对当下学校课程建设的启示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徐志国,左云人,中小学一级教师,山西省骨干教师,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优秀班主任,致力于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研究,热衷于探究山西地方史。


《太原教育史料》续集,1990版,第79——81页。

《阳泉文史资料》第8集,1996版,第107页。

《忻州文史资料》第3辑,1990版。

《定襄文史资料》第2辑,1992版。

《晋商史料全揽 临汾卷》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版,第86页。

《繁峙县志》今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河津文史资料》第2辑,1984年版,第67页。

《五台文史资料》第3辑,1989年版,第134页6

王万旭:《禹凿龙门河津人》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平定文史资料》第5辑,1994年版,第112页

《运城文史资料》第17辑,1998年版,第75页

《定襄县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

程发聩:《古翼城百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54页

《山西文史资料全编》第5卷,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43页

《山西教育公报》(1937年)第27期,第27页

常赞春:《常氏家乘大事记》1920年铅印

高增德:《晋商常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