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6
/ 2

分析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

黄玉兰

三台县中医院,四川省绵阳市, 621100



摘要】目的:探讨将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应用于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阶段内接收的急诊危重症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患者的院内转运施以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干预。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的转运耗时、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转运耗时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较对照组更高(P<0.05)。结论:在急诊危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过程中实施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利于院内转运流程更加规范、流程化,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急诊危重症患者;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院内转运

将患者从一个科室转运至另一个科室的过程称为院内转运1]。急诊科是医疗机构的重要科室之一,也是急诊危重症患者入院治疗中的一个“中转站”,占据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但转运路途、医务人员力量以及仪器设备等多诸多限制,会导致整个转运过程中伴有较大风险。随着医疗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近年来,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也在临床中得以广泛2]。本文将对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采取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加以探究,结果理想,详如下文所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阶段内收治的急诊危重症患者中予以有效抽取,共100例,实施随机分组。观察组所纳入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分布在21~79岁范围内,平均年龄经检测为(53.10±1.50)岁;对照组所纳入的50例患者中,有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分布在23~81岁范围内,平均年龄经检测为(55.03±1.20)岁。两组基本信息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院内转运,观察组进行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详细方法如下:(1)转运前:①患者生命体征评估,确认其是否适合进行转运。结合患者实际病情情况综合考虑转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同时再对转运设备、工作人员应急能力等进行正确评估。②及时检查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对可能出现呼衰或气道危险者即可进行气管插管,给予机械通气,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2)转运中:结合患者实际病情状况,使之保持最佳体位,将各种导管进行妥善放置。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加快转运速度。对患者的病情变化、各项监测指标值、护理措施及治疗措施等做好相应的简要记录。(3)转运后:转至目的地后,配合医护人员立即将患者进行妥善安置,并对其进行心电监护、吸氧、管道检查理顺等工作;同接诊医护人员做好详细交接,双方确保交接内容准确无误后,各自签名以示完成交接。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转运耗时、不良事件发生率、患者及家属满意度结果。转运耗时:从医生下达转运医嘱起至交接单确认签字止的总时长;记录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情况,包括输液渗漏、供氧中断和器械障碍;结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指南》设计患者及其家属对转运满意度的相关问卷调查表,包括医患互动、转运途中照护两个个维度,共计10个条目,每项分值范围为1~10分计分,分数越高,表示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在SPSS21.0精准且有效录入相关数据,计数在表述时,通过(%)进行,积极施以χ²检验,计量在表述时,通过(61779fbed0261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进行,积极施以t检验,结果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转运耗时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转运耗时较对照组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耗时对比 (61779fbed0261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min)

组别

转运耗时

观察组(n=50)

5.67±1.29

对照组(n=50)

8.39±2.63

t

6.565

p

0.000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对比情况 [n(%)]

组别

输液渗漏

供氧中断

器械障碍

总发生率

观察组(n=50)

2(4.00)

1(2.00)

0(0.00)

3(6.00)

对照组(n=50)

5(10.00)

3(6.00)

5(10.00)

13(26.00)

χ²




7.440

p




0.014

2.3 两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较

经对两组满意度结果测评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呈更优显示(P<0.05)。见表3。

表3 两组满意度对比 (61779fbed0261_html_c2537665a869c10b.gif ±s)

组别

医患互动

转运途中照护

观察组(n=50)

8.60±1.12

8.79±0.97

对照组(n=50)

7.50±1.06

8.16±0.68

t

5.043

3.760

p

0.000

0.000

3 讨论

急诊危重症患者转运期间,会受到诸如资源短暂缺乏、外界环境突然改变、患者病情突变等因素影响产生较大风险,因此提高转运流程的安全合理度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3]。传统的转运模式在转运时间,不良事件等的把控上均还存有较多不足之处。而建立多学科合作的管理模式,通过与其他科室共同建立急危重患者转运流程,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及相关监测指标,以达到精准评估病情和快速处置、精准交接的目的。由本次分析得:观察组患者转运总耗时较对照组更低;观察组转运中发生不良事件的比例低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针对急诊危重症的患者,通过实施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可使整个转运流程更为规范有序,能有效缩短转运时间,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还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 容桂荣,肖军.危重病人院间转运的研究现状[J].中华护理杂志,2017,42(7):653-655.

  2. 史冬雷,张红梅,高健,等.分级转运模式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的效果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6,16(5):639-642.

  3. 吴兴燕,李娟.全面流程管理在急诊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评价[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 13) : 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