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命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3
/ 2

对生命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思考

杨丹

浙江省慈溪市沧田实验学校 315326

摘要: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为了解决我国在音乐教育中的问题,使其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必须回归其生命化,构建生命化的音乐教育并以生命化的理念开展音乐教育。本文结合当下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生命化音乐教育的使命,为构建生命化音乐教育体系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命教育;音乐;教学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重视除了生存之外更高层面的生命追求,生命教育也从最初的尊重生命逐渐升华为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即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心灵、情感。在生命教育不断升华的今天,生命化音乐教育呼之欲出,在教育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1生命化音乐教育

近几年来,生命教育成为教育学家探讨的热点话题。我国对生命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生命教育”还不够了解。教育学家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教育“生命”。教育青少年在珍爱生命、善待自己的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生命和关爱他人;②“生命”教育。其是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既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灵、情感,又能关爱学生。根据生命教育产生的背景,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不仅是以生命为内容的教育,还是生命理念、意识的教育。其以生命为起点,激发教育的潜在因素,发展和完善生命,将提升生命意义和生命质量的教育理念作为生命化教育的宗旨[1]。其通过具有生命特性的音乐教育活动,促使音乐教育直面人的生命,将提升生命意义作为其发展目标。生命化音乐教育是具有生命特性的音乐教育活动在音乐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2生命化音乐课程与教学的使命及其策略

2.1音乐是人的精神生命的一部分

音乐是最能直接表达人类感情的方式之一,在语言无法表达的时候,音乐则能超过所有的语言,达到思想层面的交流。德国诗人歌德认为音乐是“进入更高的知识世界的唯一非物质方法”。贝多芬则更为深刻地指出:“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一个适应自身发展的外部环境,而且人更需要音乐对外部世界美的事物的净化。并陶冶人的心灵,诸如宁静、清新、鸟语花香和人类公正而伟大的爱,这一切,只有在音乐中才能体会到。音乐正是人精神上最美好最精致的产物,歌德说:“音乐占有理性接受不了的崇高一面。音乐能支配所有的东西,放射出不可言喻的感化来。”人在其智慧深处具有对美的一种独特隐秘的感觉,正是作曲家把这种“感觉"美化为音符,用声音这种独特的美表达出来。音乐是诗的语言,诗是音乐的化身。音乐灵魂也是没有明确语言的“语言”,它具有模糊与巨大激情的两重性,它不像诗,因为诗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但它又很像诗,因为诗的幻想性、音乐性、节奏感都很强,诗对于抒发自我或描写某一意境的概括力与音乐相同。研究音乐史可证明,没有一个作曲家不把自己激荡的灵魂记在乐谱中。作曲家用情感代替说话,通过音乐传达自己的心灵体验。

2.2生命的完善与音乐息息相关

音乐最直接、最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生命存在的状态和人的生命活动的内蕴。卡西尔认为“艺术是生命的动态形式”,苏姗。朗格认为,“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有相似之处,这使艺术品成为一种生命形式”。因此,从生命意义上来认识音乐,不失为对音乐本质的一种最高抽象。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一种形态却最能反映人的生命本质。尤其在现代社会状态下的音乐艺术,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与文化存在,成为人类基本的生活形态,成为人类生活最直接的感受形式和最真实的感性要求。可以说,音乐就是一种文化,它植根于文化土壤之中。音乐是人的存在方式之一,生命需要美的熏陶,而其基本途径就是美育。因此,应把美育的宗旨确立在培养和塑造人的生命意识这一点上,通过宣泄、引导升华感性对人实施具有生命层面意义的教育。而音乐课程与教学就蕴涵着丰富的生命因素,挖掘并发挥其中的生命教育功能,无疑有助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

3传统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3.1过于注重形式,忽视了灵活性和创造性

目前,在音乐教学上违背了音乐教育的规律,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而忽略情感的投入,致使具有情感色彩的音乐课变成毫无情感色彩的理论课。尤其在识谱知识和视唱听音这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更为明显,老师注重知识技能的训练与传授,使学生被动地模仿,缺少创造性和灵活性,忽视对音乐兴趣的培养和激发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将掌握知识技能作为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阻碍了学生对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对音乐教育产生反感心理。

3.2忽视音乐教育对人生命的地位和作用

近几年,很多学校对音乐教育得到很大的改观,但是在音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仍被忽视,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教育仍可有可无,经常被其他课程取代,这类现象在偏远山区更为突出。虽然这几年教师的音乐教育观念发生了改变,但对音乐对人生命的价值认识程度不够,促使人们对音乐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认识不够,这也是音乐教育经常被其他课程替代,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的重要原因

[2]

3.3音乐教师审美引导能力不足

音乐教师是音乐教育的引导者,教育成果的保证。当今的音乐课程中,音乐教师无论是音乐史、乐理还是技能传授、示范等都表现得十分熟练,但欠缺一定的情感和修养,缺乏对音乐的审美能力、感悟能力和引导能力,从而音乐教育如同理论课一般,生硬而乏味,没有将音乐教育中对美的享受表现出来,致使课堂上充满逻辑推理、死记硬背等氛围,缺失对音乐教育的感悟、赏析。

4生命化音乐教育的使命及构建

4.1人是情感的存在物

而音乐作为一种表达人内心情感的艺术,其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来表情达意、颂意言志。情感教育是音乐教育的命脉,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和音乐所表达的情感进行主、客观的交互和对流,其不仅包括了学生对音乐所表达的各种情感基调,还包括如何理解音乐情感蕴含的基础和方式。音乐能使学生从艺术中去感悟现实人生的艺术,使之发现并感受生命的美,获取人生启迪,实现生命的塑造。

4.2在审美化的音乐教学中体现生命的崇高化和价值化

在音乐教育中,注重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认识美的觉悟和追求美的理念。生命教育从操作方式来讲,要求学生在生命审美实践中体现生命个体的价值性,使学生的生命之舟能抵御不良风气的侵害和惊涛骇浪的侵袭;从理论形态来讲,要求学生运用生命审美意识实现生命个体崇高化。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可以利用《黄河颂》、《苏武牧羊》等音乐资源进行生命审美教育。这些音乐家都是以自己生命审美的追求和生命价值的体现,为人生意义和生命的终极目标做注解。

4.3音乐教师要引领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

审美是艺术的主要特征,能促进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形成。有正确的审美观,音乐之美才得以发展和表现。音乐教育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美,如何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音乐美的本质在于内心最真挚的情感[3]

4.4给予学生自信以激发音乐教育的生命感悟,以自信的培养作为引领学生塑造音乐审美的生命感和人文精神。

音乐的表现本身就是一种自我的实现,通过能够充满活力的表现自己,才能点燃自身的激情及其创造力。尽可能地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在此过程从,让学生逐渐感受自我,从而肯定自我、培养自我、发展自我。

5音乐是最能体现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

在无法通过语言表达时,音乐能给予人思想层面的交流。人需要音乐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对世间美的事物净化。音乐文化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却最直接的反映人的生命本质,是人们对生活最直接的感受方式。通过引导感性对人进行生命层面意义的教育[4]

结束语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中,启发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生命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这是音乐教学的目标。逐步提升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其是人的生命潜能中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种潜能的实现,使生命能进入更空灵的感性世界。

参考文献

  1. 张爱光.触摸“音乐”——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聆听策略[J].小学时代,2019(25):37-38.

  2. 赵伟.让学生用心灵感悟音乐——小学音乐创新教学思路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9(01):461.

  3. 张烨.掌握技巧,感悟音乐——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常见问题探讨[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11):78.

  4. 陈天骄.在音乐审美鉴赏中润泽学生生命[J].教书育人,2021(2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