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

黄慧玲

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明德小学 334700

摘要:进入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在智力、思考以及逻辑能力上都还有待提高,而数学科目作为一个较为抽象的课程,让学生在接触初期的学习难免感觉到有些吃力,这也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开发学习思维,为学生的学习保驾护航。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方式,根据不同情况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变化教学,对学生更具针对性,有利于学生夯实初期的学习思维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分层教学;实践探索

引言

数学教学是小学教学之中最为重要的部分,然而数学学科本身难度较高,需要学生有着较强的理解能力,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容易出现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较为宽泛,缺乏应有的针对性,学生存在着被动性较强,不愿意在数学学习上耗费更多时间的问题,导致小学数学教学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而引入分层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提升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的目的。

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合理的分层

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分层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进行分层。小学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层的时候,为了确保分层的客观性,可以在分层前对学生进行一个小测验,通过对这段时间学生学习情况的测试,使学生对自己在班级中的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也可以为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提供一些参考。因为,也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考试紧张,所以会出现一些失误,导致这次测试成绩不太理想,这时就需要教师结合这个学生平时一些具体的学习情况来进行综合性的判断。比如,这个学生平时表现不错,回答问题也比较积极,学习态度端正,各方面的能力都不错,只不过这次测试成绩不是很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也可以把这个学生分到能力较高的一组中,期待这个学生今后更为优秀的表现。小学教师可以把学生按照综合能力划分为A层、B层、C层三个层次,用字母来代替分层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用字母A、B、C来代替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当然,这个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还是可以往前进行排名的,B层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进入A层、C层的学生也是可以通过努力进入B层或者A层。同理,如果A层的学生骄傲自满,不努力学习,也有可能下降到B层。小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分层以后,主要就是方便教师今后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学,同时使得学生对自己数学的综合能力在班级中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对自己真实情况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不要通过座位的前后排,或者是直接的进行分组来进行体现,防止通过这样极端的分层方式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对学生产生一些不良的心理问题。小学教师要通过合理有效的分层,来极大程度上激励学生,使得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促使学生不断突破自我。

二、对教学目标加以分层

在做好学生的层次划分之后,教师应该能够结合教学现状,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帮助其明确当前教学目标。A层学生的数学意识较强,知识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较高,教师应该为其制定更具探究性的教学目的;B层学生基础知识虽然较为扎实,但是缺乏全面应用的能力,而C层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足,学习态度上存在着问题,思维的局限性过强,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也应该做好分层工作,不能对所有学生设计相同的教学目标,否则会导致A层学生和C层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B层学生的学习自信也无法得到充分的建立,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教学目标加以科学的分层。

比如说在学到《倍数和因数》这一课时,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就可以引入分层教学机制,可以要求C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整数乘除法运算规则、对倍数与因数的意义加以初步了解、掌握倍数和因数的求解方法即可;要求B层的学生能够通过倍数和因数的计算法则去解决生活之中的实际问题;要求A层的学生能够在教学过程之中对倍数和因数在生活之中的应用有着更加全面的理解和认识,使A层学生能够明确本堂课程知识与其他知识体系融合和应用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问题提问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自身学习的要求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说对于C层的学生可以提问一些基础的概念,对于B层的学生要求其口算相关数字的倍数和因数,要求A层的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应用问题。通过这种明确的分层教学目标,各个层次的学生将找准自身定位,从而明确教学要求,确保分层教学法的顺利应用。

三、课堂评价的分层

评价是数学课堂的重要环节,而有效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习成果的客观分析。传统评价模式多以学生的数学成绩作为唯一评价依据,其不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以及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动态成长。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在数学课堂中的参与积极性,而且使教师无法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教学步骤与教学手段的调整。因此,数学教师应对数学课堂的评价体系进行改革,通过分层评价的新型评价模式,将教师的分层规划、学生的分层划分以及课堂提问环节的分层设计等环节都进行有机统一。教师应注意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也应是不同的,既要有着相对独立性,也要有着相互承接性,既要重视不同层次中的过程性评价,也要重视运用激励性评价发挥评价的指导功能与激励作用。教师要对学困生要多采用鼓励式的弹性评价,既要客观地指出其在数学课堂中的学习问题,也要及时发现其亮点和优秀点,肯定学困生的进步,使其可以得到鼓舞。对于学优生来说,数学教师并不应给予频繁的激励,而应鼓励其探究更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由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都有着极大差异,不同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各不一样,数学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激励式课堂评价方式,摒弃传统模式下只重视学优生而忽视学困生的课堂评价模式,要明确学生的认知方式、个性特点、学习偏好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使每一名学生在数学课堂中有着各不相同的发展目标,使学生的发展需求也具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多元化的分层评价时,要在承认学生个体差异和个体区别化的基础上,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喜好和学习习惯,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同时,正确判断每一名学生对数学课堂和数学知识的需求。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解决传统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永平.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家长,2020(23):27-28.

[2]苍秀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小学),2019(11):134-135.

[3]任海林,赵学娒.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上),2018(09):144.